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有如神助?!鞍⒒椎露伞薄叭f有引力定理”的發(fā)現,不在于過滿的澡缸或枝頭脫落的蘋果,而是因為它們遇上了思考的頭腦。思考是人類最偉大的能力。
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合作探究學習”成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會思考,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不能丟。探究性學習注重學法,學法指導的核心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因而,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正確引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求知欲最強,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見到新鮮的東西就要摸一摸、問一問、拆一拆、裝一裝,這些都是喜歡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現。一個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奮自信,善于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因此,有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庇涷炛髁x大師培根在其隨筆中寫道:“青年人思想活躍,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有時靈感有如神助?!边@話當然是在贊美年輕人,因為年輕人相對于老年人而言,的確是活力四射!但若仔細深入觀察研究你身邊青年學子們思想的活躍程度,你會發(fā)現,他們當中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處于整天庸庸碌碌、對思想敏感無知無覺狀態(tài)的。而真正保持頭腦清晰、思想活躍、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子,實在為數不多。所以,求知欲需要激發(fā),需要引導。要有意識地將它轉移到發(fā)展智力、追求科學上去,否則,它會自然萎縮。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不斷激發(fā)學生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為活水。一個人,只有當他對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總處于“躍躍欲試”階段的時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積極主動“上下求索”的過程。這樣的學習,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能創(chuàng)造性獲得前所未有的新知。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蘇格拉底也曾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比说乃季S是從發(fā)現問題開始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是將學生教得沒問題,而現代語文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使學生充滿問題,把課堂變成“問題場”,通過“場”的引力凝聚思考的智慧。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對問題的思考成為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和評價的重要方式,原先單一的語文知識學習變成“探究、交流”問題的探索過程,使探究思考成為學習的一種常態(tài)。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告訴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開展面向問題的研究型學習,經受運用新知識鍥而不舍解決問題過程的磨練,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頓悟瞬間,通過獲得創(chuàng)新成果,形成自豪感,樹立自信心?!迸囵B(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問題,對于學生個性品格形成和智力的開發(fā)具有很高的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重點,教學自然會事半功倍。
批判性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關鍵。批判性思維就是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敢于突破常規(guī),超越傳統(tǒng),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f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的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求異思維等,關鍵是要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應鼓勵學生挑戰(zhàn)權威。讓他們反思,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為此,要給學生暢所欲言提供一個民主的氛圍。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壓制他們的思想。研究證明,在民主平等的家庭關系下成長的孩子,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也比較透徹,對某些問題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他人暗示。相反,在壓制氣氛下成長的孩子,往往顯得思維呆板,不敢暢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觀點,而容易受旁人的暗示而改變主意,動搖于各種見解之間,盲從附和隨大流,這就影響了思維獨立性的發(fā)展。一所學校、一個班集體、一堂課,亦如一個大家庭,教師如家長,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的思維如雜草叢生的荒原,那些可貴的思想如散落草叢的珍寶,若不能及時發(fā)現,必將為荒草淹沒。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
多思善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這種能力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yǎng)與訓練的結果。卓別林為此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和拉提琴或彈鋼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練習的。”因此,我們除了肯定學生思考的同時,還應指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做強化訓練。
“不會思考的人是白癡,不愿思考的人是懶漢,不敢思考的人是奴才。只有敢于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在平凡中發(fā)現非凡,才是出類拔萃的人。多思有如神助?!?/p>
學會思考,學生如此,教師更亦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這種世界上最奇妙、最無可比擬的思維。如果你重視它,善于運用它,你必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