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1995年12月31日批準發(fā)布并于1996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1995,以下簡稱《標點符號用法》),對如何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及詳細說明。這一規(guī)定為廣大語文教師在使用標點符號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說明依據,更為還在因語文高考標點題犯難的學生提供了幫助。
然而,我在閱讀并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中的《橋邊的老人》①時,發(fā)現此文中多處標點的使用并不符合《標點符號用法》。通過查閱,我發(fā)現譯者是嚴格按照英文原文標點標注的,翻譯時并未作絲毫改動,應該說體現了對原著的尊重。我心存疑問:文章既然以漢語的形式出現,標點符號為什么不遵循漢語《標點符號用法》的規(guī)定呢?
現將《橋邊的老人》中本人認為標點的使用并不符合《標點符號用法》之規(guī)定的句子抄錄如下。
“從圣卡洛斯來,(1)”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2)”他對我解釋。
“噢,(3)”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4)“什么動物?”
“巴塞羅那,(5)”我告訴他。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兒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6)“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墒牵硗鈳字荒?,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當然,(7)”我邊說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里已經看不見大車了。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蔽掖咚海?)“站起來,走走看?!?/p>
“謝謝你,(9)”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我們都知道,行文中,話語人的位置通常分為三種:句首、句中和句末。根據《標點符號用法》的規(guī)定,不同的行文方式,引號和臨近點號的處理方法也不一樣?,F摘用同樣被選入《外國小說欣賞》的語句予以舉證說明。
1.當話語人位于句首,話語人后用冒號提示引語,表示該引語為獨立引語,句末必須使用句末點號并放在下引號內。如:
老人接著說:“總之,人們關于爆米花小販與牧羊人的看法,竟比他自己的天命重要得多?!保ā稛捊鹦g士》)
2.當話語人位于句中且前后均有引語時,前引語末根據語意可使用句中點號或句末點號,話語人后用逗號提示后引語,后引語末必須使用句末點號并放在下引號內。如:
“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女人不動聲色地說,“我是他母親?!保ā抖Y拜二午睡時刻》)
3.當話語人位于句末,此引語為獨立引語,引語末必須使用句末點號并放在下引號內。如:
“的確,現在只有上帝能夠救我們了?!辈纪咚关愄芈逭f。(《炮獸》)
比照這種規(guī)范,上述摘自《橋邊的老人》中的九個句子的標點就應該做如下修改:(1)(2)(3)(5)(7)(9)處的逗號都應改為句號(或其他句末點號),(4)(6)處的逗號應改為冒號,(8)處的冒號應改為逗號。
這樣的問題并非僅僅出現在《橋邊的老人》一文中,在同樣被選入《外國小說欣賞》的《娜塔莎》②及《沙之書》③等作品中,也是如此。
“媽媽,帽子還要偏低一點,”娜塔莎說。(10)“我來替你重新別一下,(11)”于是她沖上前去,……
“哎呀,小姐,一點也不長,(12)”馬富路莎說,跟著小姐在地板上爬著。
“好吧,就這么定了,(13)”他對我說。
“不。我賣給你,(14)”他說著,開了一個高價。
按照《標點符號用法》的要求,上述幾處的標點也應該修改如下:(10)處的句號改為逗號,(11)(12)(13)(14)處的逗號均要改為句號。
為什么在同一本教材或同一篇課文中,對待同一種情況卻表現出不同的做法呢?我認為,對于標點的這種處理方式,難免會給廣大讀者尤其是必須對標點“錙銖必較”的教師和學生帶來困惑。作為現代漢語有機組成部分,標點符號的重要作用在于標示句子的語氣和停頓以及標明詞語的性質或作用,以幫助人們更準確地理解別人的語言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為以書面語言為主要內容的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規(guī)范表達及標點符號知識的正確教學,是一個語文教師的基本職責。所以,筆者建議,一篇譯文,不管外文原文的標點如何標注,在翻譯成漢語時,都應該按照現代漢語語法及《標點符號用法》的規(guī)范來標注,即使有實在不可更改的必須,也應該向廣大讀者予以說明,這樣,我們在學習和教學時,才能持有一個毫無疑問的標準和典范。
作者簡歷:譚文騫,男,1976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級中學,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對新課程人教版教材有一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