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摘要:根據(jù)我國教育改革,英語即將退出高考,英語地位被消弱,但是公眾和媒體都不能忽視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重要性。兒童學英語的年齡越來越早,為什么學了這么多年一直是“啞巴英語”呢?我國的英語教育應該如何改革?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guān)鍵詞:高考英語調(diào)整;英語地位;英語學習;英語教育改革
一、關(guān)于高考英語的調(diào)整
關(guān)于中國教育的改革,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有這樣的話:“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據(jù)了解,2016年北京高考英語將從150分下調(diào)至100分,并逐步向一年兩考的社會化考試過渡,學生可以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浙江早從2009年起對英語聽力實行“平時考試、多次考試”。我們國家的英語教育和教學又一次被推進了公眾的視野。英語從高考神壇上拉下來,地位被削弱。如果英語退出高考,還學不學英語?英語到底重要不重要?在國家教育體制中,英語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在與世界接軌的今天,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英語這樣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語言。
二、對英語地位的認識
語言沒有貴賤之分,是平等的。與漢語一樣,英語也是一種語言,只不過它是全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但不能忽視其重要性。
英語是國際通用的交流工具。如果英語退出高考的話,會使中國失去許多搞高端科技的潛力人才。凡是高深的科學技術(shù)知識,哪樣文獻不是用英語寫的?尤其是理工科的。如果找工作到外資、獨資、合資公司,海外的企業(yè),還是需要英語。學好英語,尤其對青年人來說,會有很多機會。
有一家媒體說:世界是平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語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門交流語言,更成為世界經(jīng)濟文化與科學的重要載體。只有將中華文化根植于大文化的背景下,我們的文化、藝術(shù)、科學、經(jīng)濟等領(lǐng)域才能真正走出去。世界經(jīng)濟、文化、科學領(lǐng)域的精華才能真正學回來。很多人不管英語退不退出高考,都利用晚上時間,花重金去惡補去充電,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夢想。改革層面,專業(yè)機構(gòu),學校都不應該傳遞英語不再重要的信號。
進入新世紀,媒體統(tǒng)計過,學英語的人至少在十億及以上;全球差不多有五分之一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語交際能力,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在看英語播出的各種各樣的電視節(jié)目;70%到80%的網(wǎng)站使用的是英語;80%以上的經(jīng)貿(mào)信息在網(wǎng)上傳播的語言是英語。有一個例子更能說明英語確實是一門國際語言,歐洲自由貿(mào)易協(xié)會以英語作為其工作語言,盡管六個成員國沒有一個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掌握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對青年人來說,非常必要。出國留學、移民、升學、就業(yè)、晉級都要學英語。莫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作品被譯成英語、歐洲的語言,使他和世界的距離拉近。莫言在得獎時非常感謝那些翻譯工作者。
一些學者提出外語退出統(tǒng)一高考不是我們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化的步子變小,而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舉措。所謂“以退為進”,便是外語從高考當中先退出,但卻要從現(xiàn)實中再前進一大步,那就是使外語學習變得更加多元,尤其是要成為一種輔助性的語言,成為一種興趣,成為一種夢想等等。
三、英語學習現(xiàn)狀
兒童接觸英語的年齡也越來越小,根據(jù)調(diào)查47.38%的孩子從3歲到6歲開始接觸英語,12歲及以后接觸英語的比例為6.56%。從3歲一直學到博士后,甚至在工作中仍然堅持學,體現(xiàn)一種終身學習的志向和一種反復折騰的現(xiàn)狀。我們花很多時間和金錢去學英語,結(jié)果大失所望,責怪自己的孩子溝通能力不行,老師沒有水平等等。為什么我們學了這么多年一直是“啞巴英語”呢?我們可以考很高的分數(shù),但不能和外國人自由的交流;我們的語法閱讀很好,但聽力和口語很差。
“啞巴英語”當然和我們的應試教育有關(guān),倡導“唯成績論”和“唯分數(shù)論”, 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設(shè)計通常側(cè)重于語言知識和結(jié)構(gòu)的強化訓練,讓學生掌握高深的詞匯、語法和句型,很少注重學生的口語和聽力訓練。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英語作為外語FL(foreign language),不是第二語言SL(second language), 永遠不可能官方語言O(shè)L(official language)。我們不像新加坡,香港、澳門、巴基斯坦,這些國家打官司、辯論、政府文件就是英語,“語義場”很寬闊,而我們僅僅在課堂上教英語、學英語,“語義場”很狹窄。
現(xiàn)在教材中的大多數(shù)內(nèi)容,是以英語國家日常生活話題為主。學生從小到大用很多時間學習,實際上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下卻很難用到。實際上,目前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所謂的“啞巴英語”,而是不知道在什么語境下如何說出有意義的話。人們對英語學習有一種誤解,以為學習英語越早越好。學習英語不在于接觸英語的長度,而在于接觸英語的頻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缺少相應的“語義場”。
四、英語教育改革
國際著名教育改革理論專家哈維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對“教育改革”如此定義:“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xiàn)狀所發(fā)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zhuǎn)變”。任何一項大規(guī)模的考試,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化,即不可能相當準確而全面測量和描述出被測者的真實狀況,尤其是語言考試。在測試中加入文化元素,增加互動的項目仍擺脫不了標準化的模式??v觀高考英語改革之路,無論是從最初的標準化考試試驗期、發(fā)展期、成熟期,到2017英語高考即將實行的新政,都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漸變——在國人歷經(jīng)“啞巴英語”的慘痛經(jīng)歷與教訓后,英語的學習正逐步開始回歸語言學習的最初功能:溝通與交流。
語言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邏輯和文化,只有真正進入那個語境,才能有大的突破。英語教育改革的方向應從應試朝著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方向轉(zhuǎn)變,兼顧英語知識、技能、文化意識和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素質(zhì)教育。
英語教育應該實施多元目標,重新構(gòu)建我國英語教育教學的理念。英語教育教會學生使用英語與英語國家人交流,除了這一工具屬性之外,更是一種人文素質(zhì)教育。首先,使用外語交流,是今后公民應該具備的一種素養(yǎng);其次,國外有很多研究表明,會兩種以上語言的人頭腦有著與只會單一語言的人不同的思維系統(tǒng),處理問題也更靈活,還更具包容性,國外稱之為“多元能力”。 英語教育改革應把語言技能和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巧妙地融合起來,學生不僅學到了英語知識,而且學會了如何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和人際溝通能力,這對孩子一生的品格培養(yǎng)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外語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
教育部最近提出各科要設(shè)定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如何考查學生的素養(yǎng),還是有待研究的問題;然后搞清楚這些知識和能力以及核心素養(yǎng)應該通過考察什么樣的內(nèi)容來體現(xiàn);最后才是設(shè)計出合適的考題來考查。在這三個層次上,如果沒有清晰的框架,改革就只是形式上的變化,甚至可能引發(fā)更多的混亂。英語教育改革應跳出固有的英語學習思維定勢,從更深層次剖析外語教育政策及英語教學目標,研究適合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價值體系、文化傳統(tǒng)、語言特點、教學環(huán)境的英語教學。
總之,英語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人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也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特別是英語,對人們獲取和處理信息有極大的便利,它對于擴展人們的視野、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改善思維方式、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與交往合作精神及終身學習的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張東正.外語教學技巧新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張堯?qū)W。關(guān)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 2003 (8): 2-4.
[4]史寶輝。冷靜地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 (5): 384-385.
作者簡介:張杰(1981-),女,河南開封人,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