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yīng)奎在《柳南續(xù)筆》中記載了一個(gè)頗有意味的故事:阮大鋮巡師江上,衣素蟒,圍碧玉,見者詫為梨園裝束。某尚書家姬冠插雉羽,戎服騎入國門,如昭君出塞狀,大兵大禮,而變?yōu)槌珒?yōu)排場戲,茍非國之將亡,亦焉得有此舉動哉?這里的“某尚書家姬”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河?xùn)|君柳如是,錢謙益的姬妾。阮大鋮誓師江上,卻又一副梨園裝束,于是柳如是穿著戲服招搖過市,以示本兵大禮之可笑,傳為一時(shí)笑談。俞平伯先生根據(jù)這條記載,認(rèn)為《紅樓夢》里北靜王的裝束就頗類似阮大鋮穿的戲服。據(jù)《紅樓夢》的描述,北靜王水溶“頭上戴著潔白簪纓銀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系著碧玉紅鞓帶,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麗人物?!边@儼然是戲曲舞臺上極為風(fēng)雅尊貴的打扮。曹雪芹有意將《紅樓夢》的人物服飾寫得戲曲化、陌生化無非是要借助戲服的模糊性來印證開篇提出的“無朝代年紀(jì)可考”,并用戲服的唯美化來加強(qiáng)《紅樓夢》的人物美感。
《紅樓夢》里的服飾要比其他領(lǐng)域更加難以考證。一來是受時(shí)間限制,現(xiàn)代人單從名稱上很難想象出衣服的原貌;二來曹雪芹也是有意模糊,時(shí)而明裝、時(shí)而清服,忽而又成了戲服。因此要了解《紅樓夢》的服飾,若不作一番考辨的功夫是很難有所得的。在歷來的影視創(chuàng)作中,除了“別出心裁”的新版《紅樓夢》外,基本上都以明代的裝束為主,87版《紅樓夢》更是請來了沈從文、鄧云鄉(xiāng)等大家來指導(dǎo)服裝,但由于《紅樓夢》的特殊性,很多服飾還是沒能夠還原書中的樣子。因此,《紅樓夢》的服飾不僅是一次明清衣裝的大展示,更以其頗具虛幻的美感引導(dǎo)讀者去聯(lián)想,并從中感受到服裝對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作用。
滿族興于東北,因?yàn)樘鞖庠?,喜穿皮衣,入關(guān)以后以明文的形式規(guī)定了穿皮衣的等級,如皇帝朝冠用薰貂、黑狐,吉服冠用海龍、薰貂、紫貂,冬季的朝服用紫貂、薰貂等,其它諸如后妃、皇子、百官的皮衣用料皆有規(guī)定。軍民人等不得亂用貂皮、狐皮、猞猁猻,舉人以下不得服用天馬、銀鼠。一般而言,傳統(tǒng)的皮衣樣式都是皮毛向里,外面再縫制面子,唯獨(dú)清代的大臣,他們朝服用的貂褂是毛朝外?!都t樓夢》里寫到了很多的皮衣,比如前文提到的“銀鼠褂”、“灰鼠披風(fēng)”、“狐腋箭袖”、“天馬皮褂子”等;提到的皮衣術(shù)語也多,比如大毛、小毛、里外發(fā)燒等。這顯然是受到清代喜穿皮衣的影響,明代絨衣盛行,在《紅樓夢》里則幾乎看不到,這可見冬季衣著是以清代為主了。
《紅樓夢》里皮衣的穿著是有一定的時(shí)間順序的,第四十九回寫賈母生病,請了太醫(yī)院的王太醫(yī)來診脈,寫賈母穿的是“青縐綢一斗珠兒的羊皮褂子”,這里的“一斗珠”是一種很殘忍的制作工藝。在母羊即將分娩之時(shí),將其宰殺,然后取出腹中小羊,取其皮貼在墻上,干后便去熟成熟皮,其毛雪白,一粒粒盤曲如珍珠,故名“珍珠毛”,又名“一斗珠兒”。這種毛皮雖然珍貴,但只相當(dāng)于夾衣,是最早開始穿的皮衣,時(shí)間不過是八九月間,隨后依次穿到大毛狐肷、猞猁之類,再依次減到銀鼠、珍珠毛,這樣一來,一年之中倒有近半年時(shí)間穿皮衣。
《紅樓夢》第十四回寫黛玉之父林如海病逝,賈璉帶著林妹妹在揚(yáng)州料理喪事,王熙鳳連夜與平兒打理了“大毛衣服”,差昭兒送了過去。這里的大毛衣服,是皮衣的一種,長于御寒。皮貨的分類都是兩兩相對的,如細(xì)毛和粗毛、大毛和小毛、直毛和彎毛等。大毛是細(xì)毛皮貨,相對小毛(珍珠毛即屬小毛)而言,也有將灰鼠毛、銀鼠毛等算作中毛的。除了羊皮、兔皮、狗皮等粗毛皮貨外,在珍貴的細(xì)毛皮貨中,長毛可以抵御嚴(yán)寒的,習(xí)慣上都叫“大毛”。成語中有“集腋成裘”,很形象地道出了皮衣的制作過程。以狐貍皮為例,任何狐貍皮都不能整張拿來作皮衣,要把狐貍身體各部分的皮毛分割下來——背上的是“狐脊”,身體兩側(cè)的叫“狐肷”,頭頸下的一大塊叫“狐膆”,四條腿叫“狐腿”。另外還有狐腦門上的毛、狐耳朵的毛,甚至狐爪心的毛。所有的皮毛衣服都是將整張的皮割開來拼制的,因此一件皮衣就要用許多獸皮來拼接,故而所取部位的不同就導(dǎo)致了獸毛的不同,有的長、有的短,有的毛硬、有的毛軟、有的重、有的輕。