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麗莎白·吉爾伯特是美國二十一世紀女性作家的成功典范,她的自傳體作品在出版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對女作家的成長創(chuàng)作背景、女性意識表達軌跡進行探析,尋找社會變遷在其作品中的投射,揭示美國女性生活的新圖景。
關(guān)鍵詞:自傳體書寫;女性生活;表達軌跡
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生于1969年7月18日,是美國當代女性作家的成功典范。她的成名作是2006年出版的自傳《美食祈禱和愛》。該書至2010年12月為止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雄踞199周,她因此被時代雜志命名為全球一百位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該書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暢銷,并于同年改編成同名電影。吉爾伯特在因《美食祈禱和愛》成名之前已經(jīng)有過很多作品。吉爾伯特出版的第一部短篇故事集《朝圣者》出版于1993年,該書獲得普史卡文學獎并進入海明威文學獎的決賽。2000年,她的小說《嚴肅的男人》入選紐約時報“杰出圖書”。2002年,她出版作品“最后的美國人”,該書是現(xiàn)代自然主義者尤斯塔·康威的傳記,作為非小說類作品被提名美國國家圖書獎。她同時也是美國很多國家級雜志的自由撰稿人。
一、時代在作家身上的烙印
1960~1980年代美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影響了吉爾伯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她所出生的60年代是美國人為追求社會公正和轉(zhuǎn)變而不斷抗爭的年代。許多美國人通過游行來反對越南戰(zhàn)爭、為女性伸張性別平等。70年代是60年代社會變革實驗和斗爭的延續(xù),但隨著越南戰(zhàn)爭的結(jié)束、人權(quán)意識的改善和婦女運動的進展,社會開始發(fā)生了改變。強尼·奧普戴克(John Updike)和卓思·開羅·歐特(Joyce Carol Oates)在當時的作品中都表達了人應(yīng)該追求精神上的意義這一理念,這在本作品中也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家庭的離婚率在70年代大幅上升,至80年代,單親家庭約占美國有孩子家庭總數(shù)的20%,90年代增加到24%,單親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普遍較差。這些現(xiàn)狀都影響著女性對婚姻、對生育子女所帶來的幸福感的認同度。
作家也是西方二戰(zhàn)嬰兒潮之后出生的一代人,被稱為X一代,這一代人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lǐng)域都表現(xiàn)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行為方式,是帶有“標簽”的一代人。在《X一代走向世界:年輕人文化映射》一書的前言中,克里斯汀·漢瑟勒教授有如下評價:“這一代的世界觀依附于變化,他們挑戰(zhàn)腐敗、獨裁、濫用權(quán)力、艾滋病,是尋找人性尊嚴、自由、穩(wěn)定、愛、寬容、和人權(quán)的一代?!焙颓耙淮讼啾龋琗一代推崇社會多元化,這種推崇在種族、階級、宗教、民族、文化、語言、性別角色和性取向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而在文化素養(yǎng)方面,據(jù)美國統(tǒng)計局在2009年的報告摘要指出,X一代在各年齡組中擁有最高的教育水平。從作家出生、成長的時代背景審視其思想的形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她對內(nèi)心價值“不顧一切的”追求反映出這一代人的特質(zhì)。
二、女性作家書寫意識
吉爾伯特的作品中伸張女權(quán)、追求女性人生價值的人文精神是最為可貴的。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的訴求及表達需要可以勾畫出幾條軌跡:
1.對生育這一女性所特有的生理過程行使真正的權(quán)利
伊麗莎白·吉爾伯特在作品中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家庭價值觀和生育概念。對她而言,生育不再是一種社會責任,而是順應(yīng)內(nèi)心需求的結(jié)果。她認為,現(xiàn)代女性雖然在形式上可以選擇“丁克”的家庭模式,但她們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因此而逃離婚姻更是飽受非議。真正的平等意味著女性能夠敢于選擇自己的生活,能夠像男性一樣,自主選擇在何時做出何種選擇,而不必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
2.女性擁有不斷擴大的社交圈,擁有自己的影響力
作者在意大利、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結(jié)交到對自己有益的朋友,從這些人身上,她學習新的知識、獲得人生感悟、獲得快樂,并且以己之力向困境中的女性伸出援手,彰顯了新世紀女性的視野與力量。
