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細讀就是要讓教師和學生親近文本,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音,與文本進行親密的對話。分析了文本細讀的現(xiàn)狀、內(nèi)涵、意義并在實際教學中探求文本細讀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文本細讀;意義;內(nèi)涵;策略和方法
一、文本閱讀的現(xiàn)狀
當前,一些所謂的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為了追求課堂效應,往往只關注課堂表面的熱鬧,閱讀教學流于形式,而缺少對文本的深入閱讀,文本常常是稍微提一提就被擱置起來進行無邊際的討論延伸。正如黃孟柯老師所講的:“語文閱讀課上什么都有就是沒有‘語文’,常常一堂課一直處于淺顯的對文本的架空問答或缺少意義的合作探究中,師生間的問答分析只是對文本表面的解讀,其實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一直在文本的外圍徘徊?!币虼?,要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鑒賞能力,達到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立足文本,加強對文本的閱讀與思考。
二、什么是文本細讀
什么是文本細讀?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慢慢走,欣賞??!”我覺得,把這個“走”字換成“讀”字,慢慢讀,欣賞??!文本細讀,首先得慢慢地讀,走馬觀花,囫圇吞棗,蜻蜓點水是不行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有一種從容的心態(tài),不急不躁、不溫不火,慢慢讀、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賞,那才能讀出味道來??!
用王尚文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文本中的細微聲響,那往往就是文本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聲響,因為藏得深,所以聲響細;因為傳得遠,所以聲響微。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響,你只能選擇傾聽。
三、文本細讀的意義
1.細讀指向言語的內(nèi)在的組織結(jié)構(gòu)
文本細讀,就是教師或?qū)W生對言語的此在的細讀。它從字、詞、句等言語材料的釋讀入手,抓住關鍵詞,破解情境深意。過去我們常說分析課文要削枝強干,其實這只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則是依枝尋干,尋找人物的本質(zhì)特征,細致分析言語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層層解剖言語內(nèi)在的組織結(jié)構(gòu),全力開掘言語的多側(cè)面內(nèi)涵。
2.細讀結(jié)論的兼容性
教師的文本細讀,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的過程。教師在文本細讀時,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評判他人對文本細讀的種種見解和觀點,更要關注珍視、歸納梳理自己對文本細讀的獨特感悟和發(fā)現(xiàn)。只要有利于教學,他人的觀點、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并包,相輔相成,細中有別。
四、文本細讀的策略和方法
細讀要通過對語言的理解走進作品的藝術世界,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教師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要在細節(jié)處探查入微,同時還要對文本有一個整體宏觀的把握。要進行文本細讀,不是虛的,不是漫無目的的。要達到文本的細讀,我從課題、關鍵句、細節(jié)以及文本矛盾處進行一系列的教學嘗試。
1.題目入手細讀文本,提綱挈領
好的題目是好的文章的一半,作家和編者對題目的擬定那是煞費苦心的。哪是文章的眼睛,我們要從題目入手細讀文本。像我在教授《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
這篇游記的題目很耐人尋味。文章既然寫游西山的經(jīng)過,那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樣,起一個叫《游西山記》的題目呢?有人說可能考慮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時候還飲酒取樂,以酒來助游興。那他為什么不起一個《宴游西山記》的題目呢?看來這篇文章題目“始得”二字,定有奧妙。其中的奧妙在何處?(引導學生關注題目,從細度題目入手)
“始”,開始?!暗谩?,原義獲得,引申為發(fā)現(xiàn)。字面意思是,開始發(fā)現(xiàn)西山的奇特,獲得宴游之樂的游記。筆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個意思:一是這篇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為八篇的開頭,表達了第一次尋訪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覽永州并不是從游西山開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經(jīng)到過一些地方,并且也寫過一些記載游覽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過一個祠廟“八華寺”,并發(fā)動在那里建造了一個西亭。他還寫了一篇《永州八華寺新作西亭記》的散文。但柳宗元覺得只有在游覽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發(fā)現(xiàn)了永州山水的特別之處,并且在游覽過程中,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他過去游覽的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到的,給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覽西山看成是游覽永州山水的真正起點。
