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討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照組采用抗病毒治療。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8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病毒性角膜炎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中西醫(yī)結合;病毒性角膜炎
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常發(fā)生于感冒、急性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瘧疾等熱性病后,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生。一般為單眼發(fā)病,少數(shù)可雙眼同時或先后發(fā)病。臨床以眼痛、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為主要表現(xiàn),檢查見角膜樹枝狀、地圖狀潰瘍灶,或盤狀角膜基質炎等表現(xiàn),易反復發(fā)作。西醫(yī)抗病毒治療無特殊有效治療方法。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病毒性角膜炎3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均為2013年1月~12月本院門診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8~47歲。病程1~14d。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20~45歲,病程2~15d。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診斷標準。
1.3方法
1.3.1治療組 風熱證用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5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葉15g、甘草10g、荊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蘆根15g。若抱輪紅赤明顯者,可加大青葉、板藍根、紫草;多淚羞明,眼痛頭痛,眼瞼難睜者加羌活、防風。風寒證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10g、防風10g、羌活10g、獨活10g、川芎10g、柴胡10g、前胡10g、桔梗10g、枳殼10g、茯苓15g、甘草6g。若惡寒疼痛明顯者,加麻黃。肝膽火熾證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0g、柴胡10g、車前子10g、澤瀉10g、生地20g、當歸10g、甘草6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生石膏;藥后胃中不適加茯苓、枳殼。濕熱蘊蒸證用三仁湯加減,杏仁10g、白蔻仁10g、薏苡仁10g、半夏10g、厚樸10g、通草6g、淡竹葉10g、滑石15g、茯苓15g、車前子10g、甘草6g。黑睛腐潰,腫脹紅赤顯著者,可加茵陳、梔子、黃芩、黃連;若舌苔白滑者加蒼術、陳皮、藿香。陰虛夾風證用加減地黃丸加減,生地15g、熟地15g、當歸10g、牛膝10g、羌活10g、防風10g、枳殼10g、杏仁10g。抱輪紅赤明顯者,加知母、黃柏;紅赤不顯者,加赤芍、丹參、木賊、蟬蛻;高熱病后,兼見氣短乏力者,加黨參、麥冬、五味子。1劑/d,水煎2次,2煎混合,服3次/d。魚腥草滴眼液點眼5次/d。
1.3.2對照組 去除含有病毒的上皮細胞(清創(chuàng)和燒灼法),靜脈滴注及口服阿昔洛韋, 阿昔洛韋滴眼液點眼5次/d,干擾素肌注,阿托品散瞳,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滴眼液點眼3次/d,促進角膜上皮生長,7d1療程。
1.3.3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眼痛、 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等臨床癥狀,檢查角膜侵潤、潰瘍消退情況,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1.4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角膜侵潤消退,潰瘍愈合;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角膜侵潤、潰瘍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角膜侵潤、潰瘍無改善。
1.5 統(tǒng)計方法 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
2結果
見表1,表2,表3。
3結論
病毒性角膜炎屬中醫(yī)\"聚星障\"范疇,聚星障是黑睛驟生多個細小星翳,或聯(lián)綴,或團聚,伴有羞明流淚,沙澀疼痛的病癥。一般不化膿,不穿孔,但易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若失治可變生花翳白陷、凝脂翳等重癥,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黑睛直接與外界接觸,易感六淫之邪,其中以風熱多見。內外致病因素所致黑睛病變是相似的。五輪學說黑睛屬風輪,內應肝膽,所以本病的發(fā)生與肝膽功能失常有關。本病只要中醫(yī)辨證準確,用藥得當,加以適當加減變化,治療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李傳課.中醫(yī)眼科學.第一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479-483.
[2]趙堪興.眼科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98-100.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第一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3.
[4]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22-328.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