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以理論和原理為主。它不同于一般文化基礎課和專業(yè)技能課。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釋只能束縛學生的思維,扼殺學生的求知欲。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總結了讓《機械基礎》教學出彩的五招:“拆”、“看”、“仿”、“趣”、“做”。
第一招“拆”
“拆”就是讓學生動手拆裝一些常用機構,使專業(yè)基礎課蒙上專業(yè)技能課的面紗。《機械基礎》教學中,我們對一些部件作了基本知識的講解后,就可以想方設法去實訓室對某些機構如減速器、聯(lián)軸器、離合器等進行拆裝。學生會在拆裝過程中感受到這些部件的結構特點、工作原理及使用與維護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就能清楚的理解這些機構的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本人在教到曲柄滑機構和軸系零件時,就帶學生去農機實訓室拆裝柴油機,去鉗工實訓室拆裝變速箱,這樣就可以把凸輪機構、曲柄連桿機構、齒輪傳動、軸系輪件、軸的結構和固定等知識聯(lián)系起來,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加強學生對機械原理知識的理解,也能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分析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興趣和自信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招“看”
講得天花亂墜,百聞不如一見。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很少看到過機床等機械設備。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經常常帶學生到工廠進行工廠現(xiàn)場或實習場地參觀教學。使學生對它們的結構及生產過程都有所了解,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更好地結合起來。比如在學曲柄搖桿機構時,組織學生到實習工廠參觀,認真觀察牛頭刨床、往復式運輸機和插床等設備的工作原理。讓學生觀察牛頭刨床的進給動作,使學生發(fā)現(xiàn)進刀時慢,退刀時快的運動形式,更進一步了解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講授完凸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離合器、聯(lián)軸器和制動器之后,請工人師傅作現(xiàn)場操作演示。任課教師邊參觀邊講解,這樣就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常帶學生去汽修實訓室觀看汽車發(fā)動機,因為發(fā)動機就基本涵蓋了本課程里的帶傳動、鏈傳動、螺紋連接、齒輪傳動、曲柄連桿機構、凸輪等相關的機械基礎內容。這種參觀教學法還能使學生受到愛崗敬業(yè)、吃苦耐勞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招“仿”
“仿”就是利用Flash、UG、Pro/E、MasterCAM、3dmax等軟件制作零件、機構的模型或仿真動畫應用于課堂教學,使理論教學直觀化。機械基礎教學內容很多,如果只靠教師的語言描述講解、比劃講授機械零件的結構、作用和傳動機構的原理,盡管教師講得很賣力,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達不到較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常采用動態(tài)演示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增強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凸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時,采用教學課件和仿真動畫,把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死點位置,凸輪機構的從動件運動規(guī)律,以及間歇運動機構的特點生動形象地進行演示。再如平面連桿機構,最常用的是四桿機構中的鉸鏈四桿機構,在機械基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又是其他四桿機構的基礎,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來介紹鉸鏈四桿機構的類型,值得我們重視。本人巧妙地制作一個鉸鏈四桿機構的動畫,講解時可生動形象地演示,取不同的構件作機架便可得到三種基本類型: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能動態(tài)地表現(xiàn)出三種基本類型的運動過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重點。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加深學生印象,如縫紉機踏板機構(曲柄搖桿機構)、搖頭扇中的機構(雙搖桿機構)等,再輔以展示圖片、播放電視錄像等手段,形象、直觀、生動地顯示如汽車的前雨刮器(雙曲柄機構)等。,這些直觀地展示機構的特性的運用吸引了學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仿真動畫教學的運用使學生學得饒有興趣、提高了課堂效果?!斑@樣聽得輕松、好學多了”機電班的學生如是說。
第四招“趣”
“趣”是革新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一門課的關鍵。興趣能讓學生愉快地學習,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在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以“趣”激趣。教學中注意教學的趣味性,學生一定沉浸于歡樂之中。槽輪機構是一種常用的間歇運動機構,在電影放映機上的卷片機構,為了適應人們的視覺暫留現(xiàn)象,要求影片作間歇運動,它采用四槽槽輪機構,當傳動軸帶動圓銷每轉過一周,槽輪相應地轉過90°,因此能使影片的畫面作短暫的停留。使學生聽了以后興趣盎然。
(二)以“奇”激趣。課堂中的“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奇”是學習動力的源泉。學生對什么都好奇,心理學上稱這種特征為“潛興趣”,教學時充分利用“潛興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輪系(變速機構)時,問同學們:為什么駕駛員在駕駛汽車時,經常用右手撥動右側的撥桿,而汽車行駛速度時快時慢,有時還向后倒車?因為學生普遍對汽車感興趣,討論起來非常激烈,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以生活事例“激”趣。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加深印象,如縫紉機踏板機構,還有人騎自行車時,也能組成曲柄搖桿機構,車身為機架,腳踏板為曲柄,小腿相當于連桿,大腿相當于搖桿,是以曲柄為主動件的曲柄搖桿機構。又輔以電視錄像手段,形象直觀、生動地顯示了汽車前的雨刮、搖頭扇中的機構。吸引了學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愛好,提高了課堂效果。
第五招“做”
“做”是結合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制教具、機構。從學到做,這是最難的一步。在“學”中穿插“做”,使學生對機械產生興趣。如在學生對鉸鏈四桿機構的運動規(guī)律學習后,利用課余時間,在學生中開展自制鉸鏈四桿機構的小制作比賽,并且要和上一屆同學的作品相比較,同學們的參賽積極性非常高。通過小制作比賽,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鞏固和加深了理論知識,對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的存在條件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如學了凸輪機構,讓學生先用鉛筆在紙上畫出凸輪輪廓,然后用剪刀裁剪出紙板盤式凸輪,也可在鉗工室做出一個鋼板盤式凸輪。
教學中五招的運用,讓我在教學中受益良多,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如風行水上,暢通無阻,真正的做到了快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