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們使用了新課標,新教材,實施素質教育。實行新課標關鍵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即教師給塊藍天,學生就能飛翔。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的接受,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獲取知識同時,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通過十多年教學實踐,我們尋找到了一條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思路: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用思考、情感創(chuàng)造游戲的光芒來照亮兒童的學習,那么對兒童來說可以成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勝的事情?!奔匆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俗話說:“頭三腳難踢?!苯虒W也得“踢頭三腳”,這是一節(jié)課的關鍵。那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這關鍵時刻先踢頭一腳——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將學生以往的知識、經驗和經歷聯(lián)系起來,有感而發(fā),提高興趣,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
1、用直觀的圖案,創(chuàng)設情境
如在《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出示用彩色紙剪得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和半圓形等基本幾何圖形拼成的一個彩色小狗的圖案,讓學生觀察并提問:這是什么圖案?是用什么圖形拼成的?此時學生看著既簡單又漂亮的小狗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舉手回答。老師抓住這個時機,接著說:“現(xiàn)在我們研究一下這些圖形好不好?”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本節(jié)講的內容。
這樣,在沒有電教設備的情況下,創(chuàng)設了輕松愉快的情境,學生很自然的進入了新課。
2、用講故事的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
故事對于學生來說,喜聞樂見,用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對此興趣濃厚。如在講《約分》這一課時,我就采用了故事導入。上課伊始,教師開始唱:白龍馬,蹄兒朝西,馱著唐三藏,小跑三兄弟……你們熟悉這首歌嗎?(生答)對,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來到荒郊野外,口渴難忍。便由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化來西瓜一個。師父命孫悟空分配,于是孫悟空分給八戒 ,沙僧 ,師父分得 ,他自己分得 。八戒狼吞虎咽吃完了他分得的西瓜,見其他三人還在吃。便小聲嘀咕:“大師兄,太自私,竟把最多的留給自己。”悟空一聽大怒道:“呆子,平時讓你多學點兒知識,而你卻好吃懶做,如今你不分青紅皂白的冤枉我,討打?!闭f著,拿起金箍棒就要打八戒,多虧沙僧攔住。故事講到這呢,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八戒挨打冤不冤?(生答)西游記的故事學生耳熟能詳,饒有興致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
3、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情境
如在講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廣角例一》時,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學習集合思想,感知韋恩圖,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當時我校學生的課間活動,跳皮筋和打乒乓球很是熱門,于是我就現(xiàn)場取材,調查學生喜歡這兩種運動的人數(shù),作為本課教學的數(shù)據(jù)參考。
又如在講《圓的周長》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為自己家的圓桌設計桌布的情境,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素材,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自然會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
二、仔細觀察,自主探究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了,關鍵能否保持長久,這也應該引起我們教師的高度重視?!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苯探o學生學習的方法是學好數(shù)學的關鍵。凡是學生親身經歷的、親身感悟的,印象就深刻。所以教師不必束縛學生的手腳,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親自觀察,親自探究。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我們就完全放手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去測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的做法是:
a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準備觀察、測量。
b把事先準備的各種圖形分發(fā)給各個小組。
c提出要求:【1】用眼觀察目測特征;【2】動手測量進行證實;【3】得出結論,準備在班上交流。
d按上面要求進行實際操作、觀察、探究、證實。
學生通過認真觀察、仔細測量、不斷探究,總結出了這三種圖形的基本特征,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了自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新課標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F(xiàn)在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髦,不根據(jù)教材難度,學生特點,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結果費時不少,效果甚微。因此,我們教師在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必須是有必要的,是真正需要學生自主探索的,要有探究價值。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的指導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暢談結論,取長補短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的邏輯性、條理性、系統(tǒng)性體現(xiàn)了思維的深刻性。不光語文課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專門課,數(shù)學課同樣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上面我們說到學生把猜測到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種圖形特征,用眼觀察,自己動手測量,探究得出不同的結論。到此,我們就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將得出的不同的結論說給全體學生聽,接著讓全體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進行爭論。這樣,先個別說,后全體說,既照顧個別學生,又照顧了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即得出結論,又使不完善的結論得到了補充,使結論更加完善;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說話能力,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此時,教師不必拘泥于學生得出的結論必須與教材的正確答案一字不差,只要是學生親自探究的,學生印象就深刻。
四、再次實踐,知識創(chuàng)新
“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這是認識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用,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上完每節(jié)新課時必須再次實踐,加深印象,學生才會記得牢固。同樣,學習完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三種圖形特征后,也是如此。我們讓學生做各種各樣的練習:在訂板上掛出這三種圖形;在室內找出三種圖形的物體;用火柴棍擺一擺這三種圖形;利用這三種圖形拼一拼喜歡的圖案……這樣學以致用,學生印象非常深刻。又如,我在講完韋恩圖各部分的含義后,為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準備了兩條繩子,將喜歡跳皮筋和打乒乓球的同學分別圈起來,更加直觀具體,易于牢記。
五、拓寬知識,走向社會
一節(jié)課上完了,學生通過通過探究、研討,獲得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直觀得到了發(fā)展。這一目的達到后,還得進一步鞏固,把學生引到課外,引導社會,引導生活中去,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擴大知識面。譬如,我在學完《比列尺》,課后我留了這樣一個作業(yè):“你能根據(jù)地圖,算出幾個城市之間的鐵路長大約有多遠嗎?”學生可能用細線、米尺量出城市之間的鐵路長,再根據(jù)比列尺求出實際長度,學以致用。又如,在講完《統(tǒng)計》這一課時,我布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yè):讓學生調查一下自己家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制成統(tǒng)計圖。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展了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學生不但有好奇心,還有好勝心,抓住這樣的心理特征,布置這樣的作業(yè),學生的興趣怎樣呢?那結果又會怎樣呢?那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