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元宵節(jié),又到了秦淮花燈點亮?xí)r。很幸運,當(dāng)年味越來越少,過節(jié)越來越平淡時,身處南京,年復(fù)一年的秦淮燈會,夜市千燈照碧云。
老城南尋燈者
第一次得知秦淮花燈,是在高中的課本中?!斑@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相信很多人讀朱自清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時,都像我一樣怦然心動。我就是中了朱自清的蠱,讀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了看燈影,義無反顧地來南京上學(xué)。
來南京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夫子廟。秦淮河渾濁的河水讓人很失望,倒是河畔大照壁上的雙龍戲珠和金陵十二釵的花燈讓人眼前一亮。南京有句話:“來南京不逛夫子廟,算沒來;逛夫子廟不買花燈,算沒逛?!眮砟暇r,正值九月,沒有見到秦淮花燈,不甘心。元霄節(jié)時,按捺不住欣喜,拉著寢室同學(xué)去夫子廟尋花燈。外地的同學(xué)踴躍報名,南京的同學(xué)按兵不動。
出門前,我們眼前就浮現(xiàn)出花燈綻放的情景,而忽略了南京的同學(xué)臉上詭異的笑容。一到夫子廟,我們傻眼了:夫子廟浮現(xiàn)出“半街瑟瑟半街紅”的景象——懸浮在街道上空的,是火樹銀花的燈彩;流蕩在街面上的,是密密麻麻的人流。這一天,我們有幸地見識了秦淮花燈藝人們壓箱底的手段,但卻不幸地和全國各地赴秦淮燈會的人流相會了。于是,整個夫子廟人只能單向通行。
看到一盞在寒風(fēng)中搖曳的荷花燈,我想駐足觀賞,但是轉(zhuǎn)瞬間已被人流動帶到了三米之外——此后十年,提起秦淮燈彩,我眼前就下意識地浮現(xiàn)出一個場景:夫子廟大照壁上金碧輝煌的雙龍和秦淮河畔遺世獨立的金陵十二釵冷眼旁觀她們腳下黑壓壓的人群。
所以,當(dāng)攝影師拉著我去南京老城南尋訪那些花燈藝人時,我就開始發(fā)憷了:“你確定你拍花燈時,能扎穩(wěn)馬步,不被看燈的人卷走?”
“你以為是海寧觀錢塘潮呢?我們是尋訪花燈藝人!”攝影師說完拉著我穿過夫子廟。
此時還在春節(jié)之前,但是街上已經(jīng)點起了零星的燈彩。我剛在搖曳的荷花燈前駐足,想買一盞慰藉大學(xué)時的花燈未了情,但是攝影師卻幾乎要消失在燈影中。無奈,放棄花燈,去錄那訪花燈的人。
跟著攝影師穿街過巷,街道變得越來越破敗,花燈也越來越稀疏。最終,在一條墻上寫滿“拆”字的巷口,攝影師舉起了相機(jī)。
我試圖順著鏡頭的方向?qū)ふ液苫舻嫩櫽?,但卻只看到掛在竹竿上晾曬的臘肉和香腸,還有在斷壁殘垣前坐著小板凳曬太陽的老人,至于花燈,已經(jīng)徹底消失在肉腸闌珊處。
這里便是被譽為南京“城之根”的老城南地區(qū)。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把南京城分為三部:東部皇宮,西北軍營,南部居民區(qū)。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南部居民區(qū),是老南京商業(yè)最發(fā)達(dá)的地方,也是南京手工業(yè)者的聚集地。在明清之時,老城南一帶有專辦宮廷手工制品采買事宜的七作二房區(qū)。所謂七作即銀作、銅作、染作、衣作、繡作、花作、皮作;二房是指帽房和針線房。因為手工業(yè)者聚業(yè)而居,因而產(chǎn)生了一些代表性的地名:比如專門從事花作買賣的,就叫花市街;專門從事衣服制作的地方,就叫估衣廊;專門做木工的地方,就叫箍桶巷……
跟隨著攝影師的腳步,我料想花燈藝人的聚集地,應(yīng)該也差不多取個燈彩街或者花燈坊之類的地名,但是攝影師卻把我?guī)нM(jìn)了一條名為大油坊巷的小巷。
終于抵達(dá)傳說中的油坊巷58號。門口是個老式的門牌坊,從牌坊往里看,有庭院深深之感??磥?,這是舊時應(yīng)該是大戶人家的宅院。但是跨進(jìn)牌坊后,我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變:讓我產(chǎn)生庭院深深之感的,不是院落,而是一間近百平米的大房間。房間裸露的大梁上掛滿了用塑料袋包裹的雜物,房間四周大約有幾八個房間,幾乎每個房間門口都停著一輛小推車。有的推車上鋪上了各款式的鞋,有的掛滿童裝,有的則點綴著各式的首飾,還有一輛車的車架上掛了一只荷花燈和一只圓燈籠——這兒,是小商販們的家,每扇門門口的小推車就是每家的門牌號碼。現(xiàn)在是吃午飯時間,小販們忙碌了一上午后,把推車推進(jìn)這里開始給孩子們做飯。
