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教育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的問題,我國學校心理教育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有心理障礙問題的大學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可見傳統(tǒng)的只在心理學課堂上給他們講授心理學知識是不行的,很有必要加強其他課堂心理學內(nèi)容的滲透。傳統(tǒng)高校心理教育途徑有其優(yōu)勢,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要對如何實施高校本科階段的心理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 心理教育""" 辨別意識""" 價值觀""" 情感動物""" 人格需求
2006年5月,中國社會調(diào)查所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地高校的1000名大學生展開了一項針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超過1/4的被訪者曾經(jīng)有過自殺念頭,自殺問題是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之一。另外,諸如厭學、青春期憂郁癥、犯罪、情感脆弱、交流障礙癥、不良行為等諸多問題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固然與社會客觀現(xiàn)實、激烈的競爭、個人成長背景及教育經(jīng)歷等因素有關,但同時反映了高校心理教育方面的薄弱。心理教育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的問題,我國的學校心理教育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勢在必行。本文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教育現(xiàn)狀分析
我國本科階段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南》的發(fā)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輔導員制度、心理咨詢機構,可以說高校在心理教育方面取得較大的發(fā)展,但是以上途徑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2006年9月,河南工業(yè)大學的教師陸南與35名學生組成調(diào)查組,對鄭州近4萬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diào)查。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中23.25%的人有心理障礙,上世紀九十年代上升到25%,進入2000年后,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比例已經(jīng)增長到30%。從調(diào)查結果看,有心理障礙問題的大學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可見傳統(tǒng)的只在心理學課堂上給他們講授心理學知識的方法是不行的,很有必要加強其他課堂心理學內(nèi)容的滲透。傳統(tǒng)高校心理教育途徑有其優(yōu)勢,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要對如何實施高校本科階段的心理教育進行新的探討,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進行的一次嘗試。
二、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
學習外語的人往往會接受很多外國文化和理念的熏陶,有先進的積極向上的適合中國這片土壤的,也有和現(xiàn)實不切合的、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不利的東西。他們往往沒有辨別意識,在吸收的外來文化跟傳統(tǒng)的習慣、理念發(fā)生沖突時,內(nèi)心會掙扎,會比接受外來文化不多的其他人的心理活動多、壓力大很多。比如西方家庭的親子關系比較獨立,現(xiàn)在的學生都喜歡自由,看到外國小孩無拘無束地獨立于社會,就容易不服父母管教,經(jīng)常跟父母發(fā)生沖突,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使他們無法平和健康地發(fā)展,這時如果不適時地進行心理引導、心理教育,后果將不堪設想。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
每個家長的素質(zhì)、文化底蘊、對教育的認知、價值觀、環(huán)境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常見的不合適的有以下兩種情況。
1.溺愛嬌慣型。這種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物質(zhì)消費超過實際所需要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行為沒有或很少受到規(guī)范化要求;發(fā)展被忽略;人格缺陷被掩蓋,由于家人的遷就甚至鼓勵,形成惡習。這類孩子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懶惰,意志薄弱,缺乏自理能力,動手和動腦能力一般都不出色。行為隨意任性且不善交往,應變能力差,在家庭以外易受別人欺負,而且容易沾染不良嗜好,極易成為社會不良分子捕獵的目標。
2.脫離實際型。即對子女興趣愛好特別重視,認為是天才;也有的家長把個人意愿強加于孩子,不遺余力地加以培養(yǎng),期望成為專才;不顧孩子實際,千方百計地托關系、走門路,甚至不惜重金,把孩子塞進重點學校,以為得計;僅憑自己的主觀想象評估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品行或?qū)W習能力不能客觀地分析,常常做出不切實際的臆想。這種孩子會出現(xiàn)思想壓力重、難以釋壓、心理抑郁等情況,一般性情懦弱,比較自私,上進心不強,很少主動表現(xiàn)自己,沒有或很少創(chuàng)造性思維意向,各方面素質(zhì)平平,很少有主見,隨波逐流,對老師的教育和社會的影響感覺比較遲鈍,形成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
四、外語學科的特點
大學外語學習是基于語言理論的層次學習語言,所以很細致地分為語音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閱讀教學、翻譯教學。這些教學無不強調(diào)其專業(yè)性,師生無暇顧及專業(yè)之外的東西,加上現(xiàn)在有些學校對外語等級考試的重視,更是使教師和學生把全部經(jīng)歷都投入外語專業(yè)本身的學習上。老師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壓力和心理問題,忽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問題”這一哲理,忽視人是“情感動物”,不是學習復制的機器,在急功近利中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
在外語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指導,以及疏于管理學生學業(yè),不僅導致學生產(chǎn)生散漫的學習情緒,而且在外語學習中情感消極,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還采用口頭語言教學,以及傳統(tǒng)板書式的教學方法,不僅教學方式單一,而且不能有效滿足當前學生對外語學習的需求,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在外語學習中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找不到終點,缺乏從屬感和安全感,對學習、生活沒有興趣,更沒有上進要求,苦悶、憂郁、悲觀、自卑、易怒、敏感甚至厭世,導致心理畸形,記憶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還是在大學接受的外語教育,都在無意識地忽視青少年正常的心理和人格需求,都沒有意識到心理問題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所以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教育非常迫切。
參考文獻:
[1]西安晚報電子版.2006,9,23.
[2]家庭教育心理學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6,1.
[3]少有人走的路.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9,1.
[4]語言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