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標相關內容分析
課標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知道凸透鏡成像的幾種情況,及其規(guī)律。
二、教材分析
在科學內容的安排上,本章主要體現了兩根主線:一是光的折射現象、光的折射規(guī)律;二是透鏡、透鏡的作用、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和透鏡的應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是本章的一個重要內容,教材首先從“意外發(fā)現”引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在對凸透鏡成各種不同性質像的研究過程中,操作的思路是,先使凸透鏡成某種性質的像,然后再收集相關數據,從而提高了探究效率。在學生已得到倒立縮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規(guī)律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做出猜想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像。然后再去驗證猜想。這種安排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探究不都是事實歸納,需要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思考、分析、預測和驗證。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和透鏡相關知識,對物距和像距、實像和虛像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在生活中也經常碰到一些凸透鏡成像的現象,如放大鏡、照相機、投影儀等,小學科學課也涉及了相關知識,只是還不清楚這些成像的現象與本節(jié)探究的規(guī)律有關。雖然初二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但他們觀察細節(jié)的感受力、辨別事物差異的準確率都還相對較弱,還要依靠教師的逐步引導。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知道凸透鏡既可以成倒立縮小的像,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像,還可以成正立放大的像。
2.知道物距和像距,通過實驗,能正確放置實驗器材并正確操作。
3.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像的性質與物距和焦距有關。
4.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相關數據,分析、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5.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體會到探究的成就感。
五、教學重點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六、教學難點
1.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到像的性質與物距和焦距有關。
2.從收集的數據中,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七、教法分析
課堂中從四個發(fā)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再從學生的發(fā)現中,不斷地提出有挑戰(zhàn)性、逐步深入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完成自主探究。
發(fā)現一:凸透鏡不僅能成正立、放大的像,還能成其他性質的像。
由不同性質的像,做出猜想: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從而引出探究任務。
發(fā)現二:物距相等時,像的性質卻不同。
對比不同組的透鏡,發(fā)現焦距不同,從而認識到像的性質與焦距有關。
發(fā)現三:凸透鏡還可能成等大的像。
從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中發(fā)現問題,并不斷的思考、分析、預測和驗證。
發(fā)現四:物距在一倍焦距內,光屏上無像。
放大鏡觀察字的方法,就是在光具座上觀察凸透鏡成虛像的方法。
所有的發(fā)現都來自于學生的體驗、探究和收集的數據。教師負責組織和引導學生,在操作中獲取信息,從信息中發(fā)現問題,從問題中尋求探究的途徑,在探究中思考歸納。在學生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中,關注方法的指導,并利用信息技術,將數據轉化為直觀的數軸圖像,降低學生分析數據的難度。
八、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情境體驗
活動一:將手中的凸透鏡靠近書本上的字,再逐漸增大透鏡到字的距離,觀察書本上的字有什么變化。
學生動手、觀察并演示觀察到不同性質的像時的方法。
【設計意圖】
1.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探究成像特點的欲望。
2.從幾個學生的演示中知道物距。
3.認識到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
(二)提出問題
問題1: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需要哪些器材呢?
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光具座。并介紹器材、擺放要求。
學生實驗:當物距是15 cm時,移動光屏,找到一個清晰的像。并記錄物距和像距。
展示焦距是5 cm的小組和焦距是10 cm的小組成像的性質。
【設計意圖】
1.從物距的測量引出光具座。
2.從不恰當的實驗操作過程中,相互幫助,找到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3.相同物距,而像的性質不同,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從而認識到像的性質與焦距有關。
(三)自主探究一
問題2:每個小組的凸透鏡的焦距都是一定的,那么要改變成像性質,要改變什么呢?
學生實驗:找到兩次倒立縮小和倒立放大的像。并記錄物距和像距。
學生實驗結束后,將數據填入Excel表中。再將這些數據更直觀的呈現在數軸上。完成數據的分析,總結成倒立、放大像時,物距滿足的條件。
【設計意圖】
數據的分析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將數據直觀的呈現在數軸上,從而降低了分析的難度。
問題3:找到了倒立縮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那么像和物的大小還可能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成等大的像時,物距要滿足什么條件呢?
學生作出猜想,并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得出成倒立、等大像時,物距滿足的條件。
【設計意圖】
實驗探究不都是事實歸納,需要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思考、分析、預測和驗證。
(四)自主探究二
引導把光源移到一倍焦距以內,移動光屏,找清晰的像。
問題4:怎樣觀察才能看到清晰的像呢?對比用放大鏡看字的方法,觀察到清晰的像。
學生觀察,相互指導。得出成正立放大的像時,物距滿足的條件。
【設計意圖】
1.通過用放大鏡看字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到正立放大的像。
2.再通過能否在光屏上呈現,引導學生區(qū)分實像和虛像。
(五)回顧探究,思考交流
Flash展示動畫:連續(xù)移動光源,展示像的連續(xù)性變化。
學生思考、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1.物體經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 和 有關。
2.區(qū)分像有性質有兩個關鍵的點,你認為是哪兩個點,它們是區(qū)分像的什么性質的分界點呢?
【設計意圖】
使學生對成像的連續(xù)性變化過程產生整體的認識。
作者簡介:陳希,女,1981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研究方向:如何提高實驗探究課的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