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82-061 文獻標識碼:A
摘要:仁愛和自愛是一種情感,情感如何在道德中產生作用,首先確定道德感在道德中的作用,道德感是一種道德的情感。其次,這種道德感成為道德判斷的原因有四個,其中的一個原因為:情感是道德意志的動機。進一步來講,情感中唯有自愛和仁愛這兩種情感才是道德的動機。
關鍵詞:道德感;動機;仁愛;自愛
休謨認為印象中特殊的苦樂感直接產生道德判斷,這種特殊的苦樂感就是道德感,因此,道德感成為道德判斷的原因。
一、道德感成為道德判斷的來源,從內部分析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道德感是道德行為和情感的動力和目的。休謨認為“人類心靈的主要動力或推動原則就是快樂或痛苦;當這些感覺從我們的思想和感情中除去以后,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就不能發(fā)生情感或行為,不能發(fā)生欲望或意愿?!?/p>
第二;意志是自由還是必然的,決定了意志是否和道德責任有關。必然原則可以把一個人的行為與其內在的動機和品質聯系起來,根據其外在行為判斷其內在的品質的好壞,確定其是否承擔道德責任。自由原則說明人的行為是由其內在的動機和品質所決定的。
第三,情感是意志的動機。動機是指產生行為的內在的原因或理由,它是一種具有推動力的、能夠賦予任何行為以道德性質的情感,主要涉及道德價值問題。
第四,自愛和仁愛是道德的動機。驕傲和謙卑是與自我有關系的情感,是自愛的表現。愛和恨是對別人的情感,伴有慈善和憤怒,仁愛就是對別人的慈善和愛。
意志不論是自由的還是必然的,都與道德責任有關,情感是意志的動機,道德感又是情感的動力。而情感中仁愛和自愛才是道德的動機。
二、自愛是道德的動機
什么是原始的道德動機,這在近代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霍布斯、洛克和曼德維爾認為人的自私自利的情感是道德的動機,沙夫茨伯利和哈奇遜卻認為仁愛是道德的善良動機,并且各說各有理,誰都沒有駁倒誰。休謨在這里對自愛和仁愛各自在動機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論述,給予自愛和仁愛在道德動機中應有的地位,對自私的情感即自愛作為原始動機的作用的論述集中在《人性論》第三卷中,對仁愛作為道德原始動機作用的論述主要在《人性論》第三卷和《道德原則研究》中。休謨的這種論述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他那個時代關于自愛和仁愛誰是真正動機這個問題的解決。
在《人性論》中,休謨指出自愛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愛作為原始動機表現為正義是如何產生的。表面上看來,自私是一切非義的來源,是與正義、公正最相反,但深入考察,就會發(fā)現恰恰是自愛才是正義的原始動機。休謨分析了產生正義的社會條件和人的心理因素,得出正義的產生是由于人的自私情感、有限的慷慨①及滿足這些欲望的低下的能力和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的相對稀缺。為了消除利益的紛爭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的威脅,就締結了協議,協議來自于人們對社會的共同利益的感覺,約束了我們的偏私情感,約束了我們去占有別人的占有物,對偏私情感的約束不僅不違背自己和別人的利益,反而維護了締結協議者的利益和福利。
正義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休謨認為正義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正義,一種是政府產生后的正義,正義形成后,受到政治家們人為措施的促進,成為一種通則。正義首先是來自于對個人利益的保護,因為同情原則,正義法則才被建立。
綜上所述,正義不是從自然得來,而應該是人為地由教育和人類的協議產生的。
三、仁愛同樣是道德的動機
在《人性論》中,休謨認為社會的德如正義,之所以被稱為德是因為各種性質對社會福利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就是同情原則的作用。然而,除了自然的德②以外,社會的德也都有這種傾向性,并且在所有的德當中占有最大的比例,自然的德是社會的德產生的心理基礎和心理傾向。正義的產生來源于自然的贊美和責備的情緒,沒有他們,對正義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人們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言辭所激動而產生正義的情感。
自然的德表現為一個單一的行動,一個單一的正義。自然的德表現在自然的仁愛。仁愛是一種超出自我利益的對他人價值肯定的考慮,以及愿意幫助他人的沖動或情感?!皼]有什么能比卓越程度的仁愛情感賦予任何一個人類被造物以更多的價值,仁愛情感的價值至少一部分來自其促進人類利益和造福人類社會的傾向?!雹坌葜冋J為仁愛是自然存在的,仁愛的存在的價值是不需要論證的,可以從仁愛與自我利益無關,甚至有損與自我利益這兩類的例子中尋找證據。比如:閱讀歷史或虛構的文學作品,歷史和小說中的人物與我們當前的利益毫無關系,即便如此,我們對其中有德之人的同情熱愛,對損德之人的厭惡憤恨并不消減。在有損于自我利益方面,雖然對手或敵人越勤奮越勇敢對于我們不利,但是我們還是會贊美對手或敵人的良好品質。這就是人類博大的心靈的表現,這也是仁愛確實存在的表現。