百花叢中六十年
我們繞過花燈車,推開了那扇斑駁的木門。在推開木門的一剎那,眼前突然變得五彩斑斕:屋外是朔風(fēng)凜冽的寒冬,而門內(nèi)卻已經(jīng)百花盛開——懸掛在房梁上的幾十盞紫色的荷花燈早已經(jīng)把這兒變成了夏日荷塘。當(dāng)我們推門而入時,這些花燈似乎感受到從門中竄入的冷空氣,迎風(fēng)搖擺起來,宛如荷花隨水波起舞??吹竭@震撼的場景,我們都愣住了,呆呆地仰望著荷花燈,就如同兩只潛伏在水底垂涎蓮花的魚。
當(dāng)我們在夏日荷塘玩得樂不思蜀時。一聲推門的聲響讓我們重新穿越回現(xiàn)代。一位老者雙手捧著一批雙色的駿馬模樣的花燈走了進(jìn)來??吹轿覀兛春苫舻谋砬椋坪鹾軡M意。在點頭示意后,把手上的駿馬放在荷花燈下的案臺上。此時,眼前展現(xiàn)別開生面的畫面:黃色的駿馬在開滿荷花的湖底狂奔。
老人名叫曹真榮,是秦淮燈彩的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曹老,你做的這匹馬是不是叫的盧啊,居然能在荷花池底游泳?”我指了指懸掛著的花燈又指了指案臺上的駿馬打趣。
“它不是在水里游,是在天山飛好不好!”曹真榮指了指馬蹄子,這時我才發(fā),馬有兩只蹄子騰空,而另兩只蹄子正踏著一只飛燕——原來這只花燈的創(chuàng)意來自馬踏飛燕。每一年,曹真榮扎一只代表性的花燈,給自己一年的花燈創(chuàng)作定個基調(diào)。2014年是馬年,曹真榮希望自己的花燈能夠像馬踏飛燕一般,上升到另一個境界。
過完年,曹真榮就整整七十歲了。2014,將是曹真榮扎花燈第六十個年頭了。抬頭望了一眼頭上的百朵荷花,又撫摸著案臺上的馬踏飛燕,曹真榮開始回憶秦淮花燈的歷史,講述自己和花燈的情緣。
南京秦淮花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以往,每到元宵,宮廷都有用紅木做骨,綢布裱糊制作宮燈的習(xí)俗,以示國泰民安;達(dá)官顯貴們開始效仿宮庭宮燈的形式,制作了花燈,以示飛黃騰達(dá);而販夫走卒看到達(dá)官顯貴家張燈結(jié)彩,競相效仿,以示家庭美滿。但是平民百姓根本無力消費紅木綢布,于是就和竹子和紙張代替,于是就變成了一門篾扎紙糊的藝術(shù)。秦淮花燈就慢慢從深宮道場的祭祀道具變成了燈火滿市井的民間娛樂。
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為了招徠天下富商建設(shè)南京,極力的營造盛世氛圍,甚至把元宵節(jié)張燈的時間延長至十夜,經(jīng)常微服私訪民間燈會;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更是“賜百官上元節(jié)假十日”鼓勵百官與民同樂,這樣一來元宵節(jié)燈會便成了南京全民性的娛樂。
因為明朝南京燈會通常在秦淮河畔夫子廟一帶舉行,一年一度的秦淮燈會幾百年不衰,因而博得了“秦淮燈彩甲天下”的聲名。幾百年的耳濡目染,使扎花燈成了當(dāng)?shù)匕傩盏膫鹘y(tǒng)。
“像我家現(xiàn)在所在地方,是南京的老門東地區(qū),舊時老門東和老門西是秦淮花燈藝人的聚集地。以往,這兩個地方雖然處在城市,卻留有大片的菜地。因而有數(shù)量龐大的菜農(nóng),這些菜農(nóng)春夏秋三季以種菜為生,到冬天后閑來無事,就扎一些花燈來填補生計,于是秦淮燈彩就產(chǎn)生了?!辈苷鏄s說,他爺爺就是這些忙時種菜,閑時扎燈的藝人中的一個。
曹家的花燈技藝從曹真榮爺爺算起,傳到曹真榮女兒這一輩,已有四代人,跨越百年歷史。
花燈“轉(zhuǎn)基因”
每年元宵節(jié)前,曹真榮就會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每一年,他們都試圖從這小小的作坊中提前打探到這年秦淮燈會的情報,因為曹真榮每年都會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花燈作品。2013年,蛇年生肖燈的設(shè)計愁懷了花燈藝人,但曹真榮卻在他的蛇燈后腦勺上加了一個瓢,又取黃金蟒(滿)這討巧的名字,立馬讓蛇燈萌態(tài)與富氣并重。
很多人關(guān)注曹真榮的花燈創(chuàng)意,但卻鮮有人關(guān)注花燈花麗外表之后的工藝。
扎花燈最初是菜農(nóng)用來填補家用的副業(yè)。最初時,菜農(nóng)們用編籮筐剩下的竹黃邊角料來做燈籠骨架,不需要太多技術(shù),只要把它扎出來像模像樣就行了。從曹真榮的父親開始,曹家扎花就成了家庭的主業(yè),手藝是核心競爭力。
