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法學專業(yè)的課堂上,結合案例進行行政法理論知識的講解是目前公認的有效教學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擔任行政法學的教師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搜集了大量的案例進行講解,以期學生充分迅速地理解行政法學的相關知識,但是基于行政法學本身教學特點等方面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旨在從案例教學整個過程應該注意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分析,希望把案例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發(fā)揮得更加恰當和完善,最終實現(xiàn)教、學兼得的授課目的。
關鍵詞: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法學;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4-0216-02
案例分析方法屬于法學方法論學科的一個重點內容,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擔任行政法學的教師搜集了大量的案例進行講解,使學生充分迅速地理解行政法學的相關知識,但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在近年來的行政法學教學和教學調研工作中深切感受到了這一點。本篇論文從案例教學整個過程應該注意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分析,把案例教學法在實踐教學中發(fā)揮得更加恰當和完善,最終實現(xiàn)教、學兼得的授課目的。
一、精選典型案例的重要性
(一)案例教學對培養(yǎng)權力與權利意識的作用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是一門部門法門類較多、法律現(xiàn)象較為復雜和抽象的法學核心課程之一,這門課程除了要講解大量的法條之外,還要學生理解很多行政法的原理,諸如人民代議原則,程序公開原則,行政權控權原理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些基本原則。但是,大部分學生從小到大都沒有跟行政機關打過交道,不知政府機關為何物,為此,學生需要從大量的案例中體會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發(fā)生沖突時的那種權利保護意識,要培養(yǎng)他們敢于說話,敢于對話國家機關執(zhí)法人員的精神,當然學習行政法一些知識后,更主要的是合法維權,合理申辯。
(二)案例教學對深入講解行政法條的作用
行政法門類繁雜,部分法眾多,如果單純用課本上的知識講解是萬萬不行的,每一個部門法都對應一個行政領域,諸如教學、衛(wèi)生、交通、質檢、稅收等領域,如果通過部分案例的講解,對上述領域的行政處罰、行政許可進行現(xiàn)實還原分析,講授效果無疑是明顯的。另外,行政法多變化的特點和大量自由裁量條文的特點也促使案例講解在學生理解行政合法行為和合理行為過程中的重要性。
(三)案例教學對行政程序理解的作用
行政程序法在行政法課程講授過程中也是重要的篇章,如果不通過案例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程序的力量,他們對程序公正公開透明概念的理解肯定是模糊的。
二、怎么選擇典型案例
鑒于案例教學的重要性,如何選擇案例成為我們備課過程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里面有幾個問題:選不選案例?從哪里選?選哪個案例?
首先第一個問題,選不選案例?這里的意思是在某一章的教學中,使用案例是否恰當?shù)膯栴}。因為,某些章節(jié)的授課中,不使用案例而通過其他的講授方法更能很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我們以姜明安教授編寫的第五版《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為例,在本書第二編當中,對行政法主體制度的講授就不必用大量的案例來分析,因為他們就存在在社會上,學生在某種角度上就是相對人,如果此時就用大量案例分析就有點多余了,學生也不見得就能理解記憶,相反,倒可以讓學生在空余時間去一些政府單位來親身感受。
第二個問題,從哪里選案例。如今網(wǎng)絡上的案例很多,行政法學者所著行政法案例選編也較多,還有生活中經(jīng)歷的案例,更有模擬的案例。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選擇的標準是授課老師對什么案例理解的最為深刻,如這個老師親身經(jīng)歷過一些案子或者他親眼目睹過一些案例,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的典型案例如果這位老師能從頭到腳的挖掘出案件細節(jié),也是適當?shù)摹?/p>
第三個問題,選哪個案例?意思是對于一個內容的講解,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怎么選擇一個恰當?shù)膩碇v解的。我們仍以姜明安教授這本書的講解為例,該書第191頁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進行的講解,該節(jié)第二個要件:行政權的實際運用,書中列舉了魯瑞庚訴東港市公安局懸賞廣告糾紛案、平安村紅衛(wèi)組訴于都縣人民政府山林權屬糾紛案、中國華源實業(yè)總公司無錫公司訴江陰進出口商檢局行政賠償案這三個案例。對于這三個案例,筆者認為使用第一個較為妥當,原因是該案與學生生活較為貼近,并且懸賞廣告性質的理解較為容易。所以,選哪個案例的判斷標準應該是該案對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是否接近,并且是否能充分說明這個講授內容。
三、如何系統(tǒng)分析案例
案例如果被確定下來了,下個階段的任務就是授課教師如何分析案中的案情、當事人、證據(jù)以及法律依據(jù)。這個階段是老師首先學習理解案例的過程,所謂以己昭昭才能使人昭昭。
首先,案情的分析要結合所講內容的深度來決定。例如,在講到行政主體一章時,無須講解那么多具體的案情,但是行政主體涉及行政訴訟的原被告,所以,這個地方除了講解哪些人和機關是主體外,還要分析行政主體判斷的標準,即主要依據(jù)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利益相關度。如果是講解法律依據(jù)的適用,要側重于案件事實清楚的前提下,分析相關類似法條的可依據(jù)性,而不再對事實部分進行再講解,從而達到有的放矢,明確教學目標。
