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教育最前線的基層廣播電視大學工作者參與電大殘疾人教育以來對殘疾人教育的感悟與認識頗深,從殘疾學員的人生經(jīng)歷出發(fā),探討電大殘疾學員的學習特點,同時討論了在德育工作中的成長與感受。
關鍵詞:殘疾人;德育;工作心得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知道老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提到歌頌教師的詩,我們馬上想到那句經(jīng)典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而之所以人們用這句原本形容愛情的詩句來歌頌教師,正是對教師對學生的心的一份肯定,教師對學生的心就應如此,嘔心瀝血,至死方盡,成灰始干。
一、殘疾人教育需要更多的耐心與愛心
我從事教師這一光榮的職業(yè)只有短短三年的時間,可在這三年的時間里,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師這一職業(yè),需要的不僅是豐富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同時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真誠的愛心。從教以來,我接觸到的學生可能跟大部分的教師有所不同,我的教學對象絕大多數(shù)都是殘疾人,而且年齡幾乎都比我大,甚至有些年齡比我父母還要大。我大學學的不是特殊教育專業(yè),從沒去了解過殘疾人教育,我也從沒想過在我的生命當中會跟這樣的一個群體有如此“親密”的接觸??杉葋碇?,則安之。既然選擇了這樣一份職業(yè),我希望我能好好把握,用我的年輕去感染他們,用我的激情去打動他們。
二、殘疾人的特殊經(jīng)歷帶來的機遇
我的殘疾學生,他們有的家庭窮困,有的帶著與生俱來的災難來到這個世上,有的在后來的人生中飛來橫禍。他們很多都是經(jīng)歷過大苦大難的,與我之前接觸的朋友都不同。我在學生面前,少了一些人生的閱歷,少了一些世事的洞明,少了一些人情的練達。曾一度,我甚至懷疑,我能教他們什么,我夠不夠資格站上那三尺講臺?我除了“生在新社會,長在陽光下”,在父母的庇佑下一路讀完大學,讀完碩士以外,我還有什么?裝著滿腦子的教育技術理論,一堆有關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這些對我現(xiàn)在的工作有用嗎?迷茫后、彷徨后,我想清楚了,我現(xiàn)在不要去想如何學有所用,如何標新立異,我應該想的是如何更快地了解我的學生,了解殘疾人的心理,了解他們需要什么,他們的苦難帶給了他們什么?如何能最好地與他們溝通交流,最快地將我所知道的知識教給他們?我利用業(yè)余時間抓緊充電,惡補特殊教育的相關理論與技巧,殘疾人的心理輔導相關知識。佩瑪·丘卓的書告訴我,當生命陷落時,如何轉(zhuǎn)逆境為喜悅。我讀著書,也許我的生活閱歷很少,可是我能盡量去領悟,去思考,去想象,去換位思考,去理解殘疾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與普通人的不同,他們有更多的人生經(jīng)歷與感悟,這是寶貴而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也正是這些苦難,這些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他們對于生命,對于學習,有著非同一般的熱情,他們珍惜任何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比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要勤奮、刻苦與努力。
三、殘疾人教育讓我成長
與他們相處久了,我慢慢發(fā)現(xiàn)他們有很多可愛的地方,他們從不因為我年輕而輕視我,相反他們對我非常尊重,他們多數(shù)都是有工作、有家庭的,可只要來到學校,他們就很享受學習的過程,他們需要學習,喜歡學習,熱愛學習。每次給他們上課,我能從他們的眼睛里看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他們的眼中沒有迷茫,沒有懵懂,沒有人逼著他們來學習,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知識,他們的眼中只有堅定,只有期待。看到他們,我才知道,“天其實并不高,海其實并不遠,人心其實比天高,比海還要遠”??梢哉f,因為他們,在工作中我才不斷地成長。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社區(qū)教育學院)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