3.博愛的情感,對異族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同性關(guān)懷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所遇到的異族文化下的女性無一不表現(xiàn)出了或憐憫、或褒揚、或贊賞的感情,已不再是沉浸在自己的生活或情緒里,只關(guān)乎自己的悲或喜,而是用更加寬廣的胸懷和博愛的精神來審視全世界女性都在經(jīng)歷著的幸與不幸。這種更廣博的視野使女性作家的作品更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溫暖能夠讓這種關(guān)懷折射出更加感人的光輝。
4.大膽討論自己的私人生活
這在中國同時代作家的作品中比較少見,這和東方文化背景對女性作家的影響有關(guān)。這部作品通過真實描述女性對愛、對感情的需要、對兩性關(guān)系的需要,向人們展現(xiàn)了多情而又敏感的女性內(nèi)心世界。毫無保留地對私生活的描述及分享,真實而又能夠引起共鳴,并不顯得庸俗,反而彰顯出作者坦蕩的、完整呈現(xiàn)故事及心路歷程的勇氣。
5.對自我內(nèi)心矛盾、困惑、成長、重生的大量刻畫
作者大段著墨于心理感悟,全書有三分之一的筆墨描寫作者的心理活動,對自我的質(zhì)疑、對兩性關(guān)系的焦慮、對宗教的探究、內(nèi)心世界的彷徨與沖突、直至涅槃般的悟道。有些書評人士甚至認為伊麗莎白·吉爾伯特過于沉浸在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中,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的自戀情結(jié)。但我認為,作者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深思與自我反省,才逐漸走出離婚的陰霾。這種書寫方式更傳達出一種強烈的訊號:現(xiàn)代女性需要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她們需要尋找力量來化解內(nèi)心的焦慮,需要點亮知識的火炬來看清周圍世界的真相,需要在內(nèi)心深處思考人生和生命存在的價值,需要歸屬感,需要心靈的充實和升華。作者的印度段記錄,幾乎完全屬于“靈修”這一主題,她在冥想中靜觀自己的內(nèi)心,對著月華、星光、蔥翠的山林和低矮的房屋、清晨若有若無的薄霧,感悟塵世痕跡的縹緲,靜寂的空靈若夢,光線的自由流淌,一切只為尋找安寧,尋找至純之地,尋找心靈的歸屬。
作品本身和作品引發(fā)的美國女性讀者的討論讓我們從一個側(cè)面了解到美國當代女性的生活圖景?,F(xiàn)代社會的女性困境有很多共同之處:當她們獲取了知識和更高的社會地位,自認為對命運有了完全主宰和支配的能力時,卻依然為社會有偏向的價值觀所困擾;女性需要在母親角色、職業(yè)角色間權(quán)衡取舍,疲于應(yīng)付社會及家庭的雙重要求;女性希望自己葆有魅力,因而歲月會給女性帶來更多心理上的壓力,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單身固然是一種選擇,卻不意味著女性在婚姻契約之外的世界中能夠安然享受一個人的美好,她們?nèi)匀幌M麖哪行阅抢锏玫娇隙?,這也意味著,盡管沒有了婚姻的桎梏,她們?nèi)匀黄谕麖膬尚躁P(guān)系中得到能量和安全感,只不過這種兩性關(guān)系以更自由的形式存在著,這恰恰讓女性更有可能成為情感上的弱勢者;一旦走進婚姻,不管是美國女性,還是中國女性,相當一部分人仍然暗示自己有哺育后代的義務(wù),這意味著對“丁克”家庭模式的選擇中,女性會承受著更大的壓力。這在中國當代社會及美國當代社會是一種共性。深入探討伊麗莎白·吉爾伯特的作品,加深了我們對美國當代婦女生活的了解,看到美國婦女如何追求人的尊嚴和實現(xiàn)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這對消除性別和種族歧視、促進女性意識覺醒、人格獨立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Elizabeth Gilbert. Eat. Pray and Love[M].New Yourk:Penguin,
2006.
[2]Elaine Showalter.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
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M].Princeton,1997.
[3]楊莉馨.成就與缺憾的反思:《閣樓上的瘋女人:婦女作家與十九世紀文學想象》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04):112-117.
[4]張生珍.美國當代女權(quán)批評:桑德拉·吉爾伯特和蘇珊·古芭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13(03).
[5]李銀河.婦女:最漫長的革命[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等院?!扒嗄暧⒉庞媱潯表椖俊m椖烤幪枺篜XM2013-014260-000056。
(作者單位 北京財貿(mào)職業(yè)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