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在學生進行探索學習的過程中給予方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葉圣陶先生說過:“凡是好的態(tài)度和好的學習方法,都要使他的內心化為習慣,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方法的集中體現?!睘榇?,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與培養(yǎng)。
一、注重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預先掃清學習障礙,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拉近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距離。同時,學生還可以從生活中去搜集相關資料,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例如:我在上“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前一天讓學生看看在生活中除了學過的整數外,還有哪些數?第二天,在上課時檢查預習情況,我意外的發(fā)現了學生在一夜之間知道了不少知識。
生1:我從數學書的背面看到單價是4.03元。
生2:我從電視里看到新疆的土地面積是全國土地面積的1/6。
生3:媽媽告訴我說半個蘋果就是一個蘋果的1/2。
生4:我看了數學書以后知道了像1/2、1/3、1/4這樣數叫分數。
……
這時,我及時表揚了這些同學,并說明課前預習能讓我們提前了解一些尚未學習的知識,這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注重活動的嘗試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通過自己的活動,發(fā)現某個對象的某個特征或與其他對象的聯系”的過程。讓學生經常經歷這種“做”的過程,學生才能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步獲得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感性經驗,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從而逐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一單元“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第二課時,我創(chuàng)設了如下情況:
(1)讓學生進行“1分鐘寫字比賽,看誰在1分鐘內寫的字數量最多?”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認識什么叫“工效”。
(2)“根據你1分鐘的寫字數量,能算出5分鐘能寫出多少個字嗎?”學生通過列式計算,初步認識什么叫“工作總量”。
通過嘗試,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具有了同化作用,老師稍作點撥,學生就可同化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的知識結構。
三、注重學生的討論活動
教師提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在師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點撥、歸納,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的理解掌握學習內容,對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充分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思考、去討論、去交流,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也可以是學生對新知識有更具體的感受,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
例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時,我先出示例題:“一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9米,8小時織布多少米?”然后讓學生去自學,討論交流。
(1)自學:例題中求的是什么?標出應用題中的“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2)討論:什么叫工效、時間、工作總量?找出這三者的關系。
(3)交流發(fā)現:①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②求工作總量必須知道工效和時間;
③已知工作總量和工效,可以求出時間。
同學們通過合作討論,互相啟發(fā),互相探討,找到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充分發(fā)揮了學生間的互補作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精神,促使學生們更好的學習。
四、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
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似乎能同化,但又同化不了新知識時,他們的學習心理就有助于外圍行為的傾向。這時,我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進而刺激其心理,促進他們實現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互為轉化。
例如:在學生掌握了“工作總量、工效、時間”三者間的關系后,進行知識的應用時,我設計了“輕松1分鐘”這一環(huán)節(jié):讓1名同學為大家進行跳繩表演,并有其他同學根據一分鐘跳繩數,自編一道求工作總量的應用題,并解答。
利用具體的操作活動,可以將抽象的數學關系具體化,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由被動者變成了主動者,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也有了成就感。
五、注重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對解決問題進行反思.”等是課標的要求。積極組織有價值的思維活動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十幾減九”時,教師先展現教材中的主體畫,讓學生在觀察圖中的情境后提出問題,列出算式.“15-9、16-9、13-9……”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算出結果。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想出很多方法.如:用圖片擺,先擺16個,再一個一個地減去9個,得16-9=7;把16分成10和6,10-9=1,1+6=7;把9分成6和3,16-6=10,10-3=7;想9+()=16,因為9+7=16,所以16-9=7。然后在全班交流匯報,這樣具有思考價值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個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
以上學習形式的共同特點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整個學習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的吸收課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方法,并非只是某一種學習方法在起作用,而往往是幾種方法在共同相互作用,“一法為主,多法并重”的學習活動,才更有助于學生實現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互為轉化,獲得學習成功。
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要構建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