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利益關系協調、民主法制、安定有序、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是我們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標志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路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官民崇德、萬眾尚法、統(tǒng)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民與政府之間和諧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6-0001-02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我們黨治國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結合,其內涵豐富而深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準確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充分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意義,深入探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和”指平靜、協調一致,“諧”有協調的意思。和諧作為一種社會狀態(tài),是中國人幾千年的期望和夢想;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比如《國語·周語》中有“聲應相系曰和”的說法,這里的“和”指的是音樂和調。《國語·鄭語》的“以它平它謂之和”強調了統(tǒng)一性。荀子則指出“和則一,一則多力”,強調團結力量大。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的重要性。此外,還有“和衷共濟”、“協和萬邦”、“百年好合”、“家和萬事興”、“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說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的西方國家,在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代表人物如英國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意大利康伯內拉的“太陽城”等著作中都有描寫。法國的傅立葉不僅提出了的構想,還將其基本單位稱為“法郎吉”,他說通過“法郎吉”就可以使“幸福普及到人民中的最低階級”,他甚至還詳細描繪了其的結構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馬克思把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空想發(fā)展到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自由人的聯合體”。
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特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包含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和諧等,旨在建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階段,而這種社會主義社會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考慮這一初期階段的長期性、復雜性,我們認為全民全黨崇德、尚法,保障民主法治的全民徹底的實施,是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具體說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的社會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激發(fā)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破除各種障礙,增強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chuàng)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創(chuàng)造活動都得到支持、創(chuàng)造才能都得到發(fā)揮、創(chuàng)造成果都得到肯定。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利益關系協調、民主法制完善的社會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社會成員之間出現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的問題。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利益關系,首先要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為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而努力。其次,要建立健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依法及時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引導群眾以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體現公平正義,自覺維護安定團結,使全社會不同利益和觀點的群體都能夠合理分攤改革與發(fā)展成本,同時又能合理得到改革與發(fā)展收益和財富。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穩(wěn)步發(fā)展的社會
一個社會要和諧發(fā)展,必須有良好的秩序、穩(wěn)定的機制做保障。堅持穩(wěn)定壓倒一切的方針,落實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工作責任制。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有效發(fā)揮司法機關懲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維護穩(wěn)定的職能作用,加強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的穩(wěn)步發(fā)展。
(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和諧相處的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上,必然要求良好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必要的,但競爭離不開合作。競爭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競爭推向極端,就會造成人心淪喪,道德敗壞。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
(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要求人們按照科學發(fā)展觀所指明的方向,能更文明、科學,更有遠見地對待自然,自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建設既符合人自然生存,又符合人自身價值的自然文明與社會文明相互協調的社會。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在執(zhí)政治國方略和認識上的深化,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理論的新貢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理論意義。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不斷提出新的歷史性課題,也不斷豐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認識。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的價值越來越突出,經濟、政治、文化只是社會中的子系統(tǒng)。而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其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和特點,建設理想的社會本身就是我們黨執(zhí)政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正是基于對社會認識的深化才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發(fā)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huán)境五位一體。這一過程,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我們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個論述基本上是從物質文明和政治目標的角度去講的,而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形態(tài)沒有具體描述。社會和諧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標志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理念和思路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革,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人們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收入途徑多樣化了,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們的利益要求、價值觀念也不盡相同。從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看,多樣性的存在和發(fā)展是有機體保持活力的源泉。但從社會穩(wěn)定運行的要求看,又必須把多樣性整合起來。多樣化與統(tǒng)一化是一對矛盾,“和諧”就這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反映。我們黨管理社會的目標是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使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保持穩(wěn)定有序的和諧狀態(tài)。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新認識,是我們黨在治國理政理念和思路上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的目標主要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人與自身之間的和諧、人民和政府之間和諧,其根本途徑是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統(tǒng)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但關鍵是做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和諧。
(一)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首先,提倡綠色GDP,走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道路。綠色GDP能夠更全面、更科學地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福利水平。用綠色GDP衡量各部門、各企業(yè)的領導干部的經濟工作業(yè)績,可以迫使各級經濟領導機構和領導干部放棄傳統(tǒng)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采取環(huán)保、經濟的高科技增長方式。循環(huán)經濟按照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減量化、廢舊產品回收再利用、資源再循環(huán)作為衡量社會經濟活動的準則,力圖在不增加甚至減少初始資源消耗、不增加甚至減少污染排放、不破壞甚至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其次,全面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維護和改善好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在充分認識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開展生態(tài)建設,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地“三化”,同時,強化城鄉(xiāng)污染治理,特別是重點流域、區(qū)域和海域的水污染、農田的污染治理。第三,加強教育,解決人自身的素質問題。通過全民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樹立正確的全社會共同認可的積極的有利于保護自然資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合理的生存態(tài)度和需要定位,選擇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人們的環(huán)境倫理和道德,義無反顧地走永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風尚。
(二)實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實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重在經濟利益上的均衡。重點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以及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社會階層之間收入上的差距,逐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的穩(wěn)態(tài)社會經濟結構,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當前,我國社會的多種不和諧因素的存在,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加,除了境內外敵對分子的破壞,與個人收入差距過大也有關系。國家必須在再分配中著重用稅收等杠桿來解決好這個問題。合理改革稅收制度,克服一些地方部門中出現的窮人稅率實際高于富人的現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社會主義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像甘霖一樣普照到每個社會成員身上。
(三)實現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和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應該官民崇德,萬眾尚法、民主平等的社會,是人民與政府之間和諧的社會。為此,必須實現政治權力的民主與共享,處理好民主與集中的關系,真正體現主權在民,實現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中國是一個經歷了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國家,缺乏民主傳統(tǒng),從國家權力到地方權力,到社會組織的權力,一直缺乏民主和分享的習慣。相反,長期存在著集權的傳統(tǒng),家長制的傳統(tǒng),窒息了社會的活力,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這是中國過去兩千多年來一直停留在封建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一個重要原因。科學完善的民主集中制度,能夠體現主權在民,是社會矛盾特別是官員與百姓、人民與政府矛盾的調節(jié)器,社會穩(wěn)定有序的安全閥,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動力機制。要通過提高黨和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創(chuàng)新管理組織、政策法規(guī)和方式手段,大力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集中制度,把更多的國家權力還給社會,使各級政府真正做到政治上清明、公開、公正、公平,以法治政,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岳云強.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3]彭李.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執(zhí)政規(guī)律認識的新提升[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4):51.
[4]許浩.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共同價值觀[J].思想教育研究,2006(8):10-12.
Abstract: The Socialism’s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society being full of creative energy, harmonious benef-
icial connections, democratic and legal system, safe and order, harmoniou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e theory of the Socialism’s ‘Harmonious Society’ is our party’s new fruit of realizing Marxism to China, is the new cognition that our party’s knowledge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It is the symbol of the creative thought that our party’s management state affairs. To persist in scientific developing view, to accord to the human beings as the base, to make overall plans and take al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o completely harmonize, to continuously develop, is the ultimate route to realize harmoniously our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nd society, and people with their government.
Key words: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 Marxism to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