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具有代表性的錯誤,將錯誤作為重要的學習資源,用來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幫助學生全面提高數(shù)學素質(zh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錯誤原因;教學資源;巧妙應用
在課堂上,經(jīng)??梢钥吹揭恍├蠋煵焕聿腔蚝鲆晫W生的錯誤,總是想著課堂怎樣才能按照自己的預設進行,怎樣才能最快得到預設的“標準答案”。好像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正確答案,把學生的錯誤看成是“洪水猛獸”,極力予以回避和隱藏。
筆者認為,學生出現(xiàn)偏差和錯誤是他們真實思維過程的體現(xiàn),與正確的認識一樣寶貴,也是值得珍惜和利用的寶貴的課程資源,教師應找準出錯原因“變廢為寶”,巧妙利用錯誤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巧用錯誤資源,激發(fā)探究興趣
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主體,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新知,老師的工作就是引導和幫助他們?nèi)ミM行這種“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而不應把已有的知識無償“贈送”給他們。所以,對待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應巧妙給予學生反思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例如,教學完“認識圖形”一課時,M老師出了一道練習題:在一張正方形紙上剪去一個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圖形?一個性格外向的學生小Y不假思索地大聲說道:“是一邊形?!盡老師追問道:“你是怎么想的?”小Y說:“正方形有4條邊,剪去一個三角形有3條邊,所以是一邊形啊。”M老師明白了這個學生是由于缺乏實際經(jīng)驗,只是憑感覺做簡單的減法計算就得出了答案。老師微笑著問:“大家見過‘一邊形’嗎?我們拿出正方形紙和剪刀,親自動手剪一剪再回答好嗎?”于是全班學生興致高漲,紛紛動手試剪。匯報時他們交流了幾種不同的剪法,得出了剩下的圖形可能是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的答案。
可見,錯誤是一種特殊的教學資源,只要巧妙利用,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他們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讓他們敢于正視錯誤,增強克服困難、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二、巧用錯誤資源,理解概念內(nèi)涵
數(shù)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和進行數(shù)學思維的基礎,是學生解答數(shù)學問題的重要依據(jù)。由于學生沒有正確理解它的確切含義,容易產(chǎn)生一些概念性錯誤。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錯誤情況找準學生對概念內(nèi)涵、外延的理解,以及與有關(guān)概念易混的部分,巧妙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應用概念。
例如,Z老師教學假分數(shù)的概念以后出示一組判斷題,其中一題是“假分數(shù)都大于1”。有幾個學生判為“√”。很明顯,這些學生忽視了假分數(shù)概念中的“或等于”這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教師在教學時強調(diào)得不夠,導致對概念理解不全。Z老師裝作不知情地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后說道:“這幾個分數(shù)是什么分數(shù)呢?”學生A若有所悟地反應過來說:“應該打‘×’?!薄盀槭裁茨??”老師接著問。學生A說:“因為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數(shù)也是假分數(shù)?!逼溆鄮讉€答錯的學生也恍然大悟。老師接著問:“誰能再說說假分數(shù)的定義?”學生B:“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shù)叫做假分數(shù)?!崩蠋焼枺骸凹俜謹?shù)都大于1準確嗎?”“不準確!”學生齊聲說。學生在全面理解和掌握假分數(shù)概念的內(nèi)涵后,再次解答類似的問題時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了。
其實,學生常常把“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shù)是假分數(shù)”遺忘掉,是由于概念中“分子比分母大”先入為主,再加上概念太長,學生只記住前半截是由兒童的記憶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把教材中概念的前后兩部分順序顛倒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先記住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shù)是假分數(shù),學生出錯肯定就少了。
