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會出現(xiàn)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學生認為憑借從小學積累的知識就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結合二十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對付學生學習語文消極心理的方法。
關鍵詞:課堂教學;課堂語言;樂于學習
一、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詩·關雎》里“賦”“比”“興”手法的時候,是教學的難點。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講“賦”時,可以引用《小芳》里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學生在階段學習中如果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就會嘗到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這是我教《歸園田居》的最大感受。
教學《歸園田居》時,我先讓學生介紹陶淵明的簡單生平,描繪了他的理想桃花源;補充魏晉時代的社會面貌和陶淵明的官場生涯;再請學生講述“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課就這樣開始了。
接著,請一位同學朗讀《歸園田居》。同學們邊讀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動地描繪所想象的畫面。一位同學說,自己熟悉農村生活,也理解“籠中鳥”向往無限天空、“池中魚”渴望江河海洋的心情。同學們邊聽邊豐富著自己的“田園風光”。一位同學發(fā)表不同看法,認為現(xiàn)在的農村生活也未必那么美好,何況那時。
這引起了對陶淵明所選擇的生活道路的爭論,兩派意見各有代表,情不自禁走進中間空地,引經據典,唇槍舌劍。此時教師表揚同學們有自己的不同見解而且持之有故。教師及時的“表揚”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學生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也就濃厚了。
三、讓學生感受美的課堂語言
語文課堂教學的美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就課文本身而言,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陶淵明的《飲酒》,有表達不同心緒的情感美;吳敬梓的《范進中舉》、魯迅的《孔乙己》,有憂憤深廣的悲劇美;朱自清的《春》、楊朔的《荔枝蜜》,有寓情于景的自然美;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千古傳誦的語言美……把這些美開掘出來,本身就是一種美。
四、多鼓勵、少批評
初中生正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從心理上來說,他們渴望成為一名真正的“男子漢”,因此,面對批評容易產生叛逆心理。我在教學中正是抓住了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多方面地鼓勵他們積極思考。比如:初一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堂作文課,上課前老師先問:“你們感覺語文中最難學的是什么?”學生一般會回答:“作文?!边@時老師用希望激勵學生,“你們信不信,今天我們學了這堂課之后,人人都寫得出好作文,你們愿不愿試一試?”——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不僅如此,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時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過的學生中悟性最高的一個”等表揚性語言。即使學生回答錯誤,我也會告訴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會想到正確的答案”等激勵性語言。而且我一再鼓勵學生不要把面對問題當成困難,而應看作挑戰(zhàn),這樣,學生就會充滿信心地去克服它、戰(zhàn)勝它。
五、善于激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以诮虒W中非常重視這一點。比如,教學余秋雨的散文時,因作者表達感情非常到位,我就讓同學們做個小書評家,發(fā)揮他們的評論水平,給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評頭論足”。這樣學生興趣大大增加,然后讓學生暢所欲言,不用老師口干舌燥,學生自能領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所傳達的感情。
六、激活學生內心深處的“參與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更好地激趣,還注意激活學生內心深處的“參與性”,讓學生親自去感受、體悟。比如,在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我就先讓學生自行賞讀課文,畫出一幅“別離圖”,然后再用多媒體展示“河畔金柳倒影圖”“青草水底招搖圖”“揮手惜別云彩圖”,讓同學們將己之圖與此相比較,進一步領會詩意。最后用多媒體展示“別離”的具體情景。學生在參與中激發(fā)了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學習興趣自然大大提高了。
總之,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愉悅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就會找到學習的樂趣,就會在“樂”中學習,就會在“樂”中進步。這樣,語文學科就能走出“冷宮”,登上“金鑾寶殿”。
參考文獻:
郝振梅.初中語文趣味教學法[J].學周刊,2012(2).
作者簡介:高鳳珍,女,出生于1967年4月,學歷:本科,就職學校:漳浦道周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