請注意,詩人在平日游覽眾山時,是“覺而起,起而歸”,是興味索然,沒什么味道。而游西山不欲歸。這一對比就表達了此次游覽西山的心情非同一般。在酒的作用下,加上暮色的特殊環(huán)境氣氛,就使作者的精神達到了一種升華的境界。他不僅觀賞到了山水的美麗,而且是心神凝聚,形體仿佛已經(jīng)消散,與大自然萬物融為一體了,此時似乎不再感覺到自身形體的存在,精神脫離了形體,和自然融成一體。這最能表現(xiàn)作者游西山后的精神解脫,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這就是作者游西山所得到物我同一的“獨特”感受。即忘掉了自己肉體的存在,也就是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忘記了自己的處境,忘記了內(nèi)心的恐懼,找到了精神上的歸宿。正是在這樣一種意義上,才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比缓蟛胖牢乙郧皼]有真正游覽過,而真正的游覽是從這次開始的。此句與本文題目正面照應并點題。這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呼應了前面的內(nèi)容,從正面結(jié)束全文。這是第四、五次點明題目中的“始得”二字。
學生恍然大悟,“始得”二字,卻蘊含著無限的乾坤。文章始終圍繞“始得”二字來寫,點題照應,足見本文構(gòu)思之新巧,結(jié)構(gòu)之嚴謹。該文在藝術上的鮮明特點,可以說代表了《永州八記》的共同特色。
2.關鍵句入手細讀文本,慢慢走,欣賞啊
文章的關鍵句是作者思想的充分體現(xiàn),也是開啟文章的金鑰匙,慢慢品讀關鍵句,才能品味出魅力。從關鍵句細讀文本的角度,我在教授《像山那樣思考》時抓住了文本中的關鍵句子進行細讀。
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從一個山崖蕩漾到另一個山崖,回響在山谷中,漸漸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這是一種平地驚雷式開頭。作者要寫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開頭卻以一聲驚心動魄的嗥叫開啟文章,把聲音放到彌漫的夜色中,把山崖的寧靜拉到動蕩、危機的境地,使人不由得來探個究竟。(請同學們分析這句話的深沉的內(nèi)涵?)
第一句,寫實,把可以用一個短句寫完的內(nèi)容,用一個長句子來呈現(xiàn),與那叫聲在山間產(chǎn)生的巨大回蕩相吻合。作者用“深沉、驕傲”來修飾這“一聲嗥叫”,聽出了狼內(nèi)心的一種情態(tài),而且將音節(jié)由急促變得悠長,這不正與那聲音相吻合么?寫聲音從一個山崖傳到另一個山崖,用“蕩漾”,有質(zhì)感、動態(tài)感,那聲音是一圈一圈漾開去的,把山間的回聲體現(xiàn)得格外真切。用“漸漸”修飾“消失”,一下子就把漫長的過程體現(xiàn)出來了。把這聲音放在“漆黑的夜色里”,增加了聲音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第二句,寫虛,是對這聲音的一種感悟,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思考的背景下的產(chǎn)物。這兩句話,把狼的痛苦的哀嚎、生命的宣言與作者對生態(tài)遭到破壞的深深憂慮結(jié)合在一起,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3.細節(jié)入手文本細讀,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
細節(jié)是文章張力之所在,魅力之所在。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細微處傾聽文本發(fā)出的吶喊聲。在教授《雷雨》的時候,我借鑒了優(yōu)秀的教案,從細節(jié)入手品味文本,讓課堂充滿了活力與思想。
細節(jié)一:洋火
(投影:“洋火”一)
樸(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xiàn)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
請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與課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樣?(頓)對,“是的”后面遺漏了一句話。
(投影:“洋火二”原文)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1)提問:這段對話的具體情境是,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嗎?”答案很明確:“是的?!卑蠢碚f,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么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呢?——前面我們剛剛看過錢谷融先生的評價,曹禺先生的語言是“精練”的語言?!颂帟粫遣茇壬囊惶幨д`用?你們覺得呢?(生1答:魯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實身份。生2答:意在喚起周對往事的回憶。)
(聽過幾位學生自由發(fā)言后,師明確):①有意識:魯主動地以無錫引起了兩人的對話,當然希望這場有關往事的談話能持續(xù)下去,所以,有意識地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fā)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說話過程中魯?shù)乃季S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2)提問:那為什么不是別的生活細節(jié),而單單提到“洋火”呢?(生答:因為這一細節(jié)在魯心中印象特別深刻。)(師追問)僅僅是魯對此印象深刻嗎?
