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825.4 文獻標識碼:A
摘要: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飲食,也體現出本國的文化,作為全世界公認的飲食王國——法國,它的飲食特別講究。法國的飲食別具特色,通過了解法國的飲食習慣和特色會讓人充分感受法國的風土人情。飲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形成有一定的社會根源,對于法國飲食文化的探究有助于了解法國人的生活習慣并促進兩國文化的交流。
關鍵詞:法國飲食文化;咖啡文化;葡萄酒文化;奶酪文化
一、法國的飲食特點
法國是一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國家,這為其烹飪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歸結起來,法國飲食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菜肴文化:講究的調料搭配簡單的菜樣。法餐對菜的配料,火候的講究,菜肴的搭配,選料的新鮮,不同地區(qū)的多元化菜肴及菜肴烹飪的細膩,合理性和藝術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歐芹,龍蒿,肉豆寇,藏紅花,丁香花雷,調味汁達百種,既講究味道的細微差別,還考慮色澤的不同。相對于種類繁多的配料,菜的類別不過十來種,點餐的順序是:頭道菜是涼菜或湯,盡管菜單上有多種“頭道菜”,但只能選一種,在上菜之前會有一道面包,吃完以后服務員幫你撤掉盤子再上第2道,第2道是湯,美味的法式湯類,有濃濃的肉湯,清淡的蔬菜湯和鮮美的海鮮湯。第3道是一頓飯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種“排”,雞排,魚排,牛排,豬排。這所謂的排是剔除骨頭和刺的凈肉,再澆上配制獨特的汁,味道鮮美,吃起來很方便。接著便是餐后甜點,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國的特色菜肴有馬賽的“普羅旺斯魚湯”,鵝肝,巴黎龍蝦,紅酒山雞,雞肝牛排,焗蝸牛等。
第二、就餐文化:法國人就餐非常講究禮儀,一般用長條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兩頭,家中其他成員或客人在餐桌兩旁按從女主人一側向男主人一側重要程度遞減方式排列,餐具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盤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據本次用餐情況全部擺放到就餐人餐盤兩側,從外到里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開胃濃湯(soupe),然后是冷盤(hors-d`uvre),接著才是主菜(plat de résistance),最后是甜點(dessert),面包隨時取用,比英美人消耗多。餐前喝利口酒,餐中水產和禽類菜配干白葡萄酒。肉類菜配干紅葡萄酒,法國人消耗葡萄酒較多,幾乎每餐必備,和英美法律也不同,未成年人也允許飲用葡萄酒。到法國人家中作客,則不能像到英美人家中作客一樣,用一瓶酒和鮮花作禮物,等于諷刺主人家沒有足夠的酒,只能用一盒巧克力做禮物。法國人的就餐禮儀已經成為西方宴會的經典模式。
第三、咖啡文化: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環(huán)境和情調,大多不愿意閉門“獨酌”,偏偏要在外面湊熱鬧,即使一小杯的價錢足夠在家里煮上一壺。他們也還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細細地嘗,讀書看報,高談闊論,一“泡”就是大半天。正因如此,法國讓人歇腳 喝咖啡的地方可說遍布大街小巷,樹蔭下、馬路旁、廣場邊、河岸上,以及游船上、臨街陽臺上,甚至埃菲爾鐵塔上 ……。而形式、風格、大小不拘- 格,有咖啡店、館、廳、 室,這些都附屬著建筑物而存在,有屋頂蓋著。而最大眾化、充滿浪漫情調的,還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幾乎是法國人生活的寫照。
