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代中國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救亡圖存,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開始了思想轉變,從知夷、師夷到用夷,從睜眼看世界到技術變革,再到政治體制上的思考,終于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從而使中國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鍵詞:近代中國;世界變局;“知夷”;“師夷”;“用夷”
中圖分類號:K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6-0155-02
中國的近代社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也是一個思想轉型時期,更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新時期。面對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局面,先進人物為了喚醒民眾,救國家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開始把目光轉向西方,提出許多救國救民的思想。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并能指導實踐。世界觀不同,由此而對時代帶來的影響也必然不同。
一、“知夷”:近代開放思想的前奏
一場鴉片戰(zhàn)爭,擊碎了千百年來天朝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一部分敏感而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正視出現(xiàn)在面前的新時代,思索著變革社會與調整自我的途徑。這種新的探索與思考,在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知識界成為一種進步的歷史趨勢,并由此而改變了中國社會思潮的發(fā)展軌道。
林則徐是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與列強的接觸和斗爭中,他清醒地指出了解世界的必要:“必須時常探訪夷情,知其虛實,始可定控制之方?!盵1]765他積極組織力量偵探夷事,搜羅人才翻譯外國書籍報刊,并放下“天朝”大吏的架子,親自向外國傳教士、商人了解和學習域外知識,并編出《四洲志》、《華事夷言》等書,“不敢稍畏一日之難,致貽百年之患?!盵1]685
魏源在歷代史志及林則徐《四洲志》之上編成《海國圖志》,該書“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2]他認為,要抵抗侵略,想拒敵于國門之外的海禁政策是無用的,必須打開國門、對外開放,把“師夷”與“制夷”結合起來,消除中西差距。他多次贊揚俄國彼得大帝“聰明奇杰,因國中技藝不如西洋,微行于他國船廠火器局,學習工藝,返國傳授,所造器械反甲西洋,由是其興勃然,遂為歐羅巴洲最雄大國?!盵2]他認為“中國智慧無所不有”,只要認真學習西方,也可以改變落后現(xiàn)實。
林、魏等人著作的問世,為長期閉塞的國人推開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為窒息已久的社會透入一股新鮮空氣,大大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形成一種新的世界觀。人們認識到:中國并不是世界中心,只是世界的一員。這些認識又啟迪人們走出傳統(tǒng)的封閉圈子,對外部世界由被接受轉向積極探索,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種了解外國、認識世界的社會新風尚。
二、“師夷”:洋務派的技術變革
經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中國人幼稚的夢想被船堅炮利擊得粉碎。有識之士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開始走出國門,到歐美日去學習、訪問和工作,用新奇的目光審視這個“觸目紅毛”的異國他鄉(xiāng)。
“洋務派”最先對“尊夏攘夷”等傳統(tǒng)觀念進行公開的決裂。在他們的著述中,逐漸看不到“夷”、“夷務”等詞語,而被“洋”、“洋務”等新概念所取代了。清政府設于1860年冬天的“撫夷局”,次年就改設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表明了人們思想認識的提高。洋務派認識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不能由于禮義教化方面的不同,而把別的國家看成是野蠻的國度。他們強調說,正確的態(tài)度是了解外國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適應國際關系的變化和發(fā)展,“洋務之要端,謂必知彼之所長,我之所短,然后辦理不致孟浪”[3]。
洋務派縱觀國內外形勢后指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強之術,必先練兵”(《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七十二)。他們認為,近代化練兵計劃,要點有二:一是使用西式火器,二是學習西式操法,并將其視為“救時之第一要務”,“可以剿發(fā)逆,可以勤遠略”。洋務運動首先從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開始,從1861年曾國藩建“安慶內軍械所”,到1890年張之洞創(chuàng)辦湖北槍炮廠為止,各省興辦的兵工廠有24個。這些兵工廠從外國購買機器設備,聘用洋人管理,仿制洋槍洋炮,將制成的武器裝備清朝軍隊,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近代海陸軍。
面對此“三千年一大變局”,李鴻章的著眼點已不單純學習西方軍事技術,也包括培育人才方法和任官制度。根據(jù)他在上海與洋人打交道的經驗,以及自己在辦外交過程中對各國的直觀考察,他已知道一些關于近代化機器生產的重要性,以及西式選人任人的辦法。因此他認為,中國要擺脫落后,必須自強新政,而要自強,則必須調整中國現(xiàn)存的教育制度和官員選任制度?!坝麑W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yè)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
洋務運動推進了中國的自強事業(yè),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面臨的深刻危機,但是,洋務運動只是從“器物”層面來學習,并沒有從根源上認識到當時中國落后的原因。到了19世紀末,尤其是甲午戰(zhàn)爭北洋艦隊的覆沒,宣告了從器物層面學習外國的“洋務救國夢”的徹底破滅。
三、“用夷”:政治體制上的初步認識與實踐
