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目的:對剖腹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做出簡要論述,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方法:對2011年1月-2013年1月曾來我院就診的12例剖腹產(chǎn)術后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觀察其臨床表現(xiàn),并根據(jù)患者切口滲液量和切口愈合情況做出相應處理。結果:1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切口滲液量多、切口全長均不愈合,在換藥6天后進行Ⅱ期縫合,愈合時間為15天左右;4例患者切口中等量滲液、切口部分愈合不良,術后7~10天愈合,無需進行Ⅱ期縫合;2例患者切口滲液量較少、切口沒有裂開,在手術后3~5天愈合。結論:早期發(fā)現(xiàn)并根據(jù)切口滲液量和切口愈合情況做出相應處理是治愈的關鍵。
【關鍵詞】剖腹產(chǎn)、術后、切口、脂肪液化
【引言】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創(chuàng)口愈合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目前,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妊娠者肥胖者也隨之增加,加之臨床上高頻電刀的廣泛應用,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有增多的趨勢,切口脂肪液化不僅會造成愈合時間的延長,而且會給患者及家屬增加負擔[1],因此及時發(fā)現(xiàn)并正確處理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我院從2011年1月-2013年1月曾救治的12例剖腹產(chǎn)術后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現(xiàn)對其病因、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做出簡要論述,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作為今后治療的參考:
1、基本資料
1.1一般資料
從2011年1月-2013年1月曾來我院就診的12例剖腹產(chǎn)術后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患者年齡最大的為30歲,年齡最小的為21歲,體重最重的患者為150公斤,體重最輕的患者為11公斤。
1.2臨床表現(xiàn)
資料顯示全部患者剖宮產(chǎn)手術后5天左右切口有黃色滲液,或觸摸切口皮下有黃色或淡褐色滲液,內混有脂肪滴,切口無紅腫及壓痛,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象,滲液中可見飄浮的脂肪滴。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
2、治療方法
切口滲液量多、切口全長均不愈合,皮下組織全部游離,切口凹陷,拆除全部縫線,擠凈滲液,生理鹽水沖洗干凈,慶大霉素鹽水紗布濕敷,敞開引流,每天2次,至切口肉芽組織、新鮮后,再進行Ⅱ期縫合,用腹帶加壓包扎,靜脈應用抗生素5天預防感染。
切口中等量滲液、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及時拆除部分縫線,擠凈切口滲液,放置慶大霉素鹽水紗條引流,每日換藥1次,同時應用TDP照射,時間同前,直至愈合,靜脈應用抗生素5天預防感染。
切口滲液量較少、切口沒有裂開,每日擠壓切口1次,每次盡量將液化的脂肪液體擠凈,然后切口表面敷一層碘伏或酒精紗布,切口TDP照射30分鐘,然后切口再加壓包扎,TDP照射每日1次,照射時掀開切口外層紗布塊,靜脈應用抗生素5天預防感染。
3、結果
1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切口滲液量多、切口全長均不愈合,在換藥6天后進行Ⅱ期縫合,愈合時間為15天左右;4例患者切口中等量滲液、切口部分愈合不良,術后7~10天愈合,無需進行Ⅱ期縫合;2例患者切口滲液量較少、切口沒有裂開,在手術后3~5天愈合。
4、討論
4.1剖腹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切口脂肪液化與體型肥胖,并與術中是否使用高頻電刀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有一定的關系,其發(fā)生機制可能是由于電刀所產(chǎn)生的高溫造成皮下脂肪組織的淺表性燒傷及部分脂肪細胞因熱損傷發(fā)生變性,同時脂肪組織內毛細血管由于熱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運較差的肥厚脂肪組織血液供應進一步發(fā)生障礙,術后脂肪組織發(fā)生無菌性壞死[2],形成較多滲液,影響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時間較長,在機械作用如擠壓、鉗夾等刺激下很易發(fā)生氧化分解反應,引起無菌性炎癥反應,使脂肪組織發(fā)生液化。
4.2剖腹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斷標準
首先,剖腹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多發(fā)現(xiàn)在術后5天左右,在常規(guī)檢查切口時,發(fā)現(xiàn)敷料上有黃色滲液,按壓切口時皮下有滲液涌出,絕大部分病人除切口有較多滲液外,無其它自覺癥狀,其次,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可見漂浮的脂肪滴;第三,切口無紅腫及壓痛,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象;第四,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xù)3次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
4.3剖腹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
剖腹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應根據(jù)切口愈合情況及滲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若滲液較少,切口僅部分愈合不良,可不用敞開傷口,只需剪去1~2根縫線,撐開切口少許,內置生理鹽水紗條引流,通過換藥就可使切口愈合,不要輕易敞開全部切口,以免延長切口愈合時間,本組中2例患者切口滲液量較少、切口沒有裂開,在手術后3~5天愈合;若滲液較多,切口不愈合,應充分敞開切口[3],以生理鹽水紗布濕敷引流,待見新鮮肉芽組織后行Ⅱ期縫合,以縮短愈合時間,有6例患者切口滲液量多、切口全長均不愈合,在換藥6天后進行Ⅱ期縫合,愈合時間相對較長,時間為15天左右,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正確局部處理,是縮短切口愈合時間的關鍵。
4.4剖腹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預防
第一,精細操作、仔細止血、縫合時不留死腔;第二,對于肥胖病人,術后以紅外線照射切口,保持切口的干燥有利于預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第三,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切口,將已壞死脂肪組織沖洗掉,減少術后壞死組織的量;第四,對于肥胖病人需用電刀時,應將電刀的強度調到以恰好能切割組織為佳,切勿圖快以高強度電流切割組織,同時應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的時間并避免反復切割組織,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組織破壞。
【參考文獻】
[1]劉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J],北京出版社,2013(11)
[2]楊自權,手術切口脂肪液化分析[J],今日健康,2014(02)
[3]劉紅云,馬娟,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斷分析[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