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充分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通過對歷史的探究性學習,提升學習積極性和趣味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能力、發(fā)展智力,而“問題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充分發(fā)揮探究性學習的作用。
關鍵詞: 歷史教學""" 素質教育""" 問題教學模式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融歷史知識和思想教育于一體的強思維性人文學科,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國家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眰鹘y(tǒng)歷史教學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在課堂上口干舌燥地、賣力地講,學生枯燥無奈地聽和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得不到發(fā)揮,一節(jié)課下來,師生皆是身心俱疲。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通過對歷史學科探究性學習的不斷探索,充分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將素質教育的要求貫徹于歷史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問題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歷史教學方式。
一、在歷史中尋找“歷史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而許多歷史內容適合產生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比幫助學生如何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應該注意指導學生挖掘歷史學習中的“問題素材”,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并相互之間開展討論,這樣既能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初步體驗到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成功和喜悅,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完成學習動力的“自身內化”。在此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他們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生活,如“訪談”、“調查”、“搜集材料”等,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歷史知識。
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我們要經常注意和引導學生提出不尋常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想法。如學習中國古代史的時候,講到人類原始社會沒有貧富分化,而在大汶口社會卻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就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此時出現(xiàn)貧富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又如講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當時中日兩國海軍實力的史料,并進行比較,從而很容易地發(fā)掘出問題:“并不比日本海軍差的清朝為什么會輸?shù)暨@場戰(zhàn)爭?”
二、在解決“歷史問題”中強化“歷史”
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各樣歷史問題都應給予鼓勵和表揚,絕不能因為學生的問題幼稚或有失偏頗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較高的教學技巧進行指導。在面對學生提出的“歷史問題”時,教師不能直接解答,而應該有技巧地啟發(fā)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或小組合作尋找答案。引導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各好己見甚至互相爭論,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敢想、敢說、敢爭的學習氛圍,自然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萌發(fā)出創(chuàng)新欲望和激情。
如前文提到的“大汶口社會出現(xiàn)貧富分化”的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原始社會和大汶口社會的生產力狀況、社會關系情況等,通過分析比較和討論,學生很自然就深化了知識,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與人必須合作才能生存下去,大家都沒有多余的財物;而到了大汶口社會,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從而導致貧富分化現(xiàn)象。再如前面提到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讓學生搜集有關當時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民生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嘗試多角度、多方位,比較全面地思考、討論兩國之間的差異,在深化歷史知識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強化“史以為鑒”、“史以明智”的歷史教育功能。
三、在探討“歷史問題”中提升能力
“自主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有效方法,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的根本性特征。這就要求教師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學習成為學生“內化知識”、“展示自我”的內在需求,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主體。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盡力為學生搭建探討的舞臺。
如在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評論時,可以鼓勵學生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展開分析討論,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像中國古代史中著名的“焚書坑儒”、“杯酒釋兵權”等事件,學生討論出“儒的存在對秦統(tǒng)一六國的影響”和“古代武將斷層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鍛煉和提高學生搜集、討論、表達等多方面能力,更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多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又如歷史事件對學生來說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很遙遠而陌生,如果能幫助學生架起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則有助于學生領悟歷史,關注社會現(xiàn)實,以史為鑒。就像學習古代科舉制度時,可跟現(xiàn)代考試制度進行利弊比較和討論,從而進一步探討自然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古代發(fā)展起來,這樣學生就可以結合古代科舉制度,從科考制度、科考內容、人才培養(yǎng)要求甚至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政治體制等諸多方面開展探究,既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又開闊學生思維空間,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歷史學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學科,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大潮的推動下,歷史學科教學應該更深入地開展探究性學習研究,為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yǎng)添磚加瓦,為民族精神的塑造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增輝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