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境遇究竟如何,如何“丈量”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傳播程度?一直是被學界感知,但未說出的問題。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進行定量分析,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證研究,探求提升馬克思主義傳播力的相關策略:傳播主體由小眾向大眾轉變;傳播空間由單位空間轉向社會空間;傳播方式由硬性傳播向軟性傳播轉變。
關鍵詞: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力;評估;分析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6-0054-02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確立,其“顯性地位”的至高是不可非議的必須。然而,自從進入“人人都有麥克風”、“眾聲喧嘩”的自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又該如何“發(fā)聲”、該如何“傳播”?
當下我們通常用考試、用卷面成績來衡量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程度,量度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情況。這種度量手法只會帶來學生更滿足于對馬克思主義的象征接受與表象接受,這種被動式的“象征接受”恰反應了馬克思主義的虛假傳播。沉浸于馬克思主義的虛假傳播景象之中,直接帶來馬克思主義信眾的流失。展開馬克思主義的輿情分析及傳播現(xiàn)狀調研是必須的。
只有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定量分析,制定馬克思主義傳播量表,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證研究,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真實遭遇。
二、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力評估模式的設計
(一)變量界定
1.馬克思主義信息量。信息量,即信息多少的量度。1928年R.V.L.哈特萊首先提出信息定量化的初步設想,他將消息數(shù)的對數(shù)定義為信息量。若信源有m種消息,且每個消息是以相等可能產生的,則該信源的信息量可表示為I=logm。但對信息量作深入而系統(tǒng)研究,還是從1948年C.E.仙農的奠基性工作開始的。在信息論中,認為信源輸出的消息是隨機的。即在未收到消息之前,是不能肯定信源到底發(fā)送什么樣的消息。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后,盡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對信源所存在的疑義(不定度),因此這個被解除的不定度實際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傳送的信息量。馬克思主義信息量,是從受眾的視角來測量公權力進行傳播配套和馬克思主義宣傳推廣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2.馬克思主義受眾偏好度。受眾偏好度指受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程度、關注程度及介入的程度。筆者借鑒Speed和Thompson設計的“事件偏好度”量表,考量對馬克思主義的偏好程度。
3.馬克思主義知曉度。知曉度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感知度:受眾對信息傳播的知道程度;二是理解度:是比感知度高的一個層面,揭示受眾是否對信息有更深程度的理解,表現(xiàn)為受眾對信息內容的贊許、同意等態(tài)度;三是支持度:受眾是否按照信息本身的意圖采取了相關行動,即是否產生了效益。馬克思主義知曉度是指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所知曉的程度,它不僅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有關聯(lián),更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有關。
4.馬克思主義共鳴。馬克思主義共鳴是受眾與馬克思主義真理之間的關系,反映為受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忠誠與信仰。是指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進入高潮階段的標志。通常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指在閱讀馬克思主義時,指由于受眾的思想情感,或經歷遭際,與馬克思主義思想表達一致,從而受到深刻打動,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理感應狀態(tài);二是指不同的受眾,包括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受眾群體,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時,可能產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審美趣味趨同。
(二)對象與方法
1.初始量表的形成。我們對355名大學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調查涉及馬克思主義的信息量、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偏好、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知曉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共鳴度。結果表明,青年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接觸量是豐富的,對馬克思主義的知曉度是高的。而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偏好度相對要低一些,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共鳴有需提升。其次,從Speed和Thompson設計的“事件偏好度”量表、王海忠設計的“共鳴”量表、“知名度”量表中挑選出相關指標。第三,課題研究組參考問卷結果和相關量表中的科學指標,形成了包含38個項目的原始量表。量表采取五級記分制,得分越高,說明馬克思主義傳播程度越高;反之則低。
