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詩歌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積淀。它猶如鑲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閃耀出奇異的光芒,令后人為其傾倒。古詩詞對于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等諸多方面起著無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一生受用無窮。在小學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化情感的滲透,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注重積累,注重誦讀,注重感悟;讓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與語言美,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古典詩歌 教學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我們用之不竭的文化遺產。作為一名中國人,從小感知古典詩歌語言的精妙,感受母語的優(yōu)美,感悟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學階段,古典詩歌的教學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開展古典詩歌閱讀教學的意義
宋代大詩人蘇軾曾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庇軐W家培根也認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p>
1、開展古典詩歌閱讀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古典詩歌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反映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形象地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面對生活和創(chuàng)造生活。
讀詩、誦詩,可以感受詩人一顆顆鮮活的心,可以領悟他們所傳達的高尚情操,每誦讀一首優(yōu)秀的古詩,就像和一個高貴的靈魂在交流。吟誦古典詩歌,可以使學生感悟人生百味,體會真善美的情感,塑造美好心靈。
2、開展古典詩歌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需要。
《小學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一至二年級能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二、小學古典詩歌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閱讀古典詩歌的興趣不高
當前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沒有興趣,即使有的學生閱讀古詩,也是為了應付考試。根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然而真正能完全背誦出來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2、教師缺乏現(xiàn)代閱讀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沒有創(chuàng)造性
有的教師僅僅局限于對教材和教參的了解,而對詩歌相關的背景等知識一片空白,上課時側重于對字詞的講解,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缺乏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學生在學習中也只進行囫圇吞棗的背誦、記憶。這樣一來,本應該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詩詞欣賞便變得枯燥乏味。詩歌對學生所應有的濡染心靈、陶冶性情等功能幾乎喪失殆盡。而這種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小學古典詩歌的教學應該使用的教學策略
(一)注重積累
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這些被經久傳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中國民族所推崇的優(yōu)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經》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加強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讓漢語以及漢語所承載的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1、對內容的橫向延伸
課文中的一些詩歌是以節(jié)選的形式來出現(xiàn)的,這對于理解詩歌的精神內核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北京師范大學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節(jié)選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月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首詩被冠以“孤篇蓋全唐”的美譽,但是課本僅僅節(jié)選其中的四句,學生很難體察詩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對于人生哲理的探尋。而教師可以出示全篇,讓學生在感受江邊月色美好的同時,更能體會到詩歌悠遠的意境。
2、對詩人的縱向擴展
在小學詩歌中,一些詩人的多部作品被選入教材,這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稱為“詩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復提及,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而在《絕句》中,一個悠閑自得、閑雅疏狂的詩人映入眼簾。在詩人的不同時期,隨著詩人境遇與心境的變化,詩人的作品風格也有著很大的差別。教師如果可以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加以介紹,讓學生學會知人論世,就會對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3、形成主題教學
在課本中節(jié)選了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以此為契機,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杜甫的《月夜》等詩歌都可以加以學習,形成關于“明月”的主題教學,讓學生感悟到明月所蘊含的思鄉(xiāng)懷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師也可以將古典詩歌進行分類教學,如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zhàn)詩、詠物詩等。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更加系統(tǒng)地學習古典詩歌,鑒賞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二)注重誦讀
新《語文課程標準》極為重視古詩教學中的誦讀:“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指導,引導學生感知古詩文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并在誦讀中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內容,體驗情感。”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誦讀,讓學生讀出感情,在讀中體悟詩歌的韻味。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睂W生通過反復誦讀,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感悟古典詩歌獨特的韻律與節(jié)奏。
(三)注重感悟
在教學中,教師要適時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地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真正地潛心走進文本,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師可以通過描述、多媒體授課、出圖等方式為學生進入古典詩詞的意境搭建橋梁。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眼”來感悟詩歌的語言美。古人作詩講究“煉字”,教師如能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用詞的準確與精妙,對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全新課題。在小學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注重積累,注重誦讀,注重感悟,讓學生充分感受母語的精妙,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是銘刻于華夏兒女精神世界的獨特符號,中華民族歷來有注重古詩詞學習的傳統(tǒng)。在傳承民族精神財富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讓每一個炎黃子孫更親近古詩詞,更熱愛古詩詞。
總之,詩歌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應當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應當成為新時期語文教師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我們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與其鋪排分析浪費時間,不如多讀多背幾首好詩,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把學生領進廣闊的詩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