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tài)化,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國醫(yī)科大學報》編采人員在大討論中找到了新聞報道的焦點,提出了五個聚焦:一是聚焦學術大師,弘揚科學之風;二是聚焦三尺講臺,弘揚師道之風;三是聚焦醫(yī)務楷模,弘揚仁者之風;四是聚焦學子風采,繁榮校園文化;五是聚焦后勤一線,感悟勞動之美。
關鍵詞:走轉改;《中國醫(yī)科大學報》;實踐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4-0246-02
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tài)化,在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該活動實施兩年多以來,一大批散發(fā)著泥土芬芳、滿載真情實感的新聞報道被挖掘出來,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高校報編采人員作為我國新聞界特殊戰(zhàn)線的一員,承擔著對千千萬萬大學生思想引領、輿論引導的辦報育人重任,當然不能置身“走轉改”活動之外,《中國醫(yī)科大學報》編采人員對照活動要求,開展了一場高校報“走轉改”聚焦何處的大討論。通過梳理自身報道和對交流報的研讀,我們發(fā)現高校報新聞普遍存在“三多”:會議多、領導多、表獎多,這與“走轉改”活動的要求和精神明顯不符。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對癥下藥?!吨袊t(yī)科大學報》編采人員在大討論中找到了新聞報道的焦點,提出了五個聚焦:一是聚焦學術大師,弘揚科學之風;二是聚焦三尺講臺,弘揚師道之風;三是聚焦醫(yī)務楷模,弘揚仁者之風;四是聚焦學子風采,繁榮校園文化;五是聚焦后勤一線,感悟勞動之美。
兩年多來,《中國醫(yī)科大學報》編采人員認真落實討論結果,扎扎實實“走轉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聚焦學術大師,弘揚科學之風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句教育名言為世人推崇,即“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敝袊t(yī)科大學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等一批大師級人物,《中國醫(yī)科大學報》對他們的報道不遺余力,從大師的科研成果、學術成就、成長之路乃至人文逸事都在報道之列,對于新晉大師之列的人物則配發(fā)長篇通訊。如孫英賢教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時刊發(fā)了《鵬程萬里任翱翔——訪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孫英賢教授》一文,文章對孫英賢教授的求學經歷、成長之路、科研成果、學術成就、團隊建設作了詳細報道。該文章不僅讓全校師生增強了投身科研的熱情,而且被《健康報》刊發(fā),還獲得了遼寧省高校校報研究會通訊類一等獎。陳洪鐸院士及其團隊是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所在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在我國乃至世界皮膚性病學界擁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中國醫(yī)科大學報》自2011年8月開展“走轉改”以來共有其主題報道12次、相關報道14次,這對于年出版19期的高校報來說,頻次非常高。
大師是一所高校的燈塔,為眾人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大師的燈塔效應,提升學校的科研水平,是每一所高校領導需要思考的問題。高校報編采人員聚焦大師,將其介紹給師生,鼓勵見賢思齊,更利于弘揚科學之風。
二、聚焦三尺講臺,弘揚師道之風
教師是一所學校最可寶貴的財富,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注重言傳身教、鐘情三尺講臺的教師隊伍更是難能可貴。教師職業(yè)是高尚的,但也是寂寞的清貧的,有的教師在三尺講臺前耕耘了一輩子,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但卻沒在校報上留下只言片語,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中國醫(yī)科大學報》在此次“走轉改”活動中,努力挖掘一批深受學生愛戴、教學成績突出但卻一直默默無聞的“潛水”教師,通過他們的事跡大力弘揚尊師重教之風?;A醫(yī)學院羅恩杰教授扎根教壇30年,2012年榮獲沈陽市“三育人”標兵榮譽稱號,校報上全文刊登了其《普撒博愛 廣結桃李》的獲獎感言,讓廣大師生了解了一名普通教師的心路歷程。兩年多來,李曉娜、皮靜波、婁巖等一批教師通過校報傳播出去。2013年5月份,在學?!拔业闹袊鴫簟敝黝}教育活動中,研究生會、學生會開展“向老師問好”活動,各學生期開展了微信短信征集、感動瞬間攝影、宣傳海報設計等活動,校報予以大力報道,弘揚尊師重教之風,共建文明和諧校園。
三、聚焦醫(yī)務楷模,弘揚仁者之風
高等醫(yī)學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學校的顯著之處便是有附屬醫(yī)院,中國醫(yī)科大學擁有四所直屬附屬醫(yī)院,醫(yī)務人員近萬名。醫(yī)療工作也是校報的報道重點之一,《中國醫(yī)科大學報》在“走轉改”活動中,聚焦醫(yī)務楷模,通過他們的事跡對醫(yī)學生輔以醫(yī)德醫(yī)風教育,弘揚仁者之風。劉云鵬教授被全國教科文衛(wèi)體工會授予“全國醫(yī)德標兵”榮譽稱號,校報刊發(fā)了《十年風雨十年行》一文,對于其所在成立僅十年的腫瘤內科作了一次全面報道。2013年是中國派遣援外醫(yī)療隊50周年,遼寧省對口也門共和國,中國醫(yī)科大學是派遣大戶,一批又一批醫(yī)大人前赴后繼,在紅海之畔樹立了中國醫(yī)生的良好形象,鳳凰衛(wèi)視記者專程來學校采訪了原副校長、首批援外醫(yī)療隊隊長李振志,《中國醫(yī)科大學報》為此刊發(fā)了整版的長篇通訊——《跨越時空的天使之愛》。
關于中國醫(yī)科大學延安醫(yī)院掛牌成立及后續(xù)幫扶幫建的相關新聞報道,真正體現了一個“走”字,中國醫(yī)科大學報主編兩年4赴延安,行程七千余公里,可以說創(chuàng)下了我國高校校報界行程最遠的采訪記錄,校報刊發(fā)相關報道二十余篇。中國醫(yī)科大學長征后到達延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遠赴東北,在延安的9年歲月是一筆辦學的寶貴財富,成立中國醫(yī)科大學延安醫(yī)院是回報老區(qū)人民的一項重要舉措,這也是貫徹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
