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社會的出現(xiàn),教育既要傳播信息,又要培養(yǎng)學生攝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而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交際性閱讀能力,讓學生能有效地獲取書面信息,并對此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評價,以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新課程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策略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已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閱讀課一直是我國英語教學中的主干課,在教材的編排上每個單元以對話引出話題,讓學生學習或復習有關日常交際用語,接著閱讀與對話題材相同的語篇,訓練閱讀技能,學習語法和詞匯,然后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因此,閱讀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技能。閱讀就是對書面信息進行認知構建的心理語言過程,是英語學習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閱讀,獲得外來信息,因此閱讀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獲取信息的過程。大量的閱讀研究表明,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對語言知識與閱讀技能這種交互作用的兩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才能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閱讀還受習慣、心理、技能、策略等因素的影響。
而在目前的日常教學中,特別在我們農(nóng)村中學,許多教師對閱讀是交際活動這個概念認識不夠,因而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滿堂灌,不注意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學生被動地接受語言知識。
其二,受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等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詞義、句子、語法結構等表層的教學,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把閱讀當精讀,教學過程就是拼讀生詞,講解單詞,補充詞組,羅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結構、語法等,忽視閱讀者儲存的非語言信息的作用與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更有甚者,把閱讀當作課外閱讀來上,劃劃詞組,對對練習答案,讓學生自讀后了解一下故事情節(jié)即可。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學生感到乏味,沒有閱讀興趣,很難鍛煉他們的閱讀能力。
其三,許多教師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不夠,實踐不多,沒有形成一套科學、有效、易操作、體現(xiàn)新英語課程標準、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體驗參與、養(yǎng)成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法。
其四,閱讀教學的量不夠,閱讀僅僅體現(xiàn)于課堂教學中一小部分的訓練,沒有配套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的閱讀材料。
那么,如何改變這些狀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淺見:
第一,必須改變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教師為主導,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閱讀基本技能的訓練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葉圣陶先生也曾說:“教師之為師,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因此,教師應避免滿堂灌,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對閱讀的速度、技巧及猜詞技巧等作相應的指導。為提高閱讀速度,可引導學生進行泛讀、速讀、略讀、尋讀等。只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倡導體驗參與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考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采用語篇教學法。篇章是具有內(nèi)在邏輯相關性的結構系統(tǒng)。單是語句連貫,并不一定能夠形成篇章,原因是連貫只能保證語句間能建立起一定的邏輯關系,但不能保證作為一個結構系統(tǒng)所必需的完整性,這種完整性反映在邏輯關系上,就是邏輯的完備性。如果我們把語言基礎知識從它的載體(篇章)上剝離下來,孤立地教學一個個語言點,學生所理解到的知識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無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無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無助于學生閱讀技能和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應該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即按“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和訓練。為此,閱讀教學時我們采用語篇教學法,通過整句、整段閱讀,達到對全篇文章的正確理解。我們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借助上下文等來揣測詞義,理解句子的隱含意義,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層次結構、行文線索以及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態(tài)度和寫作意圖。要求學生要先粗讀課文,理解總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模式。詞句的學習、觀點的理解都在一個完整清晰的全篇認知圖式中進行,通過關鍵詞、主題句,有針對性地分析理解要點,并以點帶面,深化閱讀。在閱讀前作必要的導入,能先聲奪人,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學習上的必要準備,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過渡到新內(nèi)容的教學。
第三,在閱讀中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各類問題,采用問題教學模式。閱讀并非被動的解碼過程,而是一個語言心理的猜測過程。讀者在對語言層次的詞語進行解碼的同時,也在運用自己的知識對文章的下文進行預測,閱讀檢驗自己的預測,修訂自己的預測,進行新的預測……整個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讀者與文章的交互過程。因此,提問無疑是引導學生進行預測檢驗預測再預測的最佳方式。教學始于提問,并以進一步的提問來推進。提問可以喚起學生注意,鼓勵學生參與;檢查學生對閱讀任務的準備情況,發(fā)動學生回憶,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學生對文章基本事實的理解;降低難度,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技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診斷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第四,閱讀后應利用對比、圖表等手段再現(xiàn)文章的整體結構,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對語言知識加以鞏固,可以結合聽、說、寫來加強訓練。如閱讀材料可以作為聽力材料,可以改為完形填空,可以作為討論的話題,還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改寫、續(xù)寫等。同時,必須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目前,閱讀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來完成,課外閱讀能拓寬學生的創(chuàng)新視野。常言道:“厚積薄發(fā),熟能生巧?!睕]有大量的閱讀輸入,就不可能有良好的運用性輸出,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運用了。大量的閱讀也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鞏固語言知識,豐富認知圖式。閱讀是一種技能,雖然可以通過培訓學習一些技巧,但要真正獲得該技能,最終需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完成。擴大課外閱讀的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報紙、雜志等來進行閱讀,甚至還可以讓學生互相閱讀學生自己的作品。
總之,要提高英語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要改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加強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采用語篇教學法,閱讀前作有效的導入,采用問題教學模式,有效地將設問貫穿整個閱讀過程,閱讀后讓學生加強訓練以鞏固,同時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形成一套科學的教學習慣,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