三、巧用錯誤資源,鞏固計算法則
W老師教學完整數(shù)加法的計算法則之后出示了一組練習題,并安排4名學生板演。其中3名板演的學生和部分獨立練習的學生出現(xiàn)三種典型錯誤:(1)相同數(shù)位沒有對齊;(2)在百位數(shù)相加時漏加十位進上來的“1”;(3)十位相加滿十沒有向前一位(百位)進一,而在結(jié)果上直接寫成了“10”,如168+240算成3108。經(jīng)驗豐富的W老師馬上意識到,這三類錯誤都是錯在沒有真正掌握加法的計算法則上。
講評時,W老師先讓其他學生找出:錯在什么地方?沒有按照哪一條計算法則進行計算?應該怎樣做?然后教給學生學會用估算的方法來檢驗答案的正確與否。講評后,老師又針對學生的出錯點再進行強化練習,進一步鞏固法則。這樣不僅讓這幾個出錯的學生找到了錯誤原因,也讓全班學生鞏固了加法計算法則,真可謂“因錯得福”啊。
四、巧用錯誤資源,提高實踐能力
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留心觀察、巧妙利用錯誤資源,往往可以發(fā)掘許多實踐之地,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例如,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以后,K老師出了一組填空題,其中部分學生錯得很離奇:
學生A:媽媽身高1.62(分米),學生B:課桌高約86(米),學生C:操場長約100(厘米)……
K老師看了,不知該氣還是該笑。他想,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于常見的長度單位的長短沒有理解掌握,缺乏實際經(jīng)驗,不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去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找到原因以后,老師拿出米尺讓學生A量出1.62分米,學生量出后老師問他:“你媽媽就這么高嗎?”全班學生哄堂大笑,學生A自知錯誤,忙改正說應該是1.62米;老師拿出米尺讓學生B測量課桌的高度,并讓他自己說出數(shù)量,老師再問:“如果真是86米該有多高啊?”學生沉默了一會兒,異口同聲地說將近有30層大樓那么高;K老師讓學生C計算100厘米等于多少米,讓學生說說1米大約有多長,操場的長度大約有幾張課桌那么長,明白了操場長應該是100米……快下課時,K老師給幾個出現(xiàn)類似錯誤的學生布置了一系列的實際測量和估計物體長度的實踐活動,以增強他們的空間觀念和實踐能力。
五、巧用錯誤資源,培養(yǎng)良好習慣
審題不認真、計算馬虎、不會用草稿紙、做完題不檢查等是小學生常見的不良習慣。據(jù)粗略統(tǒng)計,因不良習慣導致考試錯誤的失分占總失分的40%以上。我們知道,培養(yǎng)良好習慣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針對學生特點,采用適當方法,常抓不懈才能見到成效。
例如,在分數(shù)除法的一次單元檢測中,K老師發(fā)現(xiàn)本班的很聰明但一貫做事馬虎的小T只考了62分,在失去的38分中,有大約20分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如把化簡比0.5:0.4算成求比值得1.25,把2÷■算成乘法得1。講評試卷時,K老師通過小T這個典型案例讓全班學生明確不良習慣的危害,針對小T的不良習慣提出恰當?shù)募m正方法:題目要讀兩遍以上,讀懂題意再下筆;計算要細心,計算完了要驗算等等,并堅持跟蹤督促。一個多月后的單元測驗,小T考出了83分。K老師沒有就此滿足,她以小T的進步作為典型案例在班里開展以“培養(yǎng)好習慣”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堅持一學期下來,全班學生的學習習慣普遍好轉(zhuǎn),班風學風都明顯改觀,數(shù)學平均成績提高11分左右。
總之,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善于抓住有代表性、有規(guī)律性的和有普遍價值的錯誤資源,巧妙利用讓學生獨立思考、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方法和藝術(shù),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拓展思維空間,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促進學生數(shù)學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溫從虎.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非預設生成的應對策略.小學教學參考,2006(07).
[2]龍小沛.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錯誤資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9.
[3]周玲棣.課堂,因“錯誤”而精彩[J].中小學數(shù)學:小學版,2005.
(作者單位 福建省武平縣中山中心學校)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