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中學文化基礎課程中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最強的一門學科,不能否認精華語言材料和語文知識的積累是形成語文能力和其他素質的基礎。但僅從課本教材中學生不可能學到一切知識,因此,在教授一般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樂于獲得課外知識也尤為重要,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課外自讀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最終達到使信息應用自如。
怎樣“教”才能達到“不需要教”,讓學生會自學呢?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有一定量的學法指導,尤其是自學方法的指導。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應有利于學生自己學習,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這就需要教師去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被動地死記硬背和對文本的機械解讀,一躍成為課堂的主人,自身對閱讀過程進行調整和監(jiān)控,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讀懂文章。自讀打開了學生怎樣的寶庫呢?以下是我自己的見解。
一、信息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許在這個非“紙上文化”的時代不是很試用,但古人經驗告訴我們要使自己運用語言文字得心應手必須先積累語言。僅是教科書上的知識是不能滿足學生的,所以課外閱讀在學習中必不可少。學生通過讀書來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通過閱讀對大腦皮層形成多層次的語言信息刺激,使學生對新知識有了認識和理解;通過閱讀使原有知識被激活,新舊知識在大腦里不斷進行比較、篩選、歸類,最終經過重新處理留在腦海里,這樣不但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也使得學生在運用時也就更加的得心應手。作為第一線的中學教師,我們要有針對性的加強指導,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使學生的課外閱讀逐步走向理性、有序和有效 ,從而切實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益。開始時多展開課外閱讀講座,推薦富有時代氣息的短小佳作,組織讀報和課外閱讀信息交流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充分擴展獲取語言信息的時間和空間,擴大語言信息的儲存量。
二、培養(yǎng)感悟
常言道“心有靈犀一點通”課外閱讀讓學生讀懂課文,讀懂作者,走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找到心靈契合的最佳點。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全面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在腦海里烙下一個與眾不同的印象。課外閱讀中經常會有省略句,以及作者隱藏在文章下的潛臺詞,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作為老師,應尊重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原作進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使學生與作者智慧相融合。經過初讀、審讀、創(chuàng)讀,就能為感悟創(chuàng)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闊學生視野
閱讀是一種鞏固學習成果,豐富知識的有效手段。學生閱讀課外書的過程更是鞏固學習成果豐富知識的手段。通過課外閱讀,增加了學生對自然科學、深灰科學以及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加強學生思維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教師要本著時時刻刻充電的思想,緊跟時代步伐,及時了解各地時事,充當學生的引導者。上課時積極帶領學生說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讓學生帶著好奇的心態(tài)去自主閱讀課外讀物,并學會把課堂知識靈活的與現(xiàn)實文化相結合。
四、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yǎng)學生有科學的聽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聽的興趣、習慣。學生善于聽,善于回,學生主動用自己的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huán)境,充分鍛煉學生說的能力,調動學生說的積極性。在課堂外經常舉行小型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以說為主的活動,提高學生繼續(xù)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快速思維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思變能力等,以應變各種交際環(huán)境。課外閱讀使學生的詞匯量增大,課文中的生詞、生字也將不是問題。老師只需在施教時適時的贊揚,即可樹立起其閱讀信心,學生會漸漸把閱讀當作一種樂趣,一種休閑活動,將可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語文教育對學生讀、說、聽、寫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歸根結底要體現(xiàn)在學生寫的能力上。學生從閱讀中汲取文中精華,從而掌握了更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傾吐在自己的作文之中,使自己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寫作水平也就有了實質性的提高。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指導學生扎根在社會這個大課堂,讓學生運用自己所積累的詞語來形象的描繪自己的感受,以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不同年級的學生,有著適合他們知識基礎和年齡特征的自學方法和能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積極,學有所得,甚至受益終身,教師工作就要更加艱辛,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引導學生自讀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