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文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重要文體,是人們處理事務、傳遞信息、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事情也越來越復雜,因此應用文的應用也就越來越多了,如發(fā)電子郵件、寫求職信等。
職業(yè)中學的新版語文教材應用文的比例也明顯增大,由原來的11種變?yōu)?4種。職業(yè)中學語文新教學大綱也明確將應用文寫作提高到重要地位,江蘇省對口單招高考中也是每年必考題型,分值達10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勞動的準備。”因此,筆者認為新時期職業(yè)中學語文教學要突出應用文教學。提高學生對應用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本人曾經(jīng)對自己所任教班級的學生進行應用文寫作調(diào)查,調(diào)查中很多學生(38.8%)認為應用文是重要的,但了解(8.4%)的很少,經(jīng)??矗?.2%)經(jīng)常寫(1.27%)的也很少,沒掌握(67.1%)應用文寫作的占大多數(shù)。總的說來,學生對日常應用文的了解甚少,掌握不多,現(xiàn)狀令人擔憂。
作為注重技能教學、實踐教學的職業(yè)中學,作為語文老師不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應用文自身具有的固式化特點,枯燥無味,使得大部分學生對其興趣不高,而且很多學生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主觀上很輕視這門課程。
如何改變應用文教學中這種不利局面,讓學生有興趣學,使應用文教學“靈動”起來?
首先,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這門課的實用性 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應用文“實用價值”,使其覺得“我要學”。同時在教學中盡量結合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讓他們感覺應用文應用就在身邊。
其次,在比較中讓學生掌握應用文寫作的規(guī)范性 這個規(guī)范主要分格式規(guī)范和語言規(guī)范。
學習應用文難點之一在于準確把握每種文體的寫作格式,每一種應用文都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稱之為體式。所以應用文的這種文體特點決定了其體式繁多,難以了然于心。那么在課堂上,如何盡可能讓學生掌握更多實用文體呢?筆者嘗試著采用比較法教學。所謂比較就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應用文格式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從宏觀上分類把握體式,化繁為簡。如按格式分,啟事、通知、計劃、總結、海報、說明書這幾種應用文體,它們在格式上就有著相似或相同之處,它們的結構都包括標題、正文、落款三部分,而它們的落款都包括署名和日期;按正文分,調(diào)查報告、計劃、總結的正文都是由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組成。通過比較,學生們很容易地找到規(guī)律。只要研究各種文體之間的異同,有的放矢,學生學起來簡單,自然就增強了學習應用文的積極性,而作為老師也大大地縮短了講授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應用文寫作難點之二就是語言使用規(guī)范性。為了讓學生對語言準確性有足夠的認識,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jīng)常舉出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錯誤加以分析,一方面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更重要的能引起學生的對用語規(guī)范性的重視。比如,某校政教處為了解決學生們在下課時敲打飯盆的現(xiàn)象,專門制定了《校園十不準制度》,并且并且印發(fā)給了每一位學生。其中有一條這樣規(guī)定:“吃飯期間禁止敲打飯盆?!本瓦@樣一條規(guī)定,我對學生說:“如果敲打的不是飯盆而是‘碗筷’或‘勺子’,算不算違反了學習紀律呢呢?或者不在吃飯期間在其他時間呢?”說完,大家都哈哈大笑?!澳敲?,我們?nèi)绾涡薷牟拍茏屓藷o懈可擊呢?”有同學回答說:把“禁止敲打飯盆”改為“禁止敲打餐具”。因為“餐具”涵蓋了“飯盆”等就餐用具,把“吃飯期間”去掉,表明在任何時間都禁止,這樣就沒有漏洞了。由此觀之,規(guī)范化地運用語言,能讓我們在工作學習中杜絕不必要的誤解,做到準確無誤,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吹綄W生們對興致頗高,我順勢發(fā)動學生對平時生活中廣告、報紙、雜志上的用語進行仔細的“挑刺”,發(fā)現(xiàn)其中的錯誤或不當用語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如此一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同時對規(guī)范使用應用文用語重要性的認識更深刻了。
第三,在實踐中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注意實踐性 應用文顧名思義重在“應用”,我們不但要掌握它,還要經(jīng)常地運用它,這樣才能盡可能地發(fā)揮它的作用,鞏固所學成果。如學校舉行籃球賽寫一份海報;丟飯卡了寫一份尋物啟事;讓學生親自制定班級班規(guī),讓他們自己去推敲用語的準確性及邏輯的嚴密性;放假期間鼓勵學生深入到社區(qū)、企業(yè)調(diào)查研究,寫出有針對性、實踐性的調(diào)查報告,這樣在學生了解生活豐富社會經(jīng)驗的同時,又使學生充分運用了自己所學,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總之,應用文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在教授時要以學生作為寫作練習的主體,選擇切合他們自身的實際素材,讓學生在學中練“學然后知不足”,在練中學,鞏固已學的知識,不斷提高應用文寫作的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