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會計行業(yè)發(fā)展日趨成熟,電算化已成為現代會計的主要手段,為了適應這種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和市場需求,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學應將會計電算化課程作為技能培養(yǎng)的核心課程,優(yōu)化課程內容,以符合職業(yè)技術教育的辦學要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高職
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根據崗位需求培養(yǎng)大批高等應用型技術人才,隨著計算機在會計行業(yè)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掌握現代化核算手段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己經成為會計專業(yè)教育的首要任務。但由于高職院校開展電算化教學普遍較晚,學生學習起點相對較低,在課程學習中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因此,縮短學校教育和實際應用之間的距離,在高等職業(yè)教育中探索一種新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已勢在必行。
1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的特點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yè)、會計電算化專業(yè)設置的一門必修課,也是一門“理論+實踐”的課程,對操作技能的要求比較高。
1.1 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
會計電算化課程已經發(fā)展成為一門融計算機、管理、信息化、會計學為一體的交叉型課程。學生在學習會計電算化課程之前,必須先開設會計學、計算機基礎作為基礎課程,同時再結合現代管理信息系統(tǒng)、ERP等課程內容。
1.2 教學軟件更新快、內容廣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會計電算化的軟件開發(fā)和硬件配備都以非??斓乃俣冗M行更新換代,對財會人員的索質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常用的教學軟件有用友ERP、金蝶。內容涵蓋了財務會計、薪資、UFO報表、供應鏈等內容,在操作上也更傾向于集團化財務的處理。
1.3 實踐操作性強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專業(yè)性、技術性、方法性、操作性都很強的課程。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為社會提供新型會計專業(yè)技術人才。這種新型人才應當是具有較強實踐操作經驗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掌握會計電算化的基本知識,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維護能力,還要熟練運用會計電算化軟件,熟記信息技術安全保密等法規(guī)制度。
2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過程中現存的問題
2.1 教學軟件單一性
由于資源的限制、費用的高昂,許多會計電算化課程所使用的軟件都屬于某一特定的電算化教學版軟件,因此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操作也都是圍繞該教學軟件進行的。由于只側重一種會計軟件的教學而忽視對現有其他會計軟件的介紹,從而導致學生對電算化軟件的認識不夠全面。所以這種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版會計電算化軟件已經逐漸無法滿足的需要。
2.2 課時安排限制性
目前許多院校的會計電算化教學主要針對是財務系統(tǒng)的基礎設置、總賬系統(tǒng)賬務處理、報表管理、往來系統(tǒng)、薪資管理、固定資產等模塊的介紹,而對于供應鏈和財務分析等模塊的介紹較少。但結合實際工作需求,許多企業(yè)側重財務軟件的全面掌握,如供應鏈模塊是實際應用的重點。這種情況下學生只了解部分模塊的操作,只懂得簡單的操作,不能掌握所有經濟業(yè)務在財務軟件中的處理,同時對于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也不夠了解。這種沒有結合企業(yè)具體需求的教學很難實現畢業(yè)生零距離的就業(yè)目標。
2.3 考核方式復雜性
對于理論學科而言,以書面為主的考試方式能夠反映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但對于應用型學科來說,特別是對于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就不宜采取書面考試方式。即便從上機考試方式來看,由于各種原因,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比如,上機考試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系統(tǒng)運行故障的問題,造成考試數據的丟失;教師只能查看數據結果,而對于查看操作過程卻不方便,導致對學生學習知識點的分析缺乏精確性判斷。
2.4 教學方法傳統(tǒng)性
目前由于課堂人數較多,許多老師仍運用講授法和演示法,通過講解和演示操作相關模塊的同時來解釋相關原理。但是這種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只是在單純的記憶教師演示的操作流程,而非具體掌握相關的會計知識和操作原理。這種教學方法只能確保課堂的教學進度,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被動地接受,不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3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3.1 對教學軟件的應用要做到“即全面,又重點”
雖然短時間內教學軟件的單一性無法解決,但是教師在電算化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講授現有軟件的同時,向學生們介紹一下其他軟件在相關操作上的異同點,這樣即便學生沒有操作過其他的軟件,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對教學軟件的操作來幫助記憶。
3.2 將課時安排與經濟業(yè)務有機結合
在會計電算化課時分配上要盡可能的涵蓋所有類型的經濟業(yè)務,特別是集團與供應鏈,并將各個模塊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分散的內容連結成一個整體,在各部分內容中指出本部分容易出錯的地方及解決方法,系統(tǒng)地學習理論與實踐內容,明確學習的重點及相關的知識內容,從根本上理解會計電算化的內涵。
3.3 考核方式要靈活多變
由于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殊性,自行開發(fā)或者采用上機考試題庫的方式不容易實行。所以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賬套輸出至指定位置,然后再由教師進行檢查。在每一個模塊的操作結束時可分模塊進行,這樣教師的工作量減輕了,也能更好的把握每位學生對各個模塊的掌握程度,發(fā)現問題,及時講解。
3.4 采用一體化教學,突出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色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并提出任務,以任務方式引導學生邊學邊做,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特定的工作任務相結合;鼓勵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會相關知識。這種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總結不同會計軟件的異同性,使學生了解各種會計軟件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會計軟件在賬務處理、報表、工資等等模塊的運用方法,使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不同公司開發(fā)的會計軟件。
4 結論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會計電算化課程,需要緊跟社會信息化發(fā)展進程,不斷進行改革完善和教學創(chuàng)新,盡快縮短院校教學與企業(yè)實際工作的差距,進一步有效提高會計電算化專業(yè)的整體教學質量,不斷推動會計電算化專業(yè)學科的健康發(fā)展,為企業(yè)輸出更多的高素質綜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曾海云.“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田.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 (11).
[2]肖海清,孫翠蓮.職業(yè)教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田.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23):17.
[3]鐘小娜.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以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為例.現代商貿工業(yè),2012 ,02
【作者簡介】
李微娜,女,1981年9月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漢族,碩士,現任遼寧金融職業(yè)學院會計系專職教師,講師職稱,主要研究方向是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