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張曉風說文言是“好的白話”的母親。這些經(jīng)典,是漢語言的源頭,是漢語言最深層的沃土。
一、緣起——“小古文”的“魅力邂逅”
文言,讓白話的表達更精妙。我們現(xiàn)在的白話和文言一脈相承。上古時候,文言本是白話。當用白話表達冗長啰嗦的時候,一句文言,就可能一言以蔽之。如果能夠在日常的口頭表達和書面寫作中,恰當?shù)匾靡恍┪难缘涔?,語言就會變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
文言,是我們不能拒領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自小受過古詩文熏陶的教師,他們的精神氣質(zhì),他們對語言的感覺,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
文言,是我們不可回避的面對。小學幾乎不接觸文言,到了中學,文言文一下子占到了教材的20%,在幾乎沒有鋪墊的情況下,難度可想而知!中學教師只能用教外語的方法翻譯詞句、講解語法。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至此視文言為畏途,視傳統(tǒng)文化為異類。小學學一點淺易的文言,積累一定的語匯,能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的語感。
二、實踐——“小古文”的教學策略
在選擇低年級小古文篇目時會有以下考慮:(1)有趣。有情有趣的小古文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2)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領略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之美,游戲學習古今穿越之趣,都能讓學生學得饒有興趣。(3)小古文與書上的課文進行整合。一年級的《司馬光》《狐貍和烏鴉》《懷素寫字》,二年級的《大禹治水》《狐假虎威》《木蘭從軍》《學棋》等都有相應的小古文。在教學中,我們應采用古今對照的方法,讓學生讀一讀、猜一猜、吟一吟、畫一畫,讓學生不知不覺地走近古文,親近經(jīng)典。
在教學《日月星》時,我引導學生將目光聚集到“次之”一詞,并學著用一用。學生進行了創(chuàng)作:三人比高。前有潘月,中有晨瑞,后有銘偉。三人之中,銘偉最高,晨瑞次之,潘月又次之。
在此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用古文記錄自己的生活。袁同學創(chuàng)作的《龍蝦》:細察龍蝦,紅色盔甲,威風滿面。盒中倒水,置于盒中,伴吾三日有余,喂其食,不食也,斗其樂,不理也,養(yǎng)其三日,怕其弊,遂入池中,回歸自然。望其背影,不甚欣喜!寫出了童年生活的快樂。
小古文《雪》,原以為此文長而難讀,學生會覺得枯燥而不喜歡?!把┣暗降子卸嗬??下時到底有多大?雪后到底有多奇?”三個問題便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時而緩慢、低沉,時而急速、興奮。讀得到位,讀后的理解便是水到渠成了?!跋卵r,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此處插入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便是最好不過的了。
三、變革——“小古文”教學常態(tài)課堂的研究
1.探索一下小古文教學不同年段的方法。低段教師串講引領多些,讓學生輕松地接受小古文不同于白話文的表達方式,親近古文。中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提供學習的扶手,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小古文的學習方法,自主地學習。
2.改變一下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分享,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復習環(huán)節(jié)、理解意思環(huán)節(jié)、誦讀環(huán)節(jié)都能用到。
3.思考一種教學模式。要讓教師愿意給學生上小古文,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流程,才有推廣的可能性和價值。復習、導入、正音、明意、熟讀、背誦、感悟基本環(huán)節(jié)的確定,讓教師輕松應對小古文。
4.感受一種力量。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古文言簡意賅,節(jié)奏明快,是很好的語言范本,教學小古文后,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作文中很喜歡對仗工整的詞句。
在教學中,我們倡導:著眼整體,教得簡單些再簡單些;著眼積累,讀的充分些再充分些;著眼趣味,教得好玩些再好玩些;著眼能力,教一些讀文言的基本策略;古今對照,讓小古文和兒童現(xiàn)代生活對接。沿著這樣一條潤澤的母語教育之路,我們肯定能把學生帶到生機盎然的語言之林!
(作者單位 常州市解放路小學教育集團)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