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開宗明義的指出: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培養(yǎng)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動”起來、自主“學”起來,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時下的聽評課,一個集中的聲音是學生有沒有動起來,較之先前的老師講得怎么樣,實為革命性的進步。然“動起來”未必都是“學起來”。如若學生只動不學,則是揚湯止沸,與改革初衷相違背,提高課堂效率也成了空話。
反思個人的課堂,學生“動”了,課堂也似乎真的“生動”了,因為教師給了他時間和空間,學生也抓住了這一機會,大概人性中本就有好動的一面吧。且不說高效,就連是否有效,也莫衷一是。來看最近課堂中的一些表現(xiàn):
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由于有對經(jīng)典的隔閡,學生對文本甚為生疏。問題呈現(xiàn)后,學生展開“探究和交流”。仔細觀之,學生拋開了課本,脫離了文本,討論得熱火朝天。成果交流時,憑印象、靠杜撰,似是而非,將賈府特點概括為“人多、錢多、房子多”,讓人啼笑皆非。這樣缺乏學科思想的“動”很盲目,不是“學”。
再看《祝福》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學生熱情很高,自以為是斷案高手,“自殺”“他殺”聲聲有力。忽有聲音傳出:“魯四老爺這個XXX……”,引起小組一片嘩然。誠然這個學生對魯四老爺深惡痛絕,也試圖為祥林嫂打抱不平。這樣背棄學科特點的“動”很隨意,不是“學”。
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根本原因是教師只給了學生時間和空間,卻沒給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科思想。而要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切實讓自主學習發(fā)揮作用,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課堂高效,必須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進一步提高教師理論水平。教師理論認知的暫時停滯,影響了課改的進一步完善。沒有底蘊作支撐,行為的轉(zhuǎn)變可能停留在表面;沒有理論做鋪墊,模式的靈活運用可能不會有大的突破。
進一步轉(zhuǎn)變教學行為。教師教學行為的暫時固化,影響了課改的進一步完善。合作探究就是小組討論,交流展示就是回答問題,這些行為顯然是對模式的簡單理解和運用,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種“套板反應”,阻礙課改的長期深入發(fā)展。
進一步加強學習小組建設(shè)。學習小組的效用發(fā)揮,自主學習的有效程度,影響了課改的進一步完善。如果說,教師對課改內(nèi)涵和深度的認識還有待提高的話,學習對此迷惑肯定更大。
小組建設(shè)則應以培養(yǎng)學生品質(zhì)為起點。自主學習首先應是就學習的內(nèi)在品質(zhì)而言的,教師切不可忽視對學生學習品質(zhì)的造就。有了品質(zhì)做鋪墊,教師則應對學習方法作指導,對學習過程做監(jiān)控,對學習結(jié)果作評價,讓學生的“自主”有章可循,促使其學習行為由無效變?yōu)橛行?。待時機成熟后,再引導學生由教師指導下的自主走向充分發(fā)揮個人智慧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學習效果從低效到高效的轉(zhuǎn)變。
當課改逐步深入人心的時候,我們不能欣然自足,畢竟會做容易做好難。如何挖掘課改的深度,讓課堂更具活力;如何提升課改的內(nèi)涵,讓學生更顯主動:是我們面臨的嶄新挑戰(zhàn)。為此,我們必須摒棄浮躁、冷靜思考,必須拿出更飽滿的熱情,必須付出更艱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