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詩歌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根據(jù)不同詩歌的特點來確定,應是多樣化的。好的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四種模式:誦讀品味式,比較賞析式,互動探究式,詩樂、詩畫結合式。
關鍵詞:課堂教學模式;誦讀品味;比較賞析;互動探究
中國古代詩歌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學習古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因此要在中學生中加強古代詩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讓學生學會讀詩、品詩,充分感悟古代詩歌的情感、意境、理趣,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面是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出的中國古代詩歌課堂教學的四種模式。
一、誦讀品味式
古代詩歌句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朱自清在《了解與欣賞》中說:“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jīng)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崩首x古代詩歌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讀的過程就是學生探求詩情、領悟詩意、感受詩境的過程,是學生與詩人交流的過程,是學生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
教師必須在“讀”方面引導學生讀出味道來。可以通過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配樂表演讀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要求,在反復誦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哪個字詞應該用什么語氣、語調讀,可以讓學生在討論、對比中逐步明確,使得學生越讀越好,越讀理解越深入到位。以教授李白的《將進酒》為例:教師范讀課文后,學生進行朗讀練習,自行揣摩詩句語氣、語調。教師就關鍵處進行指導。開頭兩句均用“君不見”領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讀得從容、親切;“高堂明鏡悲白發(fā)”,猶言人生易老,“悲”字當重讀,要讀出濃濃的嘆息、悲慨意味;“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這一句要讀出李白酒酣耳熱的醉意、醉態(tài),可模擬醉者的模糊、口吃、停頓、重復的語氣語調來讀。通過反復誦讀,不斷加深理解,讀出李白的豪放,進而讀出李白的憤激、悲慨。古人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诠诺湓姼杞虒W中寓教于誦,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品味感悟應當比教師一味講解、機械傳授的效果要好。
二、比較賞析式
有比較就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提升。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都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痹诠旁娊虒W中可采用比較教學法,對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對不同作家同一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對不同作家同一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對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家作品進行歸類比較。引導學生辨析細微的情感差別,品味不同語言風格的魅力,使學生在比較中提高認識,更全面充分地感受到古詩詞的情、境、理、趣等種種美感。
以教授李清照的作品《聲聲慢》為例,可以引入李清照的前期作品《醉花陰》進行對比?!堵暵暵肥峭砟曜髌?,《醉花陰》是前期作品。由于歷史背景的不同、生活處境的變化,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出現(xiàn)了極大的差異。同樣是寫愁,在早年表達的是離別相思之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那種,晚年所抒發(fā)的則是國破、家亡、夫死后那種濃重的悲痛和哀愁,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那種。兩首詞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
三、互動探究式
中國古代詩歌篇目眾多、風格多樣、技巧多變。教師想依靠課堂一一為學生講析清楚是不大現(xiàn)實的,而且效果也不會太好。教師對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詩歌,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使學生深入理解詩作,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能力?!霸谔骄窟^程中,首先由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經(jīng)過精心設計,與所學概念相聯(lián)系的現(xiàn)實材料,讓學生自由去擺弄、操作,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進行探索研究……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他們把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用各自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互相交流、補充和啟發(fā),使學生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獲得有秩序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边@種互動探究式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啟發(fā),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產(chǎn)生更多的靈感,實現(xiàn)學習中的頓悟;同時教師能在學生的探究中、在和學生的互動中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問,及時解決,做到教學相長。
問題的提出要注意梯度,問題提出后組織學生閱讀注解,思考、討論、表達。經(jīng)過學生獨立思考感悟,學生相互啟發(fā)、補充,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答案越來越明確,對詞人的情感理解也逐漸深入。例如問題三、四,學生通過討論之后明確,詞人借“看”“拍”來表達自己手握寶劍卻沒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氣卻沒地方使的激憤和怨恨,只好借拍打欄桿來發(fā)泄自己的怒氣。
四、詩樂結合、詩畫結合式
中國古代詩歌富有音樂美,一首詩就是一首歌曲,或優(yōu)美或壯闊或悲慨或纏綿。有很多古代詩歌已經(jīng)被譜成曲,廣泛傳唱,有的雖沒有被直接譜成曲,但也有與之相關的樂曲。例如岳飛的《滿江紅》,蘇軾的《水調歌頭》,在教授這些詩詞時,引入相關歌曲,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詩詞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事實證明引入相關歌曲后,學生理解得深入,記憶也更加牢固。
中國古典詩詞之美,還在于其營造出了無法言傳的圖畫美、意境美。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無論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清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自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茫,“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靜謐,還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凄迷,“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闊,都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絕美的畫境,這些詩句無一不是詩畫合一的佳句。在品析詩句時,要引發(fā)學生想象,通過想象,在頭腦中構建一幅幅意境優(yōu)美的畫圖。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現(xiàn)詩歌所描繪的意境,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甚至可以讓學生就詩句自己創(chuàng)作出畫圖來。學生通過想象、推敲、品味,更好地了解領會了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更深入地體會了古典詩詞不可言傳的美妙。
中國古代詩歌內容豐富、樣式繁多,相應的中國古代詩歌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應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相信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代詩詞能力,有利于學生繼承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朱自清語文教學經(jīng)驗[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吳文侃.比較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江禮平,男,學歷: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