四、聚焦學子風采,繁榮校園文化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更是一所學校最好的代言人。高校報肩負著辦報育人的重要使命,學生報道是重要內容之一。目前,我國高校報幾乎全部開設了學生版副刊,發(fā)表學生的所思所感所想,題材寬泛,詩歌、小說、散文、雜人、攝影、篆刻、繪畫等無所不包。細一觀之,在學生報道繁榮的表象下,唯獨缺少了學生這一主體,即普遍缺乏學生通訊類題材,以《中國醫(yī)科大學報》為例,筆者翻閱了2000年以來的校報,僅發(fā)現兩篇。高校啟動擴招以來,在校生人數持續(xù)攀升,萬人高校已不鮮見,校報由于版面、出版周期所限,能發(fā)一篇“豆腐塊”的學生也屬鳳毛麟角。
2011年,中國醫(yī)科大學舉行建校80周年校慶之時,邀請院士校友回母校參加慶典,學校給每位院士贈送了一份珍貴而獨特的禮物——畢業(yè)成績單。院士們收到用相框裝裱放大后的成績單時非常激動,這是青年求學的奮斗記錄和最好的青春證明,更是母校對于萬千學子最好的珍藏。這一份珍貴而獨特的禮物也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編輯部全體成員,如果有一份刊有院士當年報道的校報一并奉送,那該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這直接催生了《中國醫(yī)科大學報》聚焦學子風采的大型專欄——《身邊》,選取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省市級以上表彰獲獎者等當代優(yōu)秀大學生為對象,刊發(fā)通訊并配發(fā)照片,該欄目得到各學生期的大力支持,紛紛將優(yōu)秀學生上報,該欄目受到全校師生上下一致好評,既立足校園接地氣,又發(fā)掘榜樣樹典型,還繁榮校園文化正風氣。
五、聚焦后勤一線,感悟勞動之美
高校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后勤隊伍,經過歷年改革,現普遍成立了后勤服務集團,掌管著全校師生的飲食、學生宿舍、校園環(huán)境、供暖等工作。后勤服務集團承擔的是基礎保障工作,與科研、教學、學生等學校中心工作相比較,自然不是校報報道的重點。“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基于三點考慮,我們將鏡頭也對準了平時不太關注的后勤保障工作,一是新校園建設是師生關注的焦點,而后勤服務集團承擔了大量的工作,此機遇百年難得;二是響應上級號召,實施《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的意見》;三是基于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的考慮。
新校園自2011年開工以來,《中國醫(yī)科大學報》開設了新校園建設專欄,每月報道一次,或文字或圖片,將新校園每月的變化都呈現給廣大師生。校報記者在新校園建設指揮部質量保障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深入工地一線,我們用鏡頭記錄下新校園建設的點點滴滴。學生第一食堂啟用時,《中國醫(yī)科大學報》推出了半版的專題報道——《溫馨家園 唇齒留香——沈北校園學生第一食堂側記》,并配發(fā)了8張照片,該文榮獲沈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3年優(yōu)秀報紙評選標題類一等獎?!皭蹖W習、愛勞動、愛祖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組織的“紅領巾相約中國夢”交流體驗活動講話中對少年兒童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教育部將其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三愛”教育,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負責同志要走進基層、走近師生,帶頭參與和推動“三愛”教育活動。
勞動創(chuàng)造了一切,包括人本身,更是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途徑。大學生已全部為“90后”,即便是出身農村的大學生也不事稼穡,校報編輯人員聚焦后勤一線,讓他們在字里行間感悟勞動之美。
“轉作風”不是我們此次活動的重點,原因無他,高校報記者編輯不同于其他媒體,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熟人網絡,報道的是師生的身邊人、身邊事,彼此之間非常熟悉,發(fā)行也僅限于校園和其他高校交流,相關報道一是實事求是,二是客觀真實,沒有供不良作風滋生的土壤。
“改文風”這一點很有必要,高校報普遍彌漫著“書香氣”,這與它生存的環(huán)境和發(fā)行的對象有著莫大的關系,但與中宣部《關于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要求還有差距,如善于運用鮮活的語言說明事物、表達觀點,善于把文件語言和學術概念轉換成易讀易懂的群眾語言,善于捕捉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的話語,簡潔平實、通俗明白,杜絕照抄照搬文件和領導講話等。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個“改文風”的捷徑,那就是深入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文稿,編輯部還特地購買了一本《之江新語》,從中汲取豐厚營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有著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語言魅力,用詞凝練,用典精準,沉著穩(wěn)健,樸實平和,讓大家想聽、愛聽、愿聽,充滿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他的講話風格和方式為廣大記者編輯“改文風”指明了方向。
兩年來,《中國醫(yī)科大學報》聚焦之處充分體現在“走轉改”的“走”上,這一“走”讓我們對本已萬分熟悉的校園生活嗅出了新鮮感,對高教事業(yè)的發(fā)展感受更加清晰明了,對高校報事業(yè)的未來走向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