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幽門螺桿菌在慢性胃炎中的檢出率與治療對策。方法 通過進行回顧性分析2013年在我院收治的病診斷為慢性胃炎的160例患者的胃鏡檢查及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并隨機分為兩組,對治療組進行三聯(lián)療法,對對照組單使用埃索美拉唑,兩組治療均為7d。結果 慢性胃炎中幽門螺桿菌檢出120例,占75%,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為40.6%,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幽門螺桿菌檢出率為34.3%;而后對120例幽門螺桿菌檢出者進行每60例一組,治療組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和對照組幽門螺桿菌根治分別為86.7%與48.3%。結論 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慢性胃炎;檢出率
慢性胃炎是由于多重原因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癥,是胃部疾病的常見病癥,相關數據表明,從胃鏡檢查的患者中,該類疾病患者占80%~90%[1]。慢性胃炎與癌癥的發(fā)病率有極大關聯(lián),因此該類疾病不僅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并且對人民生命造成極大的危害。本文通過對16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診斷與治療來研究該類疾病中幽門螺桿菌的對疾病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5月在我院就診因上消化道癥狀而進行胃鏡檢查的患者,其中抽取被診斷為慢性胃炎的患者160例,男性81例,女性79例,年齡在13~87歲,平均年齡42歲。
1.2方法 應用胃鏡進行檢查,并且對于符合慢性胃炎的患者進行再胃竇距幽門的2~3cm處小彎、大彎和為題的小彎各取粘膜組織1塊進行病理檢查。活檢胃黏膜進行10%的甲醛固定,石蠟切片,經HE染色后進行病理診斷,并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檢測幽門螺桿菌。將檢出有幽門螺桿菌的患者進行隨機分為兩組,對治療組進行三聯(lián)療法,對對照組單使用埃索美拉唑,兩組治療均為7d,治療后4w用胃鏡、胃黏膜組織病理學及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見表1,表2。
如表1所示,慢性胃炎中幽門螺桿菌檢出120例,占160例患者的75%,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為40.6%,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幽門螺桿菌檢出率為34.3%;如表2所示,對120例幽門螺桿菌檢出者進行每60例一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幽門螺桿菌根治分別為86.7%與48.3%。兩組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需氧菌,需氧環(huán)境大概在5%~8%,在大氣或者絕對厭氧的環(huán)境下是不可生存的。它可通過手、不潔凈的食物、不潔凈的餐具、糞便等途徑進行傳染,因此,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無菌化操作的規(guī)范性,避免交叉感染。含有亞硝胺的食品具有致癌作用,如果在幽門螺桿菌陽性的作用下,將增大患者癌變的幾率。胃內的PH值是影響幽門螺桿菌生存的因素,因此應該避開會在酸性環(huán)境下失去抗菌活性的藥物。而根除幽門螺桿菌不僅要進行藥物治療,而且要注意口腔衛(wèi)生和病房、操作用具的殺菌。一般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容易導致慢性胃炎或腸胃潰瘍[2]。
在人體自我保護機制的作用下,胃壁可以抵御多種的微生物對胃部的刺激,但是當胃黏膜上存在了幽門螺桿菌,人們開始認識到它可以突破胃壁的保護屏障。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會出現(xiàn)反酸、胃痛、口臭等癥狀,這主要是由于該病菌可以誘發(fā)胃泌素的大量分泌,從而引發(fā)胃部反酸和燒心,而如果本身有胃潰瘍的患者,幽門螺桿菌還可以產生胃部的疼痛。幽門螺桿菌可以引發(fā)慢性胃炎,主要的癥狀是引起上腹部的不適感,隱痛,同時會出現(xiàn)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的現(xiàn)象,但是病程比較緩慢,容易反復發(fā)作。據相關數據表明,有1/6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會出現(xiàn)消化性潰瘍,而治療該病菌感染可以加速潰瘍的愈合,并且有效降低潰瘍的反復發(fā)作。但是幽門螺桿菌對于抗生素有較強的耐藥性,相同的治療方案,隨著治療的反復性,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會逐步的降低,主要是耐藥性所決定的。同時患者的依從性也是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颊呷绻窗凑找筮M行療程治療,出現(xiàn)不定時服藥,減少藥量等均可能導致治療的失敗,尤其是在臨床治療中,由于患者自身癥狀嚴重,在服用藥物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加重了患者的心理排斥感,因而不能堅持服用藥物,對于該類患者要做好基本的健康宣教工作,告知幽門螺桿菌的危險性與可治愈性,增強患者的信心,提高其配合治療的效率。
單憑胃鏡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不準確的,需要結合病理檢查。在臨床上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存在較多的誤診和漏診,原因主要如下:由于不同儀器廠家,不同內鏡型號所展現(xiàn)的燈光輕度不同,設備的顯像飽和度、對比度等不同情況,綜合情況下影響了胃鏡直視情況下的診斷;操作過程中,由于胃腔內充氣量不均,也影響了胃鏡直視的判斷;過分的相信胃鏡檢測而放棄活檢也容易導致誤判;不同檢查人員的主管判斷差異性;病例活檢的深度和部位不準等,都是影響誤判和漏診的原因。