2.統(tǒng)計方法: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
(三)主流意識傳播力研究的模型
三、數(shù)據分析與結論建議
(一)數(shù)據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數(shù)據的信度,即數(shù)據可靠性,是指一組計量項目是否在衡量同一個概念,是衡量數(shù)據質量的重要指標。在實證研究中,筆者采取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a值)檢測數(shù)據可靠性,使用SPSS統(tǒng)計軟件,計算各個計量尺度的內部一致性,顯示出各個計量尺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都在0.851以上,表明各個計量尺度都比較可靠。
在效度方面,其效度通過內容效度和建構效度來給予評價。內容效度又稱邏輯效度,是指項目對欲測的內容或行為范圍取樣的適當程度,即測量內容的適當性和相符性。本次研究對各個變量的衡量大多是在借鑒現(xiàn)有變量基礎上形成的,并且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相關專家的甄別,因此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系指測驗能測量理論的概念或特質之程度而言,可指量表測量由理論所產生的變量之間關系的系列假設的能力。測量模型中各個潛變量的相關數(shù)據的絕對值均小于0.432,其置信區(qū)間均不含有1.0,表明數(shù)據有較好的辨別有效性。
(二)結論與建議
1.傳播的信息量與對傳播力的正向影響沒有顯現(xiàn)。從實證研究中,可以得知青年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接觸量是豐富的。當下馬克思主義傳播已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態(tài)勢,馬克思主義傳播實現(xiàn)了“六進入”,進學科、進教材、進課堂、進大眾文化形式、進大眾傳媒陣地、進思想。青年學生群體可以十分便捷的獲取馬克思主義,感知馬克思主義的存在與環(huán)繞。但是信息量的充沛,對傳播力的正向影響卻沒有顯現(xiàn)。盡管受眾人數(shù)比以往要多、范圍很廣、途徑增多,然而在傳播效果上,受眾的接受程度卻下降趨勢,沒有顯出正向的影響。
2.馬克思主義的知曉度是高的。在問卷中,大部分青年學生都讀過相關馬克思主義著作,甚至有些同學讀過原著。他們獲取馬克思主義的渠道是比較廣的,主要通過老師講授、團學組織的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自己閱讀書籍等。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背景、原理的基本內容有相當?shù)牧私?。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理論成果等內容比較熟知。他們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是一脈相承的、是對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發(fā)展。可見青年對馬克思主義的知曉度是高的,對馬克思主義有正確的認知和把握。
3.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偏好度相對要低一些,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共鳴有需提升。在實證調查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有部分青年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動機只限于為了修滿學分,而沒有意識到其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價值功能,更難以形成信仰依賴。部分學生僅僅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一門學科,一門必修課程而已。對于當前學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有些存疑,比如內容與學生需求存在偏差、形式與風格陳舊、作用越來越小、說教過多、偏于灌注疏于引導等。在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之間的關系上,沒有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依然是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主導思想,也就難以將馬克思主義真正運用于實踐中。
提升馬克思主義傳播力的策略:一是傳播主體由小眾向大眾轉變。強調主體參與來源大眾化,突出主體力量。馬克思主義不應只是精英傳播,青年群體不是“觀眾”而是參與者,既是受眾也是傳者。擴大傳播的參與主體,實現(xiàn)傳播主體大眾化。二是傳播空間由單位空間轉向社會空間。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空間要拓展,單位內傳播多以官方行政力量推動,會導致民眾的疏離感。而民間的社會傳播更能體現(xiàn)宣傳教育中的民間意蘊和大眾情懷。三是傳播方式由硬性傳播向軟性傳播轉變。避免灌輸式的硬性傳播,避免不當傳播所帶來的“接受疲勞”與“審美疲勞”。軟性傳播方式可以通過對受眾需求驅動、情感調動和角色互動,使理論傳播更具親和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朱兆忠.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和接受問題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4).
[2]夏建國.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根本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2).
[3]張春華.“傳播力”評估模式的構建及其測算[J].新聞世界,2013(9).
[4]李慶林.傳播研究的多維視角[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