(提示學生關注句中的“我們”一詞。投影:“洋火三”,突出“我們”)兩個都印象很深刻。因為,30年前的生活,在魯、周心目中,記憶最深的就是他們兩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為這樣,魯在說話中自然地用了“我們”一詞。
(3)提問:這一刻,魯?shù)乃季w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齊答:周也一樣。)(投影:洋火四)從哪里看出這一點呢?(生齊答:“沉思”“沉吟”)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仆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4)提問:同學們,我們可不可以大膽地設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這個生活細節(jié)的觸發(fā),他們兩個腦子里可能浮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生活情景呢?(師提示:“洋火”是什么?)看來應該是與點火、點燈有關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相關信息。
(學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總要關窗戶,所以室內(nèi)經(jīng)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shù)那榫?。?答:魯為周縫衣服的情景。)(師追問)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生2答:因為下文提到周的破襯衣。師生一道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臺詞“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師肯定生2的細致,并明確)我們可以想見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學們,我們想象一下:一盞油燈,紅色的火焰在跳動著,一位年輕姑娘正在燈下專注地繡花。在她身邊,一位年輕的父親懷里抱著嬰兒,靜靜地看著她……眼前這幅畫面,讓你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自由作答:溫馨、甜美、幸福等)
(師滿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溫馨的畫面啊!想象得出,30年前這段生活,留給魯、周二人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溫馨的記憶。(投影:“洋火五”突出“好地方”)對他們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
隨著文本的細讀,隨著劇情的推進,隨著他們兩個人談話的常深入,和魯侍萍一樣,我們對周的認識越來越真切;周樸園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完整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4.矛盾處入手細讀文本,穿行于哲思中
善于發(fā)現(xiàn)文本的矛盾處,是細讀的常用方法。任何語言都只是一種表象的存在,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隱藏在語言這一面紗之后。閱讀教學中,關注文本語言的矛盾處進行細讀,往往能發(fā)現(xiàn)文本風景的絕美之境?!读主煊襁M賈府》中有一處這樣寫道:“賈母因問黛玉念何書,黛玉道:‘只剛念了《四書》?!倍髞硪姷綄氂瘛皩氂褚騿枺骸妹每稍x書?’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贝颂幘陀幸粋€矛盾,兩次回答大不相同。難道是黛玉謙虛?不太像。就算謙虛也應該在長輩(賈母)面前謙虛。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巧妙之處。看似矛盾的兩個細節(jié)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黛玉回答:“只剛念了《四書》。”賈母道:“讀的是什么書,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币拦糯裱氖恰芭訜o才便是德”。賈母的這句話就已經(jīng)表明她是反對女子讀太多的書的,只需認識幾個字就行了。而“時時在意,步步留心”的林黛玉又怎么會忽視這一信息呢,所以念過《四書》在此就成了一個短處,甚至于可能惹老祖宗生氣,所以面對寶玉相同的問話,黛玉的回答就變了。在這矛盾中盡顯了人物的性格。
文本只有經(jīng)過細讀,才能讓文本變得厚重;學生只有在細讀中,才能感悟語文,體驗人生;細讀文本的課堂,才充滿著思想和睿智。語文也因為細讀,才彰顯著魅力。讓我們的學生在慢慢走的過程中,沉入文本,沉入課堂,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碰撞思想,生成火花,獲得教養(yǎng),感悟人生。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教師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于漪.我和語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張文質(zhì),竇桂梅.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深度解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杭州市余杭實驗中學)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