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其感染可以增加胃癌的發(fā)生率。相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55%左右。
理想的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方案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幽門螺桿菌的根治率在90%以上;潰瘍愈合和癥狀的消失速度快;患者依從性好;不產生耐藥性;治療療程短,方便快捷;價格便宜。通過質子泵抑制劑配合兩種抗生素的三聯(lián)療法由于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高,不良反應較少,患者依從性好而成為可首選治療方案[3]。
埃索美拉唑是奧美拉唑的左旋異構體,可有效的提高胃部的pH值,從而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生長。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是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鉀的合成抗生素,阿莫西林的生物利用率高,組織分布好??死S酸鉀在人體內的代謝成克拉維酸,可以和革蘭陰性、陽性菌、厭氧菌、需氧菌等菌株的β-內酰胺酶很好的結合,生成不可逆的結合物,有效的保護了阿莫西林不被β-內酰胺酶進行水解。在做體外抗菌試驗中發(fā)現(xiàn),阿莫西林與克拉維酸鉀共同使用可以有效提升前者的抗菌活性,讓耐阿莫西林的菌種中,如大腸埃希菌、嗜血菌屬、產氣腸桿菌、變形菌屬、淋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都得到明顯的提升??死顾厥且环N廣譜大環(huán)內酯類的抗生素,即便胃內pH值較低的環(huán)境下也可以有其穩(wěn)定性和殺菌的作用,是對幽門螺桿菌作用較強的藥物之一。本研究主要觀察了三聯(lián)療法對于幽門螺桿菌相關的慢性胃炎的治療效果,治療組臨床效果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這說明三聯(lián)療法可以有效緩解幽門螺桿菌慢性胃炎患者的癥狀。治療組的不良反應較少,沒有因為因不良反應而停藥的患者,這表明了改療法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幽門螺桿菌通過自身的染色體變異來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特別是對甲硝唑和克拉霉素,這是臨床中導致治療幽門螺桿菌失敗的原因。
據有關數據顯示,除了胃部是幽門螺桿菌的生產環(huán)境外,口腔和唾液也可以培養(yǎng)出幽門螺桿菌。在1989年時曾有學者從胃炎患者的牙菌斑中檢測分離出了幽門螺桿菌,伺候更有學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患者唾液、嘔吐物進行檢驗幽門螺桿菌,并檢測到其特異的基因,因此可以推測出口腔也是幽門螺桿菌的另一個聚集地。細菌培養(yǎng)是分離細菌的標準方式,然而口腔中的微生物種類繁雜,但幽門螺桿菌的數量相對較少,營養(yǎng)需求復雜,因此由牙菌斑內幽門螺桿菌的培養(yǎng)結果存在不穩(wěn)定性[4]。
除了根除幽門螺桿菌,在日常情況下也應該引導患者進行該類問題的預防,如減少使用公共飲食用具,避免生活中的交叉感染。平時飲用水要注意忌用生水,據相關數據顯示幽門螺桿菌在一般水體中可以存活3年,因此日常器具要保持潔凈。而幽門螺桿菌一般從口腔進入人體,它廣泛的存在于人體牙垢、唾液之中,因此要注重口腔衛(wèi)生環(huán)境的維護,防治病菌從口而入。而臨床患者中發(fā)現(xiàn),嬰幼兒感染幽門螺桿菌主要是與家屬口對口喂食有關,因此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同時患有口腔潰瘍的患者切忌與人親密接觸,防治病菌的傳播。而在醫(yī)院環(huán)境中,則是要做好住院患者的日常公共衛(wèi)生的維護,特別是無菌化和一次性器具的使用規(guī)范。
據相關研究證明,胃黏膜正常者在服用了含有幽門螺桿菌的物質后會引起胃炎反應,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檢測出幽門螺桿菌的比例較高,而胃黏膜正常狀態(tài)者則一般不會檢測出該病菌;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幽門螺桿菌的抗體較高,胃液可檢驗出抗幽門螺桿菌的免疫球蛋白,因此可以證明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具有致病性的病原體;一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都可以檢測出幽門螺桿菌的存在,用傳統(tǒng)的治療潰瘍性的藥物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沒有顯著的療效,而改用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后,潰瘍愈合情況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蘇愛萍,許翠萍.三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對慢性胃炎的療效評價[J].山東醫(yī)藥.2009(41):70-71.
[2]祁俊杰,楊志剛,任遠.2660例慢性胃炎胃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分析[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10):634-635.
[3]梁立維,張建民,王波.胃十二指腸疾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系的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3(17):346.
[4]高靜.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幽門螺桿菌對胃幽門螺桿菌根除率的影響[J].北京醫(yī)學,2010(31):252.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