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觀察中藥內服外用結合辨證治療尋常型痤瘡的療效。方法 將58例痤瘡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8例,治療組給予痤瘡面膜、口服中藥湯劑,對照組采用異維A酸膠囊、外用克林霉素凝膠,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中藥內服外用結合辨證治療尋常型痤瘡療效可靠,能有效治療痤瘡皮損癥狀。
【關鍵詞】 中醫(yī)辨證;內外治;尋常型痤瘡;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758.73+3 【文獻標識碼】 B
痤瘡是一種與人體內分泌及精神因素有關的,發(fā)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炎癥性疾病,一般在頭面部、頸部及胸背部較常見,治療不佳容易形成色素沉著、毛孔粗大甚至瘢痕等遺留病癥,對患者的心理及生活帶來不良影響。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皮膚科門診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尋常型痤瘡患者58例,所有病例均經西醫(yī)明確診斷。將5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17-38歲,平均( 22.65±3.43)歲;病程15天-12年。對照組28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齡16-37歲,平均(23.25±4.31)歲;病程17天-1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內治法:①肺經風熱 主癥:患者在眉部、下頦部多見皮損并且呈丘疹樣,顏色發(fā)紅,患者感覺癢或痛,同時鼻干、口燥,舌質發(fā)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療方法:清肺散風。方劑:枇杷清肺散加減煎湯:枇杷葉10g、桑白皮12g、皂刺9g、魚腥草15g,牡丹皮12g、紅花9g、雙花15g、紫花地丁15g、連翹10g、赤芍10g、白芷9g、黃芩9g、生地黃12g、甘草10g、石膏12g。②脾胃濕熱 主癥:患者皮膚損傷較嚴重,面部丘疹樣紅腫疼痛,甚至呈現(xiàn)出膿皰,患者有口臭、便秘、尿黃等癥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療方法:清熱、祛除濕氣、疏通臟器。方劑:三黃丸合茵陳蒿湯:黃芩10g,黃連6g,山梔10g,生薏苡仁15g,茵陳12g,甘草10g,生山楂12g,白花蛇舌草12g。③痰凝血瘀 主癥:皮損部位呈暗紅或發(fā)紫并且多以結節(jié)和囊腫為主,疼痛感不明顯。舌淡胖,苔薄,脈滑。治療方法:化痰、活血、減輕瘀腫。方劑:化瘀散結丸:桃仁9g,紅花9g,川芎9g,公英10g,丹參15g,貝母9g,牡蠣30g(先煎),雙花12g,夏枯草12g,法半夏10g,甘草8g。
外治法 ①肺經風熱 治療方法:清除內熱,驅散硬結,清熱解毒。藥方組成:采用大黃100g、硫黃100g、丹參100g、冰片25g。②濕熱蘊結 治療方法:清除內熱,祛除濕氣,驅散硬結。藥方組成:丹參100g、黃柏100g、地丁100g、五倍子100g、當歸100g、半夏100g、白芷100g。③痰凝血瘀 治療方法:舒筋活血,減輕瘀腫、軟化硬腫結節(jié)。組成:細辛、烏梅(烘干)、赤芍各25g,白芷、白芍、白附子、當歸各50g,五味子、白扁豆各20g,紅花10g。
使用方法 取10-20g。美容常規(guī)操作后,用蒸餾水調成糊狀敷于面,外覆以硬膜或醫(yī)用石膏,20min后洗掉。用藥療程:每周使用1次,1療程為4次。
2.2 對照組 28例患者給予50mg異維A酸膠囊,每日2次口服;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膠每日2次。4周為l療程。
2.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皮膚損傷及并發(fā)癥改善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
3 結果
3.1 療效判定 療效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痊愈:皮損消退在95%以上;顯效:皮損消退在70%-95%之間;有效:皮損消退在50%-70%之間;無效:皮損消退在50%以下。
3.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結果 治療組30例患者,痊愈14例(46.67%),顯效9例(30.00%),有效5例(16.66%),無效2例(6.67%),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28例患者,痊愈6例(21.43%),顯效8例28.57%),有效6例(21.43%),無效8例(28.57%),總有效率為71.43%。兩組比較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4 討論
痤瘡主要是由于慢性毛囊皮脂腺炎所引起的一種臨床常見的炎性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為粉刺、結節(jié)、丘疹、囊腫等,一般在皮脂腺豐富的部位發(fā)生較多。臨床上多認為這與患者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增高有關,由于皮脂腺分泌排泄受到阻塞,使得棒狀桿菌在毛囊內繁殖增多,最終導致痤瘡的發(fā)生。而中醫(yī)認為,痤瘡與患者自身飲食不節(jié)制,肺胃內濕氣增加,內熱無法疏散有關,屬于“肺風粉刺”的范圍[2]。
本組方中痤瘡面膜肺經風熱證方中的大黃為君藥,可以清熱瀉火并且具有解毒之功效;丹參為臣藥可以消除瘀腫;冰片清熱解毒、硫黃殺蟲解毒為佐藥,全方合用可以起到清內熱、散瘀結、祛除毒素的作用。濕熱蘊結證中的黃柏、白芷為君藥,可以清除體內熱氣、疏通臟器;丹參、當歸、紫花地丁為臣藥,可以散去硬結、活血通絡;半夏、五倍子為佐藥,可以利濕散結,全方合用有活血化瘀、清熱利濕之功。痰凝血瘀證中的紅花、當歸、赤芍為君藥活血、化散瘀結;五味子、白芍、白芷、白扁豆為臣藥軟化硬結;白附子、細辛為佐藥溫陽散結,全方合用具有驅散硬結、活血化瘀的功效。綜上所述,中藥內服外治結合治療痤瘡,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并且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 徐樹槐.中藥內服與外用結合治療青春期痤瘡[J].四川中醫(yī),2008,2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