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初,走進一年級教室聽漢語拼音教學。教師準備充分,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和拼音卡片。上課伊始,學生坐得端正,雙眼盯著老師,不料五分鐘后,多數(shù)學生便按捺不住了,或看著窗外,或雙手躲在抽屜里玩文具,或與同伴竊竊私語,或不停插嘴。整節(jié)課,持續(xù)這樣的狀態(tài)一直到下課。課后,我立即跟幾個學生閑聊起來,他們告訴我上課沒意思,老師教的漢語拼音都是在暑假學過了,每天還要讀,還要寫,真沒勁。
據(jù)調(diào)查,一年級學生中有86%的學生在暑假都上過學前班,已經(jīng)學會了漢語拼音的認讀和書寫。以上問題的出現(xiàn)是源于教師“目中無人”,對大部分學生都已獲得的知識,老師卻無視于這一事實,仍然從零起點進行教學,浪費了時間,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此類現(xiàn)象在語文課堂中屢見不鮮,應(yīng)該引起我們的深刻思考。作為語文老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語文學習的渠道是寬泛的,從科學、品德等各科中可以學到不同領(lǐng)域的知識,從生活中可以積累語言、豐富情感、獲得啟迪等等。要想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必須蹲下身子研讀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那么,如何做到“目中有人”,提高課堂效率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略談幾點體會:
一、學科融合──采他山之石以攻玉
語文學習的外延十分廣泛,僅從課文內(nèi)容來看,就涵蓋了風景、科學、思想、歷史等方方面面。翻開學生的其他教材,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教材中,有些知識與我們語文課本中的內(nèi)容是不謀而合,這些學科的老師無意中在幫我們語文教師解決了一些疑難點,補充了一些重要的素材。
五年級有一篇課文《望月》,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
曾經(jīng)聽一位老師執(zhí)教這一片段:
師:(出示這段文字)同學們,讀一讀這段話,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啊?
生:明亮的眼睛。
師:眼睛會閉上,也會睜開。你知道月亮為什么又是閉上,有時又變得圓圓的呢?
生:因為月亮會變化……
師:(未等學生說完)對,我們來看一幅圖,(出示:月亮盈虧圖),月初的時候是月牙,像閉著眼睛,漸漸地,月亮越來越圓了,到了十五,月亮變得圓圓的了,就像睜大圓圓的眼睛一樣。懂了嗎?
這個片段中,教師將月亮盈虧的變化作為理解的難點,進行了細致地分析講解。殊不知,在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一單元第4課就是《看月亮》,孩子們已經(jīng)在科學老師的帶領(lǐng)下連續(xù)一個月認真觀察了月相的變化,做了詳實的觀察記錄,探究了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如果要講這一科學知識,學生會比老師講得更加繪聲繪色。造成這種課堂上“無效講解”的原因是什么?正是因為教師對學生其他學科的知識很陌生,如果教師事前了解到學生已經(jīng)學過“看月亮”,就不會將這一科學知識作為教學的難點,就可以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去體會小外甥想象的妙處了?;诖?,建議語文教師不妨抽出時間翻開孩子其他的教材,會有很多驚喜。
二、介入生活──為有源頭活水來
關(guān)于語文與生活的關(guān)系,王尚文先生曾作過一段精辟的論述:“語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就必須將所教所學的語言有效地介入學生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依托于人的生活,語言介入生命活動、心靈活動的唯一途徑就是介入他的生活。”“介入生活”可以這樣理解:在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學習語文,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讓教學成為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教學活動、生活活動中學習語文,使語文教學以語言為契機促進學生心靈的成熟、生命的發(fā)展。
《桂花雨》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編入教材時,略有刪減,以至于使文章中原有的那濃濃的鄉(xiāng)情和淡淡的鄉(xiāng)愁隨之削弱。學生讀不懂,悟不到,怎么辦?。薛法根老師就采取“介入生活”的策略加以突破。他先給學生補充:文中的“外地”,指的是杭州。作者和他母親,當時住在杭州,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卻在溫州。杭州是有名的桂花城,其桂花之香可說是香飄十里。母親比的是不是花香?而是什么?由于將文本與實際生活作了很好的勾連,學生自然體會到,這是鄉(xiāng)情!隨后,薛老師趁熱打鐵,設(shè)計了一個由文本向?qū)W生生活拓展的隨文練筆:“桂花還是故鄉(xiāng)的香”后,出了這樣的填空題: 還是故鄉(xiāng)的 !讓學生填寫,并在交流的基礎(chǔ)上挑選部分寫到黑板上,加上分號,形成了一首別有韻味的小詩——《鄉(xiāng)愁》。這就是教師獨到的文本提煉意識,把握這樣一個文本的精華點“介入生活”讓學生設(shè)身處地換位體驗、扎實有訓練,在提升學生情感張力、思想張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語言的張力,可謂經(jīng)典至極。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三、大膽放手──柳暗花明又一村
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拼音教學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表示會認讀了,教師仍然按照新課的要求,逐個地教,先認后讀再寫,井然有序,扎扎實實。但從學生的學的角度來看,好比把吃過的東西再咀嚼一遍,會有什么味道呢?要改變這種狀況,適應(yīng)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yīng)該學會放手,把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哪些小朋友已經(jīng)會讀了?來當小老師帶大家讀一讀吧?!薄靶±蠋煛币欢〞貏e積極認真地將自己所學傳遞給其他學生,而其他小朋友呢,因為同伴成了小老師,也會格外專注。小老師教得好,可以大加贊賞,教得不準確,也會有其他小朋友提出來,相機進行指導,效果一定不錯。
放手是一種智慧,教師在課堂上應(yīng)該充分利用這一智慧以學生的學習、發(fā)展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有調(diào)查顯示,有72.4%的學生認為通過自己學習能掌握50%以上的新內(nèi)容,學生自己認識的生字達到 44%。根據(jù)這個初步的調(diào)查,假設(shè)一課新課有10個知識點,如果有3個知識點學生已經(jīng)掌握,有2個基本掌握,那么,教師只把剩下的難點教一教,這樣就可以省去將近一半的力氣和時間,豈不是教得輕松、學得活潑?
語文課堂必須做到“目中有人”,唯有知之準,識之深,方能教在點子上,教出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