第四、葡萄酒文化:法國的葡萄酒文化十分發(fā)達,法國人的悠閑、懶散是世界聞名的,但法國人從葡萄的種植、酒的生產及貯藏、連品酒、飲酒到酒器和配餐等等都有深入細臻的涉及和研究,學問之廣博,不得不令人為之感嘆。法國政府和其它職能部門對葡萄酒的管理也近乎苛刻,甚至葡萄的種植密度、每年受陽光照射的時間、土壤的厚度、溫度、貯藏在橡木桶中的時間等等,都有嚴格的明文規(guī)定。眾所周知,決定葡萄酒好壞的6大關鍵因素是葡萄品種、氣候、土壤、濕度、葡萄園管理和釀酒技術,而法國在這六大因素方面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從葡萄酒基礎開始,到葡萄酒與美食搭配,深入淺出,非常生動。葡萄酒世界有個有趣現象,產酒國的書籍注重酒的生產和產地,其中許多介紹酒的產地,酒莊、酒園,酒鄉(xiāng)風情,當然都涉及到當地的美食。法國人普遍認為,如果在沒有欣賞到葡萄酒的色澤和芳香之前就把酒喝下去就是放棄對喝酒最基本的享受,在拿起酒杯前,必須停止說話。品嘗前,向上舉起酒杯,用眼觀賞美酒飽滿、清澈、亮麗的色澤,輕輕晃動酒杯,讓酒香散溢開;再用鼻子嗅一嗅,然后開始品嘗這些優(yōu)雅而近乎繁瑣的葡萄酒品酒禮儀至今仍被尊為高級社交禮儀中的圭臬。
第五、奶酪文化:在法國,最古老的奶酪也許是康塔爾奶酪,其出現距今已有差不多二千年歷史了。近代作家普里內·朗西安(《儒勒·愷撒》一書的作者)就已經在其作品中提到過這種奶酪。而作家瑪爾西亞則首次提出早在公元一世紀,比利牛斯山脈地區(qū)的山羊奶酪就已經存在了。從十字軍東征開始,今天所講的奶酪進入了食用菜譜。奶酪的生產很快從農民手中傳入了僧侶手中。隱修院和其他類型的修道院成為了奶酪生產的圣地。僧侶們有足夠的耐心去處理鮮奶,再加上他們對奶酪巨大的需求,使得眾多奶酪種類應運而生。在1550年時已經有超過50個品種。
二、法國飲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法國美食的形成和獨特的飲食文化是眾多因素下的產物,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和經濟條件:法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農產品豐富,給烹任的發(fā)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質基礎。勤奮學習,苦于鉆研,食不厭精的法國人,素有專廚的良好傳統(tǒng)。法國的近鄰,東南是意大利,西南是西班牙,西北是大不列顛,東北是德國。這種環(huán)境有利于法國烹飪博采眾長,并曾經對法國烹飪術的提高與完善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2.法國飲食博采眾長:或許是因為熱愛的關系,法國人將所有博采眾長與不拘陳規(guī)的美德都在美食上發(fā)揮到極致。典型的法國烹飪方法和法國美食原則相差不遠,但盡管法國菜是飲食傳統(tǒng)的基礎,但其他歐洲國家的影響使比利時人創(chuàng)立出自己特有的飲食特色。他們甚至沒有保留法國式的上菜程序,既比法國吃的簡單,數量上又是法國人的兩倍。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各地的美食幾乎都在此換了一個面孔出現,形似而神已非。
三、結束語
法國菜之所以能發(fā)展到世界頂級地位與法國文化的融合性非常有關。當時歐洲各國皇室貴族來往密切,聯(lián)姻封爵。例如,路易十四娶的是西班牙國王菲力普四世的女兒瑪麗·泰雷茲公主。路易十四的母親其實是西班牙國王菲力普的姐姐,他們的父親娶的是奧地利公主。伴隨這種密切往來的是皇室貴族之間的飲食互動,相互供奉食品美酒是其中一個部分,也成為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而影響到民眾。法國當時處于歐洲文化交流的中心,對各國菜肴博采眾長,集精華之大成;同時葡萄酒發(fā)展與美食齊頭并進,法國菜中的魚子醬配香檳是這種融合的經典之一。美酒配佳肴,是法國菜聞名世界的原因之一。法國不僅吸收各國之長,也輸出自己的精華。著名的Louis Roederer的Christal香檳是在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請求下專門釀造的,使用透明的水晶瓶,只供沙皇專用。由此創(chuàng)出一款名香檳,聞名世界。
參考文獻:
[1]郭隅楠.淺談法國飲食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2(6).
[2]陳虹.淺析法國飲食文化與法國中餐行業(yè)現狀[J],法國研究,2009(2)
[3]孔凡真.各國不同的餐飲文化簡介[J].烹調知識,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