摘要:目的 探究與分析腎囊性病變的最佳治療方式,以達到顯著的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腎囊性病變患者90例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腹腔鏡組、穿刺組以及開放手術組,每組各30例。觀察三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后的手術費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并發(fā)癥、復發(fā)等情況。結果 穿刺組較腹腔鏡組及開放手術組相比,手術費用明顯減少,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及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P<0.05)。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放手術組(P<0.05)。穿刺組復發(fā)率明顯高于開放手術組(P<0.05)。結論 對于腎囊性病變患者采用穿刺、腹腔鏡及開放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均較為顯著,且三種治療方式具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要求臨床工作者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方式。
關鍵詞:腎囊性病變;穿刺;腹腔鏡;開放手術;治療方式
腎囊性病變作為臨床工作當中較為常見的腎囊性病變,為一類遺傳性、先天性、獲得性腎皮質或髓質的囊性疾病的總稱。主要分為多囊腎、髓質海綿腎、單純性腎囊腫、腎髓質囊性病等,其中以單純性腎囊腫與多囊腎最為常見,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1]。目前臨床上有穿刺、腹腔鏡及開放手術等三種手段可作為治療腎囊性病變的主要方式?,F(xiàn)筆者將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腎囊性病變患者分別采取上述三種方式進行治療,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腎囊性病變患者90例的臨床資料。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確診,將其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腹腔鏡組、穿刺組以及開放手術組,每組各30例。腹腔鏡組中男17例(56.67%),女13例(43.33%),年齡31~76歲,平均年齡(45.9±3.3)歲,其中單發(fā)11例(36.67%),多發(fā)12例(40.00%),多囊腎7例(23.33%)。穿刺組中男18例(60.00%),女12例(40.00%),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為(46.8±3.1)歲,其中單發(fā)21例(70.00%),多發(fā)9例(30.00%)。開放手術組中男14例(46.67%),女16例(53.33%),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48.9±2.6)歲,其中單發(fā)13例(43.33%),多發(fā)11例(36.67%),多囊腎6例(20.00%)。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發(fā)病類型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穿刺組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如下:①囑患者取仰臥位行局麻處理,采用規(guī)格為20G的穿刺長針于B超引導下進針。②當針尖進入囊腔中后將囊液進行抽吸,并送至實驗室進行生化檢查與細胞學檢驗。③待囊液抽盡后,按照抽出囊液的1/5定量99%的無水乙醇,并將其注入與囊腔中。④5min后對囊腔內液體進行回抽,可反復進行若干次,盡量保證在3次以內。⑤在抽吸過程中注意囊腔內的液體量,保證剩余量為抽出液體量的1/10內停止抽吸,并將穿刺長針拔出,保證操作過程動作輕柔。腹腔鏡組患者主要治療方法為:對患者進行全麻處理后選擇腹膜后間隙進行手術。開放手術組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對患者進行連續(xù)硬膜下麻醉處理后選擇第十一肋間隙腰腹部做切口進行手術。
1.3觀察指標 觀察穿刺、腹腔鏡及開放手術三組患者經不同治療方式后的手術費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并發(fā)癥、復發(fā)等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x±s)的形式對數(shù)據進行表示,以P<0.05代表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的手術費用、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情況 穿刺組較腹腔鏡組及開放手術組相比,手術費用明顯減少,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及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開放手術組與腹腔鏡組的手術費用及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腹腔鏡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開放手術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三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 穿刺組患者在治療中僅有2例對乙醇出現(xiàn)過敏,腹腔鏡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并發(fā)癥,而開放手術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尿瘺1例,但經雙J管置入后癥狀得以改善。三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穿刺組患者在隨訪期間出現(xiàn)8例復發(fā),有4例患者在術后3月復查期間出現(xiàn)復發(fā),開放手術組經治療后未出現(xiàn)復發(fā),出現(xiàn)復發(fā)的患者最終均選擇再次治療。穿刺組復發(fā)率明顯高于開放手術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腎囊性病變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腎臟病理性改變,發(fā)病率較高,以成年為主要發(fā)患者群,并以單純性腎囊腫及多囊腎最為常見。其中單純性腎囊腫的生長較為緩慢,通常對人體不產生傷害,當囊腫直徑超過5cm時,患者多表現(xiàn)為腰背疼痛等癥狀,此種需采用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對其進行診治[2]。而單純性腎囊腫患者多采用穿刺治療,此種方法較為顯著,且具有操作簡單,費用較少等優(yōu)點,易被廣大臨床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本次試驗中顯示,穿刺組較腹腔鏡組及開放手術組相比,手術費用明顯減少,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及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同時可達到預想的治愈效果[3]。但在手術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此種方法雖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囊壁未能完全去除,伴有較高的復發(fā)率,與開放手術治療相比,加大了危險性[4]。因此,穿刺組的治療方法比較適用于單純性的中和下級的囊腫。據研究資料顯示[5],對于腎囊性病變的治療方案多以囊液抽吸干凈為主,避免造成感染的同時能夠盡可能的控制空氣進入囊腔中的量,而在此過程中采用99%的乙醇注入并行3次內的灌洗抽吸,能夠使得99%的乙醇溶液與囊壁內膜上皮細胞充分結合,加速其凝固,最終閉合。而據上述試驗結果可知,因腹腔鏡手術組多具有術中出血量、操作時間較短、對周圍組織損傷較少等特點,能夠達到治愈目的的同時,加快術后恢復的速度。此種方法在操作過程中能夠將囊腫壁進行完整的切除,也可對多個腎囊腫進行治療,為穿刺治療失敗的患者提供了另一條治療途徑。但腹腔鏡治療方法較其他治療方法相比,費用較高,這就需要臨床工作者能夠根據患者的收入情況及病情變化情況來判斷是否適合采用此種治療方式[6]。除此之外,據上述試驗數(shù)據可知,開放手術雖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較其他兩種治療方式相比,對周圍組織器官的損傷較大,術中出血量明顯增多,康復時間較長,且伴有高額的醫(yī)療費用,已逐步被其他手術方式所替代,但此種方法對于穿刺及腹腔鏡難以治療的腎囊性病變能夠達到顯著的治愈目的[7]。
綜上所述,對于腎囊性病變患者采用穿刺、腹腔鏡及開放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均較為顯著,且三種治療方式具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要求臨床工作者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方式,不可盲目進行。
參考文獻:
[1]鄒建綱,陸曙炎,吳小鵬,等.腎囊性病變治療方式的選擇及評價[J].北京醫(yī)學,2003,25(04):998-999.
[2]Kenneth I,Glassbery.Cystic Disease of the Kidney.In:Walsh PC,Retik AB,Vaughan ED,et al.eds .Camphbelts Urology.17th ed.Philadialphia:Hareount rublishers Limited,2001:1764-1769.
[3]Howard N,F(xiàn)aces F.Laparoscopic Surgery.In:Tanaho EA,McAninch Iw.eds.Smith.s General Urology .15 th ed.Norwalk,Conn:McGraw-Hill Inc,2001:169-171.
[4]胡澤剛.淺析腎囊性病變的治療方式[J].求醫(yī)問藥,2012,12(05):779-781.
[5]Fujii Y,Komai Y,Saito K. Incidence of benign pathologic lesions at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presumed RCC renal masses:Japanese dual-center experience with 176 consecutive patients[J].Urology,2008,(03):598-602.
[6]苗書全,張淑平,李仲照.CT引導腎囊性病變穿刺硬化方法改進的評價[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1,11(04):1234-1235.
[7]Rankin SC,Webb JAW,Reznek RH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renal masses.[J] 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International,2002,13(01):789-790.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