傳統(tǒng)的荷花燈,骨架是用竹黃制成的。制作骨架時,先把竹子削成細(xì)條形的的竹篾,長度視荷花燈的大小而定。荷花燈越大,竹篾越長。竹篾剝好后,下一步就、用紙繩把竹篾扎成竹箍。
“傳統(tǒng)的花燈,都是用紙扎的,因為紙比麻繩更便宜,也更牢固?!辈苷鏄s見我們將信將疑,拿起剪刀開始做示范?!凹艏垥r,要注意要順著紙的紋理來剪,這樣,剪出的紙能夠承受的力也更大?!币粡圓3大小的紙,被曹真榮剪出了上百條紙帶。他拿起紙帶,兩只手分別用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紙帶的兩頭,一只手朝里撮,一只手朝外撮。十幾秒鐘后,一張紙帶就變成了一條紙繩子。通常的荷花燈燈骨,有四條經(jīng)線和兩條緯線構(gòu)成。
扎經(jīng)線時,把一條竹篾的兩頭交叉,竹篾頭呈雙手合十狀,然后在接頭處綁上紙繩,竹篾就變成了圓圈,扎一個荷花燈,用四條竹篾對扎,就成了八條經(jīng)線;扎緯線時,把一條竹篾的兩頭并排,竹篾頭呈雙手合一狀,然后在接頭處綁上紙繩,竹篾就變成了橢圓形,扎一個荷花燈,用兩條竹篾順扎,就成了二條經(jīng)線。
竹骨扎好后,在骨架上糊一層白紙,荷花燈就露出雛形了?!艾F(xiàn)在的荷花燈,就像剛出殼的雞蛋,還不夠漂亮,要讓它變漂亮,我們就必須貼花瓣!”曹真榮把貼好白紙的燈籠放在一邊晾干,開始制作花瓣。
只見他從座子底下拿出一只紙箱放在桌上,抓出一些剪成蓮花花瓣形狀的紙片?!盎簦且婚T集剪紙、染色、紙扎、書法、刺繡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藝術(shù)。像這個花瓣,每一張都是用手工剪出來的,這時,就要求藝人必須有深厚的剪紙功夫;剪出蓮花花瓣后,還要把白紙染成白里透紅的顏色,這時,不懂染色沒辦法做……”
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難的,做荷花燈,最難的是做出蓮葉上的紋理。曹真榮首先拿出一只啤酒瓶粗的木棒,從桌子上拿出幾張剪成蓮瓣形狀的紙片,把紙片疊在一起后緊緊卷貼在木棒上。然后抽出一條長長的細(xì)銅絲。一只手壓住紙片,一只手往木棒上纏銅絲。當(dāng)銅絲完全覆蓋住紙片后,就把纏住銅絲的木棒塞進(jìn)一個木質(zhì)的圓筒中。然后像搗藥一樣來回?fù)v弄幾下,再把銅絲繞開,紙片上就留下細(xì)銅絲的壓痕,這些壓痕就成了蓮花的紋理。
當(dāng)蓮花花瓣的紋理弄好后,曹真榮拿起花瓣一瓣瓣往白燈籠上貼。每個荷花燈,根據(jù)大小的不同,花瓣的數(shù)量不一。通常,直徑二十公分左右的花瓣,要貼48瓣花瓣。當(dāng)花瓣上完后,荷花燈的外表就像模像樣了。這時,就進(jìn)入了上燈環(huán)節(jié)——把一只帶蠟燭的蓮花放進(jìn)燈籠里邊,點上蠟燭或者上好電燈,一只荷花燈就完工了。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原來價格低廉的竹子越來越難找,紙張也變得越來越貴。篾扎紙糊的秦淮花燈終于走到了十字路口。遵循了一輩子傳統(tǒng)的花燈藝人也不得不面臨抉擇。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我父親第一次用鐵絲做燈骨,用化纖布做燈面時,我曾經(jīng)和他大吵過一架,甚至踩過他扎的花燈,但是當(dāng)我跑遍南京城,也買不到竹子時,我知道,花燈不改不行了!”曹真榮,一直是秦淮花燈界的風(fēng)向標(biāo),但是這花燈風(fēng)向標(biāo)在骨子里是守舊的人。
竹黃少了,鐵絲可塑性強,又便宜,為什么不用?紙露置的時間短,布存放的時間長,紙不能彎,交接處不平,布卻可以任意拉,為什么不能用布替代紙……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思想斗爭后,曹真榮決定“人格分裂”。只留下一小部分最傳統(tǒng)的篾扎紙糊的花燈慰藉自己的花燈傳統(tǒng),騰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花燈的基因改造中。
在曹真榮看來,當(dāng)花燈變成“轉(zhuǎn)基因”后,也許它將不再符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但是,如果花燈不自我進(jìn)化。夜市花燈照碧云的場景,就只能在前人的詩詞中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