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改革陳舊、死板、教條的舊課堂教學模式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背景下,社會各界對此一直頗多贊譽,教師亦一直奉此為圭臬。那么,語文課發(fā)展至現(xiàn)階段到底少了些什么呢?或許是少了些純粹,少了些安靜,少了些踏實。就如何讓課堂返璞歸真進行研究。
關鍵詞: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返璞歸真
課堂是教學之主陣地,現(xiàn)行的課堂動輒強調運用多媒體手段實施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等,抑或有人借此制定出套套程式——老師只能講多長時間、教學時必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各種教學模式也遍地開花。
一、語文課要純粹些,多一點文本聚焦
有一次聽同事點評一節(jié)公開課,覺得頗有些意味。有位年輕的女教師教授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在課外遷移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探討“釣魚島”問題的實質,而且讓學生站起來集體朗讀愛國誓言。這是一種教學的必要,還是一種別樣的做秀?《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源于必修三第一板塊“祖國土”,這一模塊旨在引領我們思考個人與祖國的關系,深化對愛國情感的理解?!蹲鎳?,我親愛的祖國》作為一篇深情的祖國頌,文本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探討的問題。我們可以探討詩人獨創(chuàng)的現(xiàn)代意象“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窩”有何意味,我們也可以探討詩歌中“我”的形象的理解,“我是……我是……”句式反復出現(xiàn)又代表了什么,在對詩歌的慢慢體味、細細咀嚼中完善個體對文本的認識,領悟這一年齡階段所能理解的愛國情懷,在此基礎上談談自我對“愛國”的理解。我不是否認這位老師對文本的進一步拓展,也不是否定教者對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而是提醒,作為課堂指導者,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將更多的關注投入到文本當中,而不是喧賓奪主,用外在的社會熱點轟轟烈烈淹沒詩歌的根本。拓展教學是鞏固學生知識、幫助其理解學習內容、活躍其思維的有效手段,但絕不能為拓展而拓展,緊扣文本應始終是第一要義。這才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使學生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要求。
二、語文課要安靜些,多一點思維的聲音
新課標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讀。但并不是要求一定采用課堂討論這種形式的東西。說得武斷些,有些所謂的討論最大的作用就是用嘈雜的聲音打斷了學生繃緊的思維之弦,反而打亂了課堂節(jié)奏。某些時候,一些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似乎一堂好課就是由教師講得“少”;而由學生討論多討論熱烈決定的。討論絕不是熱鬧的“打嘴仗”,而要始終回扣文本、領悟內涵、感受情感。再說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討論的價值。學習《逍遙游》,讓學生小組討論“老子的思想內涵”這種問題有何意義?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國學大師窮其一生都無法解讀的至尊,讓一群人生經(jīng)歷相對簡單,僅僅學過兩三篇莊子文章的高中生來探討是否太過偏執(zhí)。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只圖表面的熱鬧,需摒棄虛假繁榮,讓學生多點思考才是根本。
安靜些,再安靜些,讓思維的火花在教師睿智的引導下悄然迸發(f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自我品讀、集體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擁有自己的果實。
三、語文課堂要踏實些,多一點“舊習俗”
板書內容是教學內容的濃縮,能彌補教學語言的不足,對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影響較為直接;同時板書也是一位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體現(xiàn),獨具匠心的板書和板圖,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活躍學生的思維。有人就曾把精心設計的板書稱為形式優(yōu)美、重點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書。而現(xiàn)在很多教師尤以青年教師為最,都用課件代替了板書,認為“我講的重點課件都體現(xiàn)了,我為什么還要寫”。我不知道該說什么。我的一位同事——一位執(zhí)教32年的老教師,一直到退休頗為自負的一件事就是上課從未使用過多媒體,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他執(zhí)教的班級語文成績依舊處在前列,他沒有時下先進系統(tǒng)的教學理念,評課時卻能一語中的。或許在今天浮躁的社會,教學手段愈趨多元化的今天,我們需要再回首,將傳統(tǒng)課堂的那些好的習俗加以保留、繼承、發(fā)揚,就如板書。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汪深潭,我能窺視的只是最表層的水面。我只希望我們的課堂脫去外在的華裳,多些對文本的思考,讓學生思維綻放,踏實而沉穩(wěn),回歸本真。
參考文獻:
[1]倪闈闈.讓小語課堂返璞歸真、回歸生活[J].考試周刊,2013.
[2]馬玲.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3.
作者簡介:劉益璆,女,出生于1979.3,大學,就職于江蘇如東高級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