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幼兒教育更加強調幼兒活潑、主動、全面的發(fā)展,這主要基于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考慮,是新時期幼兒基礎教育的根本宗旨。藝術教育作為實現(xiàn)幼兒培養(yǎng)目標的具體策略,目前已經(jīng)成為幼兒教育者們研究與實踐的對象。新時期幼兒藝術教育要從建構人文化教學模式、實施生活化的藝術教學、幼兒藝術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與藝術實踐這三個方面去做。
關鍵詞:幼兒;藝術教育;人文化;生活化;審美情感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6-0205-02
在我國素質教育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幼兒藝術教育逐步推進。藝術教育在教育行業(yè)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對于幼兒教學而言,藝術教育與教學實踐地融合在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藝術教育是與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集合體,具有人文性、學術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一方面,幼兒藝術教學可以營造和諧有趣的教學氛圍,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學,使幼兒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童年時光;另一方面,幼兒藝術教學能夠提高幼兒對藝術的興趣,發(fā)展其主體性,同時培養(yǎng)幼兒繼承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意識,達到怡情養(yǎng)性的目的,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一、建構人文化教學模式,促進幼兒主體性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核心,這樣環(huán)境下的幼兒教學,幼兒只是被動地配合學習,即使課堂看起來互動性十足,也常常是與個別幼兒的互動,大部分幼兒依然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不耐心地等待兒童的成長,在課堂上實施被動的“填鴨式”教學,使得藝術教育的實行受到一定阻礙。鑒于此,幼兒園應該積極構建人文教學模式,堅持幼兒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幼兒的邏輯習慣與個性差異,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fā)展。
1.尊重幼兒的邏輯習慣
幼兒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他們的思想情感不復雜,因而幼兒通常是憑著自己的直覺來感受整個世界,充滿情感地看待每一件事。由于幼兒較注重感覺,因此在生活學習中,他們更希望無拘無束,換句話說,他們更愿意順著自己的邏輯習慣來感知世界。因此,幼兒教師要走進幼兒的精神世界,更多地考慮到幼兒的邏輯習慣,學會站在幼兒眼光和角度來欣賞藝術,并采用不同的形式來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欣賞、表達兒藝術,鼓勵他們在藝術的殿堂里自由的欣賞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允許幼兒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體驗時發(fā)散思維,并鼓勵他們采用自覺喜歡的方式來更多地參與課堂,理解他們的稚嫩與無知。如在開展美術活動時,美術老師讓幼兒畫太陽,有的同學會畫圓圓的、紅紅的大太陽,但是有的卻畫圓圓的綠太陽,或者不是圓的太陽,面對這種情況,美術教師不應該立馬進行否定,也要盡量避免這些幼兒被同伴嘲笑指責,而是讓幼兒先表達為什么會畫出這種太陽,聽一聽這個孩子內心的想法和理由,站在幼兒的邏輯角度來感受他心中的太陽,這種與眾不同的想法也許是由其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這種教學方式營造出民主公平的表達氛圍,不僅保護了幼兒的自尊心,還保護了其對藝術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作熱情。
2.實施差異性教學
對美的感受,與年齡差異、個體差異緊密相關,是基于個人的主觀體驗的存在。所謂“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每個人對于藝術的理解存在著差異,這與人們生活閱歷、生活經(jīng)驗、審美水平相關。同樣,幼兒對于藝術的具體理解不同,對于藝術理解的表達也不同,包括情感的體驗與表現(xiàn)、表達方式的多元等等,比如對于同一音樂的欣賞,不同的幼兒會依據(jù)自己的想象來感受音樂中的節(jié)奏與畫面,形成美的體驗,并在音樂海洋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因而差異性教學具有相當大可行性。與科學答案的唯一性所不同,“美”的答案可以多種多樣。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可以成為“表演家”、“歌唱家”或“畫家”,只是他們不像成人那樣善于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開展差異性教學時,教師必須接納幼兒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主觀感受和體驗經(jīng)驗,充分尊重幼兒的獨特性、差異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具體的藝術活動中引導幼兒體驗到成功和樂趣。