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是世界上發(fā)病率與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腦梗死的重要原因。本文通過對233例經CT、MRI確診的缺血性腦梗死患者及196例無腦梗死患病者行頸動脈超聲檢查來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分布特點,初步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缺血性腦梗死的關系。
資料與方法
1. 對象 經臨床CT或MRI確診為急慢性腦梗死患者233例,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04例,年齡45-87歲,平均年齡(69.8±8.2)。按年齡分為60歲以下組和60歲以上組,兩組分別為60例和173例。對照組196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1例,年齡為45歲-78歲,平均(64.6±7.9)歲,詢問病史及各項檢查無異常,亦按年齡分為60歲以下組和60歲以上組,兩組分別為90例和106例。
2. 儀器與方法 應用GE-LOGIQ500型彩超,探頭頻率7.5-10 MHZ,檢查時取仰臥位,頸后顛薄枕,頭朝向受檢對側,掃查手法宜輕,避免血管管腔受壓形成人為狹窄,檢查時注意兩側對比觀察。探頭于檢查部位作縱橫掃差,檢查從頸總動脈起始處開始至頸內、外動脈入顱顯示不清為止,仔細觀察頸總動脈(CCA),頸動脈分叉處(BIF),頸內動脈(ICA)與頸外動脈(ECA),觀察內膜至中膜厚度(IMT),內膜面是否光滑,是否有斑塊存在,斑塊的大小、性質及管腔狹窄程度。
將IMT>1.0mm 視為內膜增厚,IMT>1.2mm 并突向管腔內視為粥樣硬化斑形成。根據(jù)超聲檢查結果將斑塊分為扁平斑、硬斑、軟斑、潰瘍斑四種[1]。
a)扁平斑:為早期少量脂質沉積在內膜,形成內膜局限性增厚,顯示動脈壁偏心性增厚。
b)軟斑:隨著病情發(fā)展纖維組織增生,鈣鹽沉積,斑塊內出血,血栓形成,斑塊突出于管腔內的混合性回聲或均勻的弱回聲,表面有連續(xù)的回聲輪廓及光滑的纖維帽。
c)硬斑:由于斑塊內鈣化或纖維化,局部回聲增強,后方伴聲影或有明顯的聲衰減。
d)潰瘍斑:表面不規(guī)則,有時呈穴狀或“壁龕”樣影像,潰瘍邊緣回聲減低。
3.結果
討論
腦梗死是造成人類死亡和致殘的重要原因,是我國常見病、多發(fā)病,其形成為腦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造成腦局部供血區(qū)血流中斷,發(fā)生腦組織缺血、缺氧、軟化、壞死。腦梗死的發(fā)病可由顱內或顱外動脈血管病變引起,特別是頸動脈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越來越引起臨床的重視。本文通過對顱外段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了解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腦梗死的關系,作者經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且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率越高,發(fā)生嚴重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性越大。
我們的研究表明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發(fā)生率高達80.26%,且以多發(fā)斑塊,雙側斑塊居多,好發(fā)部位以頸動脈分叉處最多見(267/508 52.56%),其次為頸總動脈(135/508 26.57%),再其次為頸內動脈(94/508 18.50%),頸外動脈較少見,這可能由于頸動脈分叉處血流動力學變化,形成的高切應力和湍流的機械損傷,加重內膜損害,以至使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沉積于這些粗糙區(qū)域,最終促進斑塊的形成[2]。
本組病例顯示,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年齡有著密切關系,隨著年齡增大,斑塊的發(fā)生率增加明顯。同時高血壓的患病也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隨著高血壓分級的逐漸增加,硬化斑塊的發(fā)生也逐漸增加。
近年來許多研究都證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與動脈斑塊的性質密切相關。本組資料中,頸動脈各段中表現(xiàn)的斑塊類型在60歲以下組以硬斑、軟斑多見,60歲以上組以扁平斑多見,兩組的潰瘍斑均為最少。本文綜合分析以混合斑和軟斑造成缺血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高,此類易損性不穩(wěn)定斑塊在血流沖擊下易潰破,且比硬斑更易擴大而引起臨床癥狀,因此,斑塊性質的識別對臨床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應用超聲檢查,可以觀察頸動脈血管管徑、內壁情況、斑塊的性質,并用脈沖多普勒觀察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為頸動脈硬化提供可靠的信息,是目前直接觀察頸動脈的一種好辦法。
參考文獻:
黃錚 龔蘭生 施中偉等 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fā)部位及超聲分型[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 1996,12(5):34~37
張志宏 韓昌義 丁新月等 超聲預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腦卒中的關系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03,5(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