繼早期維新思想家之后,中國又出現(xiàn)一批新的知識分子。隨著他們與西方接觸的日益深化與目睹中國的變化,他們逐漸改變了傳統(tǒng)的態(tài)度和信仰,主張用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改造中國,這正是昔日被人們稱為大忌的“用夷變夏”論。
(一)以日本為楷模,康梁維新變法
康有為等指出,日本成為甲午戰(zhàn)爭的戰(zhàn)勝國,是由于其學習西方、對外開放有成效。不僅經濟方面學習西方,而且在上層建筑方面學習西方,才是轉弱為強的根本原因。他們發(fā)現(xiàn),西方國家發(fā)展的關鍵主要在于他們消除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壁壘,從而取得了共同意志和集體行動的能力,這應歸功于西方無與倫比的議會制度,它能“合君民為一體,通上下為一心。”如果不學習西方的上層建筑,不改變中國的封建主義政治制度,而只在技術和經濟方面進行變革,這只屬于“變事”之列,而不是真正的“變法”,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這就開始了維新變法運動。
然而,由于維新是無現(xiàn)成經驗可循,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幼稚、不成熟和不講策略的傾向。這種激進的傾向不但與大多數(shù)政府官員的意識形態(tài)背道而馳,而且也同幾乎整個官場的既得利益發(fā)生沖突。而變法者只是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支持,其噩運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取法英日,清政府預備立憲
1901年,在經歷了“庚子國變”的苦痛之后,清廷統(tǒng)治層終于深受觸動,清政府開始了有名的“清末新政”。特別是1905年的日俄戰(zhàn)爭,被清朝的朝野上下解讀為立憲政體對皇權專制政體的勝利。從此,要求中國采用立憲政體的呼聲越來越高,像張之洞和袁世凱這樣的地方實力派也呼吁實行立憲,清政府再也不能置若罔聞了。1905年12月,清政府派載澤等五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國、美國、德國和法國去考察政治,并詳細調查在中國實行立憲政體的可能性,他們又密陳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經過一番討論,清政府終于下決心仿行立憲。
但是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為了消弭革命而玩弄的一大騙局,表面上的形式主義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成就。尤其運動的破產,徹底喚起了群眾的覺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變法大潮之下中國人對世界的進一步認識。
(三)采取美國模式,孫中山掀起共和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內憂外患日益加深。在國內,自戊戌政變后,清政府并沒有改變其專制政策。國際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過渡到帝國主義,瘋狂地掠奪殖民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中國人目睹這一切,徹底拋棄了對清朝的幻想,正式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孫中山強調,要富強,首先必須進行推翻清朝的革命,“從最上之改革入手”,為此,他著手組建了中國革命同盟會,以推翻皇權專制統(tǒng)治、建立新生民國為目標,領導革命力量向腐朽的清王朝發(fā)起進攻,并終于推翻了兩千年皇權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杜R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p>
盡管由于階級局限及歷史條件的限制,資產階級建國方案在當時的中國行不通,有其明顯的局限,但這種制度與封建專制制度相比,是一個歷史的進步。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是資產階級性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盵4]
(四)以俄為師,中國革命現(xiàn)曙光
辛亥革命沒有解決中國社會基本矛盾,中國雖然推翻了帝制,但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中國人繼續(xù)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由于辛亥革命時,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有了一定增長,工人階級隊伍也有所壯大,先進的知識分子在文化思想領域里為反對北洋政府的專制統(tǒng)治,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公開向封建思想文化挑戰(zhàn),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封建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這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解放潮流使人們更迫切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的中國人從中看到了的曙光,把探尋救國救民的目光轉向西方,“吾人對于此近鄰之大改革,不勝其希望也。”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作為傳播馬列主義的先驅,逐漸從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變成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這個大潮推動下,“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盵5]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終于找到了正確又切實可行的救國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正如鄧小平指出:“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6]
參考文獻:
[1]林則徐.林則徐集·奏稿(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魏源.海國圖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曾紀澤.曾紀澤遺集[M].喻岳衡,校.長沙:岳麓書社,1983:194.
[4]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288.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