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學生對待錯題的態(tài)度往往是只滿足解出正確答案即可,這樣往往會導致當時一聽就懂,再做仍會出錯的怪圈,本文通過實例來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反思,發(fā)現錯題的價值,使學生在反思中得到提升.
【關鍵詞】解題反思;引申;遞推數列
在高三復習過程中,學生對待錯題的態(tài)度僅局限于在老師評講完題目后,自己會解即可.翻翻他們的糾錯作業(yè)本,很多同學就是把錯題再做一遍,并沒有反思知識的應用方式、易錯產生的根源、解題想法的產生觸點、解法形成的思維模式、思路的優(yōu)化手段,模式的提煉完善等.這種膚淺的糾錯往往導致他們下次碰到此類題目,換了一個條件,仍會出錯.本文通過對學生做過的習題進行引申,引導學生對題目重新進行審思,發(fā)現題目的潛在價值,認清反思的意義,使學生樂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問題 三個人踢毽子,互相傳遞,每人每次只能踢一下.由甲開始,經過4次傳遞后,毽子又回給甲,則不同的傳遞方式共有多少種?
經作業(yè)批改后分析,部分學生無從下手,另外一部分學生只有結果沒有過程,故將此題目放在課上集體交流,訂正反思.
生1:用樹形圖法(老師在黑板上作出樹形圖).
師:通過樹形圖解決問題,直觀明了.
由于排列組合題目考慮問題的方法多,我對本題做了一個解題反思:(1)是不是有其他的解法?(2)傳遞到甲的種數是不是有規(guī)律?
經分析:設第n次傳遞后傳回到甲的方式有an種,有an-1+an=2n-1(n≥2).
引申:n次傳遞后,設傳回給甲的方式有an種,an=?
讓學生思考,在班級巡視,大部分同學得不到結果,少部分同學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到上述結果,但站起來說不清楚為什么是這個結果.
故我給出2個子問題:(1)不通過列舉你能看出第5次傳遞后傳回甲有多少種?(2)n次傳遞后傳回給甲的種數跟什么有關系?
生1:第5次傳遞后有10種,因第4次傳遞后,共有16種可能,沒有傳遞給甲的有10種,第5次時,各有一次機會傳遞給甲.∴第n次傳遞回給甲的種數,跟前一次(第n-1次)沒有傳給甲的種數相等.
師追問:每一次傳遞后,分為傳遞給甲與不傳遞給甲兩類,不傳遞給甲的下一次都有一次傳給甲的種數,那么第n次傳遞后,整個總數有多少種?
經過學生的討論,得到an-1+an=2n-1(n≥2).
再引申:得到遞推公式以后,通項可求嗎?
生2:(待定系數法)當n≥2時,
設an+c·2n=-(an-1+c·2n-1),
【參考文獻】
王弟成.高三復習的幾點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