其次,運用“行為分析法”進行案例的深度挖掘。對于分析案例的方法,許多專家學者也對此進行了若干探討,諸如法律關系分析方法[1]: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其要素及變動情況,從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從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三段論的適用已確定適用法律,做出正確的判決;請求權基礎分析法[2]:以請求權為基礎,圍繞當事人之間的法律爭議,尋找正確的法律規(guī)則;三層次分析方法[3]:以請求權基礎分析方法為基礎,進一步構架制度與程序以及政策與策略兩個面向的考量……等等。
通過對以上分析方法的研究,筆者認為,行政案例教學的方法都圍繞著對一個問題的必然分析——具體行政行為。無論請求權分析法的請求事項是什么,請求權基礎離不開具體行政行為,無論法律關系分析方法解析的是什么法律關系,首先要認定是何種行政行為,無論三層次分析方法針對什么案例,每個案例都屬于具體行政行為范疇,故而,伴隨著實踐中的教學經(jīng)驗(主要是課堂教學而不是實務中的案例判決),筆者認為“行為分析法”更適合高校行政法課堂的案例教學,原因如下。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行政法這門課程學習之最大目的即是分析行政機關與相對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行政行為,沒有這個行為,一切行政糾紛的解決無從談起,這也是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立法之根本。無論是行政處罰還是行政強制,具備法定的構成要件,該行為即可進行分析以便使用復議程序或者訴訟程序。
按照目前學術界通行的研究結果,具體行政行為主要由四個要件構成:①
第一,行政權能的存在(行政機關有沒有行政權?)
第二,行政權的實際運用(行政機關用沒用這個行政權?)第三,法律效果的存在(行政機關運用行政權有沒有行政目的?)
第四,表示行為的存在(行政機關有沒有將行政行為表示給相對人?)
這四個構成要件是必備的缺一不可的要件,也是具有邏輯關系的。對于教師來言,在備課的時候,每一個構成要件在實踐中都有相應的案例可以使用,并且結構緊密,效果明顯。
其次,運用行為分析法,即從這四個方面分析具體行政行為能夠很明顯地區(qū)分它與非具體行政行為,例如從第一個要件來看,行政權能存在即可往下分析,不存在就可以直接否定該機關的行為不是具體行政行為。特別是這個四個要件非常容易區(qū)分它與抽象行政行為。
最后,具體行政為能強制性地直接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具體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用以執(zhí)行行政法規(guī)范的手段,它要具體實現(xiàn)行政法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由于是國家行政權的具體運用,因而具有強制性,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的。對于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變動,結合案例來分析他的變動無疑對學生理解其中內涵具有重要作用。
四、如何講授典型案例——逐一講解,整合分析
運用行為分析法分析案例之后,備課活動基本結束。在課堂上,這些案例又如何展現(xiàn)給學生呢?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理解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認為,對于具體行政行為章節(jié)的理解在整門課中是比較重要的,對于其他知識的講解所用到的案例較為簡單,所以在此只分析如何在課堂上講解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例,以便學生能及時消化理解。
首先,在講這一章節(jié)之前,利用有效地電子傳輸工具例如郵箱,QQ群等告訴學生下節(jié)課要講的案例,如果沒有這些設備,可以在上課前十分鐘讓他們自己閱讀了解,這一步稱之為“感受案例”。在這一過程中,告訴他們接下來的作業(yè)是什么。
其次,讓學生討論交流案例中的爭議焦點是什么,也就是四個構成要件具備不具備的問題。這里要說明的是,案例是放在每個構成要件標題下的,是要一個一個講解的,而不是隨便拿過來讓學生分析。討論完后進行提問,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這個過程稱之為“案例焦點分析”
然后,討論為什么不具備這個要件,這里舉例說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羅倫富訴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三大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案中,事故責任認定的行政確認行為存在不存在法律效果這個問題是值得討論的,學生會認為公安局的認定沒有針對相對人,只是履行職務的行為,沒有像行政處罰那樣明顯的針對權利義務承擔行為,但是責任認定行為直接關系到道路交通事故后,當事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是否承擔民事責甚至承擔多少民事責任的問題,所以具備行政法律效果。對于這樣的案例,要講解透徹。這個過程稱之為“焦點原因分析”。
最后,整合所有的案例,回憶,消化,理解。布置作業(yè),加強認知。行政行為是行政法學案例教學中的重要章節(jié),對行政法律關系中各種行政行為的分析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門課程的重點內容,本文針對具體行政行為分舉例分析,以期能得到多數(shù)高校行政法課程工作者們的認同。
參考文獻:
[1]賴恒盈.行政法律關系論之研究—行政法學方法論評析[M].臺北:元照出版社,2003:101.
[2]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學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3]余凌云.對行政法案例研究方法的思考[J].浙江學刊,20 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