這其中以毛長、毛軟、毛輕和毛暖者為最上乘,《論語》中有“乘肥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之語,可見這“輕裘”的受歡迎程度。狐毛雖然被籠統(tǒng)地稱之為“大毛”,但只有“狐膆”、“狐肷”和“狐脊”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毛”,其它部位都不能算。在細(xì)毛皮貨中,除了人們熟知的狐貍皮、貂皮外,使用最多的就是灰鼠皮?;沂笾杏袦\灰、白針的叫銀鼠,比如第三回王熙鳳穿的“石青銀鼠褂”;深灰泛紫色者叫灰鼠,如第六回王熙鳳穿的“石青深絲灰鼠披風(fēng)”,單取了背上的一塊皮,不要腹下白色的皮。這些雖是細(xì)毛,但還不算大毛。第五十一回寫襲人母親過世,襲人臨回家前來見王熙鳳,鳳姐見她穿著“青緞灰鼠褂”,便說:“……但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著也冷,你該穿一件大毛的?!钡灿幸环N比較稀罕的灰鼠,背上的毛較長,呈黑色,腹下毛是煙色的,因比一般的灰鼠毛長,所以叫“大毛黑灰鼠”。所以第四十九回寫湘云穿著“大毛黑灰鼠厘子”,這里的“黑灰鼠”就是大毛了。因此,大毛其實(shí)是表示細(xì)毛皮貨中毛頭長短的概念,而非專指某一種獸皮。
清代人對皮衣的穿著非常講究,甚至在某些場合,穿皮衣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紅樓夢》里的人物,有的里外全是皮衣,第六回寫王熙鳳“紫貂昭君套”、“灰鼠披風(fēng)”、“銀鼠皮裙”。第四十九回寫史湘云“里外發(fā)燒大褂子”(“里外發(fā)燒”指表里均有皮毛,外面的皮毛叫“翻毛”)、“大貂鼠風(fēng)領(lǐng)”、“銀鼠短襖”、“狐肷褶子”等。這樣的裝束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有點(diǎn)奇怪的,但卻是清代的實(shí)際情況。細(xì)毛皮貨配上鮮艷的刺繡綢緞面子,這是豪門貴族的獨(dú)特象征。
此外,同一種類的獸皮也有很多差別。以狐貍來說,有草狐、沙狐、火狐、青狐、玄狐、銀狐等,其中尤以玄狐(清代因?yàn)楸芸滴趸实坌畹闹M,玄狐多作“元狐”)、銀狐最珍貴,其次便是沙狐。沙狐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狐貍,毛色灰白多,僅次于玄狐和銀狐。第五十一回寫王熙鳳給襲人的“石青刻絲八團(tuán)天馬皮褂子”中的“天馬皮”指的就是沙狐肚皮下的皮。第五十二回賈寶玉穿的“荔色哆羅呢的天馬箭袖”用的也是沙狐皮。沙狐頸下的皮毛叫“青狐膆”,又名“烏云豹”,青灰色,毛頭又長又輕,在狐皮中極為珍貴。第二十回,寶黛拌嘴,林黛玉問賈寶玉:“怎么你倒脫了青肷披風(fēng)呢?”這“青肷”就是“青狐肷”,也就是“沙狐肷”。狐貍的兩肋皮毛輕軟,而且面積較大,是高級狐裘的主要來源,統(tǒng)稱“狐肷”。一般的草狐、火狐,毛頭有黃有白,俗名“金銀肷”;灰色草狐的兩肋皮有白有灰,呈斑點(diǎn)狀,俗名“葡萄肷”。賈寶玉的“青肷披風(fēng)”,是近似“葡萄肷”的灰色,但顏色較純,毛也更長一些。這里的“披風(fēng)”古稱“褙子”,據(jù)明王圻《三才圖會》記載:“褙子,即今之披風(fēng)?!秾?shí)錄》曰:‘秦二世詔,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與衫齊而大袖。宋又與裙齊而袖才寬于衫?!彼未鷮⑵溆米髋映7瑑梢赶麻_長衩,多為直領(lǐng)。明代用作女子禮服,演變?yōu)榇笮鋵捝順邮?。褙子去半袖就是“半臂”,去全袖就是背心,與后世所說的那種無袖披肩的外衣披風(fēng)不是一回事。清代女子的禮服多用披風(fēng),其用途跟男褂相似。上有短領(lǐng),對襟大袖,長可及膝,繡五彩夾金線花紋,領(lǐng)子上往往點(diǎn)綴以各式珠寶。作者讓賈寶玉著女裝顯然是為了說明他“愛紅”的性格。第五十三回寫賈珍“披著一件猞猁猻大皮襖”,這猞猁猻是類似狐貍的一種動物,生長的黑龍江、吉林一帶較寒冷的地方,這種動物的皮又輕又暖,有的有斑點(diǎn),頗似“葡萄肷”。
清代官吏五品以上冬日所穿的貂褂都是毛朝外,最高級的是貂鼠脊背上的皮縫制。貂鼠頸下的皮不能亂用,一般都是經(jīng)過皇帝特賞的王公大臣才能穿用??p完貂褂,剩下零碎的再用來縫制其他衣物,比如賈寶玉的“貂貉滿襟暖襖”、史湘云的“貂鼠腦袋面子”,都是縫完貂褂,用剩下的小皮子縫起來的。第四十九回,史湘云外面穿著“貂鼠腦袋面子”的大褂,里面是大毛的“黑灰鼠里子”,里外都是保暖極強(qiáng)的珍貴皮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