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理不點不明,燈不撥不亮。”可見點撥在人們?nèi)粘I钪惺嵌嗝粗匾?。點撥教學理念的倡導者蔡澄清先生說:“一個高明的教師,只要三言兩語就能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只要做一個巧妙的暗示,就能使學生在一片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開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點,學生就會心領神會而自動騰飛?!蓖瑯?,在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老師運用精煉的語言加以點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求知欲,使語文課堂朝著容量大,高效率的方向發(fā)展,力爭使每個學生的素質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和提高。本文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施以點撥淺談自己的一點粗略的體會。
一、教師的洞察力是點撥的基礎
語文教學點撥法是在吸取古今中的教育家和語文教學專家闡明的真知灼見的基礎上,在現(xiàn)代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改革實踐,總結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適應現(xiàn)代化教學需要的教學方法。說它“現(xiàn)代化”,是因為它在總結吸收前人創(chuàng)建的理念與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與提高,已注入新時代的活力;說它是“科學的”,是因為它把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方面的理論血液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泉,充滿了生機。既然“點撥法”具有這樣深厚的理論內(nèi)質,那么,洞察能力的形成、發(fā)展與提高,同樣必須依據(jù)一塊廣闊的教育理論同教學相結合的土壤,必須在現(xiàn)代化的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的陽光雨露的普照與滋潤下才能生長出美妙動人的果實。教師點撥學生學習,在教學內(nèi)容、教法設計方面都要注意層次性特點。有時盡管你對某一教學問題洞察十分清楚,但如果脫離教育教學理論規(guī)定的原則,也是不能實行。比如教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閱讀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的教師受到分析文章的某種模式的影響,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主旨的擴展和分析上,這樣洞悉文章的重點籠統(tǒng)說來是正確的。但是,在教學中又常常出現(xiàn)困惑;教師對作品主旨越是仔細的剖析,學生就越是進入了撲朔迷離的茫然狀態(tài),事實上,學生除了對作品博大精深的哲理之思作生吞活剝式的被動記憶外,根本談不上有主動探尋、真正體味的趣味。由此可見,這樣的教學只能陷入填鴨式的泥沼中,沒有煥發(fā)出點撥藝術的光彩。學生的認識水平尚處在低層,感受性特點強,理論思維特點微弱,處于心理學上講的學齡中期,他們的心理尚處在幼稚或幼稚向成熟轉化的朦朧醒悟期,特點是模仿性強、靜止不變和概念性的知識容易掌握,而對作品透過外殼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就十分微弱了。教師懂得這一點,就會自覺地把洞察的致力點移到培養(yǎng)學習興趣、習慣和閱讀基本功上來。
二、教師的能力是點撥的技巧
初中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初次讀來覺得內(nèi)容淺顯,結構簡單,學生必定會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師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使我認識到,這只是一種不成熟的認識。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準確把握課文的主旨,透徹地理解課文的結構層次,語言的運用特色,教師還是必須要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深入地鉆研課文,采用多種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真正地、高效地學習好每一篇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獨具匠心的教學點撥。如在教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最初讀來學生覺得課文冗長,頭緒繁多,對課文的內(nèi)容似乎不大好把握,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便采用嘗試教學法進行教學,先引導學生嘗試閱讀課文,然后教師出示嘗試思考題:①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著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的是什么?②課文對哪些內(nèi)容詳寫?哪些內(nèi)容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學生圍繞這兩條嘗試題嘗試學習,對課本的基本內(nèi)容,詳略結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對于第二題中的最后一問,自然會感到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抓住這一點,啟發(fā)學生積極討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各自簡述對課文的理解,這就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yǎng),教師最后總結性點撥:略寫的內(nèi)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并不能削弱對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山海經(jīng)》的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這樣的安排,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題。通過點撥,使學生對課文主旨、結構層次有了確切的了解。
三、教師的點撥藝術是迷人之光
教師在語言課堂的教學點撥方法就是一種藝術,它帶有濃厚的情感性,并且還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教師教語文,應該講究“藝術之道”。藝術的感染力不僅能代替教學技術的功能,而且能在學生心里產(chǎn)生強大震撼力,使學生不僅會學,而且積極主動去學??梢?,教學點撥的藝術比教學技術更能夠提高學習效率。不掌握一般的有效實用的教學技術,就不會捕捉到教學藝術的迷人之光。這種藝術不僅是手段,而且是風格。風格的養(yǎng)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對教學來說,沒有10年20年的磨煉,藝術風格之神就不會降臨。未得風格之前,還是著手于教學技術,著眼于藝術為好,這不僅是求得風格的前提,也是使語文教學點撥藝術具有效率的最基本的保證。這種教學點撥藝術是由整體教學面貌來體現(xiàn)的。演戲,須使唱、念、做、打的技術項項過關,爾后才綜合成高超的表演藝術,教學也如此。教師在成為教學藝術家之前,也得反復鍛煉各方面教學基本功,使各方面的單項技術都過關,這然后才能充滿信心地漸入藝術佳境。
以上幾點是自己在教學中運用點撥藝術的體會。在今后的古詩詞教學,現(xiàn)代詩教學,作文教學以及作業(yè)練習的指導都需要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我必須努力掌握這門教學點撥藝術,使語文課堂教學朝著容量大、高效率的方面發(fā)展,使學生各個方面的素質都得到有效地提高和良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