但是作為單一的行動的德,只有著眼于整個社會,才會使自然的德成為社會的德,才能對整個社會有益。這個過程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種社會的傾向,這種傾向產生于同情的作用。自然的仁愛的特殊性表現為因遠近、類似和因果關系產生愛的程度不同,因此這種感情總是處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對我們的判斷并沒有好處,反而會使我們處于矛盾之中,我們在一般的判斷中并不考慮這些變化,因此一種穩(wěn)固的、一般的觀點是,我們不論處于什么樣的位置,都會把我們置于那個觀點之下,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用語言互相傳達情意。由此,我們判斷一個人德與惡事根據他的性格、性質和他對他交往的人們發(fā)生的一種影響,并且在判斷中忽略了自己的利益。這種一般的考慮借助于同情的作用。一個人擁有仁愛這種德,我們對他的德性的看法并不會因為時間、地點的改變而變化。休謨認為雖然前者比后者的快樂感覺較為強烈,但是因為后者恒常的、普遍的,所以“在思辨中我們也只承認他們是德性,否認唯一標準只有它們,才產生了道德的區(qū)別所依據的那種特殊的感覺或情緒。”
使人愉快的品質除了仁愛以外,另一種特征就是對個人有用。通過同情原則,我們得出:道德感的快樂和痛苦發(fā)生于四種不同的根源,“一個性格自然地對他人是有用的,或對自己是有用的,或對他人是愉快的,或對自己是愉快的,就都感到一種那個快樂。”④
同樣在《道德原則研究》中,休謨對人類的品質進行了一番考察后得出仁愛是道德行為的動機。這四種品質分別是,對自己有用的品質,比如勤勞,謹慎等;對別人有用的品質,如慷慨善良、樂于助人;直接令擁有者自己快樂的品質,比如樂觀自信、沉靜自足;直接令他人愉快的品質,如坦率風趣、謙虛多禮。這些品質的兩個特點就是給人帶來效用和快樂。其效用之所以受到道德感的肯定是因為它能為我們帶來快樂。休謨說“凡是有助于社會的幸福的東西都使自己直接成為我們的贊許和善意的對象。這是一條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道德性之源的原則;當有一個如此清楚明白和自然的體系時,我們何必去尋找玄奧而渺茫的體系呢”,休謨?yōu)榱苏f明仁愛是人們行為的動機,在《道德原則研究》的“論自愛”中對持絕對的自愛論者從方法上進行了批判,他覺得持自愛論者一般企圖在推理上追求“簡單性”,然而在解釋利他行為時,自愛論者不得不用同情等原則來說明,這種婉轉曲折的把利他性質歸結為自愛使得整個體系拖沓繁冗,反而不如以仁愛體系簡潔明白:“誠然,我們的起支配作用的動機或意圖,當它與我們心靈出于虛榮和自負而希望假定其更具優(yōu)勢的其他動機相混淆時,經常是對于我們隱藏起來的;然而沒有任何一個事例表明這種性質的隱藏是由于這個東西本身的玄奧和復雜。”⑤
此外,用自愛解釋所有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同時設定了行為者必須具有十分復雜的心理機制,而且他還需要具有抑制沖動的能力,知道社會性的約束,并且懂得選擇社會所允許的行為方式來實現利己需要。
由此可見,僅以自愛解釋人類行為,不論是在事實上還是在方法上,都難以立足,仁愛同樣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動機,兩者共同構成了道德的動機。
參考文獻:
[1]休謨:《道德原則研究》,曾小平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2]休謨:《人性論》,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3]陳曉平:《功利與情感之間——評休謨的道德哲學》,《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4]黃鎮(zhèn)定:《略論休謨哲學的人學轉向》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
[5]葛力:《休謨開創(chuàng)了道德學認識論》,《現代哲學》1997第1期
注解
①休謨把自私和有限的慷慨合稱為偏私。
②個人的德,即上文中指出的由自愛形成的社會契約過程中存在的德。
③休謨:《道德原則研究》,曾小平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4頁。
④休謨:《人性論》下冊,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633頁。
⑤休謨:《道德原則研究》,曾小平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51頁。
作者簡介:高彥虹(1978-),女,山西陽泉人,成都武警警官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西方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