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一些家長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外出務工,創(chuàng)造財富,卻在對孩子教育管理上沒用上心,導致一群“留守青少年”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情況下,又受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是國家建設的棟梁和未來,要從社會管理、學校教育、家庭關愛等多方面采取不同方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為其成長提供一個健康、向上、快樂、幸福的生活學習舞臺。
【關鍵詞】未成年人 " "犯罪 " "刑事訴訟法 " "保護措施
根據(jù)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雖然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在訴訟階段增加相應的保護措施,但是我國《刑事訴訟法》是以成年人為基準構建的,容易導致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忽視,加之有關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制度散見于刑事訴訟程序的各個階段,沒有專門的未成年人刑事訴訟法。因此,導致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著對未成年人保護不力和其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的現(xiàn)象發(fā)生。所以,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以及認真嚴格遵守新《刑事訴訟法》相關規(guī)定,筆者就如何在刑事訴訟各個階段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規(guī)定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一、慎重啟動和運行刑事訴訟程序
要把握好未成年人案件的立案關。立案是刑事訴訟的第一道關口,制訂比成年人案件嚴格的立案標準,將進入訴訟程序的案件嚴格控制在未成年人司法管轄的范圍內,既可以節(jié)省司法資源,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司法干預對未成年人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若違法犯罪情節(jié)輕微,社會危害不大,對其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即可。
二、嚴格落實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
新《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訊問時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為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這一立法規(guī)定,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與公安機關的溝通,以及及時聯(lián)系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確保第一次對未成年人進行訊問時,其法定監(jiān)護人必須在場,以便更好地保護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若在辦案中出現(xiàn)涉罪的未成年人“無法定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人不到場、孤兒、流浪兒”等情況時,應及時邀集團委和法律援助人員參與到未成年人第一次訊問的過程中,監(jiān)督司法機關公正、合法地辦案。建立刑事訴訟中對法定代理人和相關人員的權利、義務告知機制和聽取意見機制,并制作相應的法律文書,使機制規(guī)范化和法律化,充分保障法定代理人和相關人員依法參與訊問和監(jiān)督訊問的權利。
三、慎重采取羈押措施
新《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從法條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對未成年人犯罪是否逮捕,原則上不適用逮捕措施,只有在特別情況下才適用逮捕措施。為了貫徹教育和挽救的立法方針,在日常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過程中,對其是否采取逮捕這一強制措施時要慎重。要結合未成年人犯的是何罪,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大否與犯罪情節(jié)是否嚴重,以及未成年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社區(qū)或學校的意見等方面內容,來評判對未成年人是否采取羈押措施。積極開展放寬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取保候審條件的工作機制。
四、成立未檢部門和實施分案處理制度
第一,我們要在檢察院內部成立未成年人刑事工作辦公室,專門負責未成年人犯罪的偵查監(jiān)督、起訴等刑事工作。實行辦案人員專業(yè)化、一體化制度。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檢察員應當具有愛心、同情心和相應心理學、犯罪學、教育學等專業(yè)知識背景;熟悉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善于做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工作方式,以簡潔、樸實的法律語言與其溝通,進而進行法律宣傳、思想教育,使其知法、懂法,預防其再次犯罪。
第二,建立分案處理制度。分案處理制度是指將未成年人案件與成年人案件在程序上分離,對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分別關押,分別起訴,分別執(zhí)行刑罰。分案處理要求:一是對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盡可能不采取羈押措施,特別情況下采取強制措施要將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分開關押看管;二是在處理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系共犯或者有牽連關系的案件時,要設立專門的未成年人辦案機構和辦案人員,對未成年人適用不同的訴訟程序;三是對未成年人案件的生效判決、裁定的執(zhí)行,要與成年罪犯分開,不能在同一場所執(zhí)行。分案關押、分別執(zhí)行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在法院判決生效前的“二次污染”,分案起訴有利于貫徹區(qū)別對待原則,落實對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護。
五、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
第一,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應貫穿于刑事訴訟始終,律師介入時間應提前到偵查開始。在偵查階段,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又缺乏法律援助,使得他們在這一階段應有的訴訟權利難以得到切實保障,因此,應將指定辯護貫穿于刑事訴訟整個階段。
第二,建立未成年人必要辯護制度。指定辯護是一種強制性規(guī)范,即這種辯護一經法院指定,就具有強制辯護的效力,被指定的辯護人不能隨意拒絕為被告人進行辯護;而基于辯護權的性質,被告人有權放棄這一權利而拒絕辯護,但這一放棄必須以被告人神志清醒、有正常的判斷能力為前提條件,否則被告人的處分行為是無效的法律行為。
六、建立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報告機制
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應當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開展專門的社會調查工作,聽取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被害人以及學校、社區(qū)等有關人員的意見,針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是否具備有效監(jiān)護條件或者社會幫教措施,以及涉嫌犯罪前后表現(xiàn)等情況形成專門的社會調查報告,該社會調查報告應當作為處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依據(jù)。
七、完善附條件不起訴機制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是指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過程中對于符合提起公訴條件的罪行較輕的犯罪嫌疑人,綜合考量其涉嫌的犯罪事實、人身危險性、犯罪后的悔過表現(xiàn)以及公共利益,暫時不對其提起公訴,而是設立一段考驗期、 一定條件,責令其在該期限內履行設定條件內的義務。如果其在該期限內履行了相應的義務并沒有發(fā)生法定撤銷的情形,得到了被害人的諒解,期滿后就不再對其提起公訴,否則就將對其提起公訴的制度。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考驗期要以檢察機關為紐帶,有效整合家庭、單位、學校、 社區(qū)等多方面的幫教管理資源,將對被不起訴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融入幫扶活動,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建議建立檢察機關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承辦機關與被不起訴未成年人所在社區(qū)的社區(qū)矯治機構、所在學校三方之間的長效溝通機制,通過定期家訪、意見反饋、成長測評等多樣化方式,保障被不起訴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長,是我們司法工作人員應盡的法定職責。
我們在辦理未成年犯罪案件中要始終堅持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個案預防與綜合預防、職能預防與社會預防相結合,延伸新刑事訴訟法下的檢察工作視角,針對本縣未成年人犯罪集中在盜竊、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等案件的特點,探索實踐“預防前置”模式。制作宣傳展板,在轄區(qū)內的學?;驈V場進行巡展,送法進校區(qū)、社區(qū),對未成年人進行法制教育宣傳,力爭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犯罪。針對轄區(qū)內發(fā)案率高的學校,及時發(fā)送檢察建議,條件允許情況下給學校定時派遣兼職法制檢察官開展檢學共建,普及法律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知法、懂法和守法。對于失足未成年人,未檢辦要與本院監(jiān)所科加強聯(lián)系,對其進一步深化教育,定期面對面約談或通過互聯(lián)網QQ聊天的方式不斷跟蹤其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將教育感化挽救方針落到實處。
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因此,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法理念,科學合理地完善對未成年犯罪的訴訟保障機制,切實維護保障犯罪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