只要幼兒教師引導幼兒在藝術教學中無拘無束地發(fā)揮想象,尊重幼兒已有的表達方式及情感,就能夠讓幼兒在藝術活動中敢于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與認識,從而提高差異性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激發(fā)幼兒興趣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處于核心地位。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育內容與方法盡量與生活保持一致,也就是依據(jù)生活需要進行教學活動。都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藝術作為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通過藝術形象來再現(xiàn)生活。因此,要想使生活成為開展幼兒藝術教育的廣闊舞臺,唯有將教學實踐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融藝術教育與幼兒一日生活于一體,使藝術教育成為幼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挖掘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藝術主題
自從提出幼兒藝術教育以來,許多教師都為之困擾,因為藝術教育的范圍太廣,教師在沒有經(jīng)驗的前提下無從下手,也使其常常煩惱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主題的制定。其實范圍再廣,也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而留心生活,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對于藝術主題的選擇,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選擇,第一,以藝術要素為主線開展藝術活動,比如,對于美術“對稱”這一要素,教師在基礎的教學之后,可以將課堂衍生到社會生活、大自然或者藝術作品中,鼓勵幼兒在不同的環(huán)境與背景下找到“對稱”這一要素,從“繪畫作品中的對稱”、“音樂作品中的對稱”、“剪紙藝術中的對稱” “家庭裝潢中的對稱”,引導幼兒細心觀察生活,從而也使之形成網(wǎng)絡主題。第二,尋找一個合適的主題,往里面填充內容,包括幼兒生活中的某件事、某種情感表達、某個節(jié)日或者某個生活場景,使其形成一個主題網(wǎng)絡,增加活動的緊湊感與連續(xù)性。比如對于“環(huán)保”這一主題,除了常規(guī)的演講、表演等形式以外,還可以擴展出與廢物利用有關的“手工藝術”,或者讓在郊外寫生中對于環(huán)保的寫生,這種“繪畫藝術”不僅可以吸引幼兒的興趣,還能夠增加活動的深度,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環(huán)?!钡囊饬x。
2.藝術教育貫穿于在幼兒的學習生活中
首先,重視校園“小環(huán)境”的影響,精心安排校園環(huán)境布置,營造藝術學習氛圍。校園環(huán)境是教育的一部分,對幼兒藝術學習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幼兒園應該賦予校園環(huán)境的藝術化和教育化,通過校園的裝飾來向幼兒傳遞知識。比如,幼兒園可以以季節(jié)為主來裝飾校園內部,讓整個校園呈現(xiàn)出季節(jié)相符的氣息,并利用一些藝術畫冊、毛筆書法或者幼兒自己的作品來點綴校園,增加校園的文化氣息。除此之外,幼兒園還可以以社會熱點、國家要事為主題來布置與裝飾校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幼兒接觸到美好的藝術事物,并從中感受美、獲取知識經(jīng)驗。同時,還可以在校園內設置一個自由創(chuàng)作區(qū),區(qū)域內有進行創(chuàng)作的材料,比如貝殼、小石塊、樹葉、漂亮的糖紙、各式紙盒、干燥的花瓣、線團以及繪畫材料等,鼓勵幼兒可以在里面發(fā)揮想象自由創(chuàng)作。而對于創(chuàng)作出色的作品,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以這種方式鼓勵幼兒更多地利用現(xiàn)有資源,讓想象力飛起來。
其次,在生活的“大環(huán)境”。 藝術教育資源在社會生活與大自然中大量存在。在社會生活中,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道路兩旁挺立的路燈、漂泊在河流上的輪船、在天上翱翔的飛機等等,都是人們創(chuàng)造的生活美;而在自然中,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條小溪、一片樹林也都充滿了藝術的美感,這是大自然賦予的美麗。無論是“生活的節(jié)奏”還“大自然的聲音”,都可以形成美的享受,教師要引導幼兒將藝術欣賞的心門打開,鼓勵幼兒擦亮眼睛觀察社會與大自然中的藝術美,打破傳統(tǒng)禁錮的思維與套路,挖掘生活和自然中蘊涵的美與藝術敏感,為藝術教育奠定基礎。
三、幼兒藝術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與藝術實踐
審美情感作為藝術教育之本,是從具體的藝術審美上升到心靈與情感層次的過程。通過對審美情感的培育,幼兒在音樂、繪畫的欣賞學習與游戲過程中深刻地感知到生命的意義,從而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幼兒從藝術活動中真正受益。
