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只是一個節(jié)日那么簡單。這里面還有一份濃濃的化不開的年味。小的時候,過年在我意味著吃不完的零食、熱乎乎的年夜飯、長輩們給的紅包、歡天喜地的炮竹聲。長大以后過年融進了生活的味道,年就是對一年到頭辛苦的總結也包括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渴望,就是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撲面而來的親情。北京作為元代以來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多民族聚集之地,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習俗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古籍之中有頗多相關記載。除文獻之外,北京的傳統(tǒng)春節(jié)行事亦見于民謠之中?!袄掀?、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边@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概括地描述了從臘八開始到大年初一人們忙忙碌碌過節(jié)的情景。
在這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臘八節(jié)”。北京人從“臘八”至除夕,是做“過年”準備最忙碌的日子?!芭D八節(jié)”來源于古代“臘禽獸以歲暮祭祖先”的“臘日”。“臘八”是進入年關的信號,有“年禧”之稱。臘八節(jié)的主要食品為“臘八粥”,在北京凜冽的北風中喝碗熱乎乎的臘八粥是很滿足的事情。據(jù)《燕京歲時記》載:人們熬制臘八粥十分講究,多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栗子、菱角米、去皮小棗等和水煮熟,再加上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紅白糖等配料,香濃四溢,清甜可口。如今北京人仍樂意保留這一吃“臘八粥”的習俗,據(jù)傳釋迦牟尼于臘月初八得道成佛,稱為成道節(jié)。佛教徒熬粥奉佛,成為一大佛事。雍和宮臘八節(jié)施粥已經持續(xù)了很多年了,到了那天早上天沒亮就有很多人在門口排隊期待喝上一碗雍和宮的臘八粥,那景象真是蔚為壯觀。
除了春節(jié)的“吃”文化外,我覺得在北京還要做兩件事才可稱得上過了個名副其實的京味年兒。一曰“逛廟會”,二曰“看大戲”。
北京“逛廟會”的習俗歷史久遠。就明清時期而言,北京有各種寺廟1000多座,為全國之冠。寺院多廟會自然就多。如雍和宮的“打鬼”,城隍廟的“出巡”,七月十五日的燒法船、十月二十五日的白塔燃燈等等,均為廟會盛事。北京最著名的統(tǒng)民俗廟會兼集市有白云觀、廠甸、地壇、龍?zhí)逗R會等。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東北側,特建“眺遠齋”來觀賞赴會隊伍的精彩表演。今年的北京八大處迎春祈福廟會對百年前的場景進行了恢復,其中灑凈、開山門、花會、皇帝游山賜福等都是依據(jù)歷史記載恢復的,吸引了眾多游客。
在我的印象中過年是和“逛廟會”分不開的,因為在廟會里有誘人的老北京冰糖葫蘆、香噴噴的鹵煮火燒、外焦里嫩的炸灌腸還有如同變魔術一般的吹糖人手工藝人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花會表演,對小孩子來說有無限的魅力。雖然現(xiàn)在廟會簡直是人山人海,但是仍然不能阻止人們的熱情,這種“湊熱鬧”就來源于小時候在廟會留下的甜蜜的回憶以及希望這份甜蜜能延續(xù)下去的愿望。
說起“看大戲”就不由得讓人想起小時候唱的歌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看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女也要去。”這個歌謠唱出了過節(jié)親友歡天喜地去看大戲的場景。在北京看戲當然首選“京劇”,京劇是國粹,字正腔圓京腔京韻,讓人聽起來很親切。每年的這個時候,長安大戲院都會安排多場的演出以豐富百姓的生活,甚至會開設日場,“龍鳳呈祥”、“紅娘”等精彩劇目連番上演。當人們相攜著來到戲院,欣賞藝術家精湛表演并為他們的精湛演出喊一聲“好”的時候,也就把年味推向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