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朱自清先生發(fā)表了《背影》,這篇“白話美術(shù)文的典范”觸動了讀者內(nèi)心深處最為溫軟的地方,被譽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xué)”。它猶如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回憶性的文章在時間上大致可劃分為過去和現(xiàn)在,但在《背影》中,作者設(shè)置的時間卻是多層面的,不同的時間點又有一定的交匯。作者記述的故事不長,它所涵蓋的時間跨度卻遠遠超過了一般讀者的理解,正因為這樣,這篇散文所蘊含的情感意蘊也就顯得不一般了。要讀好《背影》,就要讀好背影中的幾個時間點。
我們先來看一下文章記述的內(nèi)容,大致可概括為:奔喪、送別和讀信。作者明確交代的幾個時間點分別是:“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那年冬天”,“近幾年來”,“我北來后”,奔喪與送別發(fā)生在“那年冬天”,讀信是在我“北來后”。
一、“那年冬天”里的凄涼
在語言表達上,有些表示時間的詞語是比較特殊的,在具體的語境里,它可以表示相對短暫的某個時間點,也可以表示一個較長的時間段。本文中出現(xiàn)的“那年冬天”是在1917年,送別是在“那個冬天”的某天下午,奔喪發(fā)生在“那年冬天”,那個冬天對朱自清一家來說漫長而又凄涼,父親的煙酒公賣局長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jīng)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朱自清深感家道中落、物是人非的凄涼。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奔喪的那一天,卻把時間拉長,交代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信息?在這里,作者寫奔喪,順勢點出了那時朱自清一家的生活處境,為下文敘事奠定感情基調(diào)。
這個冬天的中國,正經(jīng)歷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北京大學(xué)在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的影響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青年朱自清進入北京大學(xué)就讀,受新思潮的影響,具有了掙脫封建倫理束縛,爭取人格獨立的新思想。父親則是站在對立面的封建家長的典型代表。與正處于不羈年齡,受著新思想熏染的朱自清漸漸有了隔閡。
這種隔閡,這在作者敘述中沒有明確描述,但我們能隱約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堅持要送兒子,和腳夫講價錢,托人照顧兒子。作為兒子,表現(xiàn)出的是格格不入的冷淡,甚至還心存嘲諷。父親的言語不多,卻句句動人,“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涼。“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薄斑M去吧,里邊沒人?!痹谶@樣的背景下,這種父愛就顯得格外珍貴。
兒子雖然也被買橘子的父親的背影感動,但不能完全掩蓋他們之間業(yè)已存在的罅隙。
二、“那時”的巧妙
說是“那時”,表達的卻是現(xiàn)在,這是作者表達上的巧妙。
文中表現(xiàn)年輕的朱自清當時的心理自然而真切: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p>
“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p>
仔細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這兩句話里出現(xiàn)了同一個詞語——“那時”,但作者卻是從現(xiàn)在的視角寫已經(jīng)過去的“那時”,這些內(nèi)心獨白式的描寫實際上是給這個故事做了旁白式的注腳,“聰明過分”是反語,帶著自嘲的意味,“太聰明了”則更進一層,作者帶著些許自嘲的悔悟之情在筆尖慢慢流淌開來,沒有排山倒海的氣勢,卻一層層地把這情感慢慢堆疊起來,真實而感人。
三、“北來之后”的情感糾葛
文章末段,寫作者讀到父親的來信,這是在1925年,但要注意的是,從“我”北來后到讀父親的信之間發(fā)生了什么很是耐人尋味。
“最近兩年的不見”,這里的“兩年”也是耐人尋味的時間點。父子二人矛盾的激化爆發(fā)是在朱自清回揚州教書之后,父親認為朱自清理在工作后理應(yīng)負擔家庭的經(jīng)濟,他把兒子的薪水支走,父親的行為激怒了朱自清。從此,父子反目。他們之間的矛盾像一把鐵鎖牢牢地把他們困住,而他們,卻不知道鑰匙在哪兒。這也是他們“最近兩年的不見”的原因。
父親少時即為生計奔波,風光過,落魄過,短短數(shù)行,卻寫盡了父親的一生。兒子對待父親,埋怨過,鄙視過,感激過。如今“父親”自覺“大去之期不遠矣”,作者此時重新檢視自己,檢視自己與父親過去的點點滴滴,在回憶與自省的過程中,各種怨恨與不滿的情感終于褪去,化作一聲長長的嘆息:“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不知何時”,這是怎樣的一種懊悔與無奈!兒時的甜蜜,家境漸漸沒落時的辛酸,工作之初的憤怒與怨恨,到如今的感激與懊悔,那晶瑩的淚光中作者的心里五味雜陳。短短的一篇散文,我們也許還能看到在特殊的年代里,父子因思想隔閡而產(chǎn)生的裂痕;也許還能看到父子之間多年艱難的溝通與對話。一篇看似平淡的故事,漸漸在讀者心中變得厚重起來,它已然升格為震撼人心的經(jīng)典作品。
1928年,朱自清的父親讀到《背影》,“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背影》的故事到這里真正有了一個完滿的結(jié)局。
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回憶童年和父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時間在慢慢流逝,也許,成熟的朱自清更愿意懷念童年里的那個“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的父親和無憂無慮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