其一,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念。審美教育目的不僅是幫助幼兒提升藝術欣賞水平,還要提升幼兒的審美素質,并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造的前提是審美感知力,審美感知力在生活實踐的土壤中慢慢積累沉淀,最終形成審美情感。這里的“土壤”,便是一個平等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這樣互相尊重的環(huán)境有利于幼兒大膽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在形成獨立個性思想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兒童觀念。
其二,利用音樂激發(fā)幼兒的情感表現(xiàn)欲望。幼兒年齡小,其對音樂的理解程度有限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幼兒在聆聽音樂時往往都不在意音樂的內涵,即使刻意去理解,也會在音樂內容及其情感方面產(chǎn)生偏離。因此教師要耐心講解,通過語言生動形象地分析音樂作品,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并以此為契機,啟發(fā)幼兒的情感表現(xiàn)欲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言的啟發(fā)之后,幼兒不僅只對某一首歌曲有深刻的理解,還會按照教師的方法來理解更多歌曲,把握歌曲中的感情色彩,從而輕松自然地進行學習演出,達到情感交融的效果。再加上幼兒這個年齡階段愛好模仿,教師若再輔以“教師示范表演”,使得幼兒情感表達欲望膨脹,自然也就愿意更多地表達自己。
另外,教師還可利用豐富的表情、略帶夸張的表演來配合音樂教學,讓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情感表達的樂趣,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流露真情實感,還能讓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到學習和表演中,讓課堂更加和諧。幼兒的世界都是具有靈性的,就像雨兒在哭、太陽在笑一樣,每一個童話故事、每一首兒歌也都是有生命力和情感的,所以孩子們會為小蝌蚪找媽媽,也想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在音樂的世界里,幼兒可以盡情發(fā)揮想象,同時,美妙的音樂也可以不斷引導、激發(fā)幼兒的情感,催人積極向上,才能感受生活的真諦。
其三,促進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產(chǎn)生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藝術的創(chuàng)作是藝術審美教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想讓幼兒熱衷于創(chuàng)作,可以通過游戲的帶動來實現(xiàn)。游戲是幼兒的本性,幼兒一旦投入到游戲中,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狀態(tài)。教師要認識幼兒游戲與藝術之間密切的關系,通過二者的結合,激發(fā)幼兒非凡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使幼兒自由快樂地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在玩“廚房里的聲音”這一集體游戲時,教師可以借用廚房工具,使其敲打出一定的節(jié)奏,讓學生判斷是聲音的來源或節(jié)奏。在游戲中,學生可能對這些廚房道具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鼓勵幼兒利用這些道具創(chuàng)作出各種節(jié)奏。
總之,幼兒藝術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建構人文化教學模式,重視幼兒的主體性與差異性,努力將藝術教育貫穿于幼兒生活中,抓住生活中的點滴,同時重視對幼兒藝術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鼓勵幼兒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讓幼兒在藝術教育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
參考文獻:
[1]信萍. 對幼兒藝術教育回歸生活的思考和感悟[J]. 青年文學家,2014(9).
[2]焦夢遙. 關于幼兒藝術與審美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 家教世界,2014(2).
[3]趙麗芳. 幼兒藝術教育現(xiàn)狀及發(fā)展思路[J]. 吉林教育,2014(10).
[4]史蓉. 幼兒藝術教育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J]. 新課程學習(上),2013(1).
[5]吳雅媛. 藝術教育的滲透與幼兒的主體發(fā)展[J]. 新課程(小學),2013(5).
[6]申娟. 幼兒藝術教育生活化的途徑[J]. 華章,2013(33).
[7]陳遷. 游戲化:幼兒藝術教育的應然追求[J]. 幼兒教育,2012(15).
[8]龔燕. 淺談幼兒藝術教育的人文化建構[J]. 新課程(小學),2012(6),
[9]白紅彥. 關于幼兒藝術教育的幾點探索[J]. 中小學電教(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