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01"文獻標識碼:A
摘要:康德的哲學思想在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的倫理思想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档滤枷胂破鹆艘粓觥案绨啄嶙兏铩?,改變了傳統(tǒng)道德哲學的面貌,康德倫理學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下,它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是不可小視的。下文我就談一談康德倫理學以及其意義。
關鍵詞:先驗;道德律;絕對命令;哥白尼變革
一、康德的倫理學
在16世紀至18世紀中葉,西歐哲學發(fā)展成兩個派系,分別是注重實驗觀察的英國經驗論和注重理性分析方法的大陸唯理論。在這期間秀的數(shù)學、物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期間研究的主要是什么事真理,這些哲學的本體都是朝著認識論方向發(fā)展的。但是,無論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或者是其他理論,所采用的哲學方法大多數(shù)都是以經驗觀察和推理邏輯為主,比如哲學家培根、斯賓若莎、洛克、休謨等都是采用這種方法,這是在康德之前哲學家的通病??档抡f休謨讓他清楚的認識了獨斷論的錯誤性,從獨斷論中走了出來,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康德對人的認識能力進行批判性的討論,他認為在經驗的范圍內理性的方法是有效的,但如果超出了經驗的界限性就失效了,就要采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因為人的倫理道德不屬于經驗的范疇,所以康德正是用這種方法來對他的倫理學進行研究。
康德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學探本》這兩本書中說明了他的先驗唯心主義倫理學觀點。從這兩本書中可以看出康德認為道德主體的人不是經驗的人,這里的主體是一種抽象性的存在,道德原則屬于一種先驗的原則,人必須絕對服從遵守,它的地位是最高的。這種道德原則注重的是它的形式,內容對其而言是不重要的。所謂的“善良意志”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其他的智力、財富、健康等都是有條件的。因此“善良意志”本身是高于人的一切活動和目的的,它自身就是一種目的,而絕不是達到其他一切的手段。比如,“不說謊”是一件好事,然而因為害怕說謊的后果就不說謊,這就是不道德不正確的,你必須遵守“不說謊”這個道德原則而不說謊,要按照規(guī)則處理一切事物,這才是無條件的好。
康德的道德規(guī)律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東西,“不說謊”僅僅是其中之一,它的道德規(guī)律是一種“絕對命令”,必須無條件、不計利益的遵守,是必須這樣做,帶有強制性的??档掳堰@種“絕對命令”稱為義務??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兩本書中提出了三條重要的絕對命令。
康德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條絕對命令是:“我一定要這樣行為,使得我能夠立定意志要我的行為的格準成為普遍規(guī)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這樣做這件事,那其他人也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就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樣,這樣才是好的道德行為。康德的第二條重要的道德規(guī)律是:“你需這樣這樣行為,做到無論是你自己或是別的什么人,你始終把人當目的,總不把他只當做工具?!本褪钦f每個人都是主人,人人平等,不把別人當做工具,而是把每個人當做目的。因此這又引出了第三條重要的道德規(guī)律,即“個個有理性的人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guī)律的意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道德規(guī)律做事,而不考慮其他的因素,動機都是求之道德規(guī)律本身。他把這種道德叫做“自律的道德”。而把考慮其他因素的道德都叫做“他律的道德”。只有按照“自律的道德”,每個理性者可以對自己頒布規(guī)律,不把別人當做工具,每個人都有自己目的。人人都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人平等。
倫理學中道德基礎從物質轉移到人的意志中去,將道德的本質作為道德法令,這種方法雖然與日常規(guī)律不相符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質,但是這與以前西歐大陸的唯理論和英國經驗論的方法相比更具有創(chuàng)新性,也注意到了道德的本質??档卵芯繉<颐绹_徹斯特大學哲學系教授L.W.貝克對此還說道:“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也能找到一種類似于哥白尼變革。”
首先,自伊壁鳩魯?shù)?8實際以來,法國唯物論幸福主義的弊病被克服,并樹立了主體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為事物的好壞與善惡,感覺是基礎,人的本性是自己愛自己,自己謀取自己的利益??档聞t對這種理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幸福和快樂等都是隨人而異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可以衡量,幸福主義的共同熱證是以經驗為基礎,沒有客觀標準??档陆⒌南闰灥赖?,是要舍棄那些偶然特殊的經驗,只承認普遍必然的東西,并把他們當做道德準則。他認為,道德概念并不從經驗中來,它存在于人的理性中;實踐理性不受經驗的限制,道德原則以群體的普遍有效意志為道德準則。“哥白尼變革”的實質就是不以外在的制約與人的經驗建立道德原則,而是從人主體出發(fā),在實踐理性中為自己建立普遍必然的道德。
其次,這場革命對宗教哲學家鼓吹的“神意”道德論進行的否則。柏拉圖認為,神是善的真正源泉,美德就在于求神,人生的目的在于“凈化”以達到神人相通的神秘境界,宗教哲學家認為,只有神能讓大家得到幸福,今生的痛苦是來生的幸福,一切都要聽從神的安排,神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只有這樣才符合道德準則。康德認為求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把神的意志作為一切行為的道德準則,也是由于我們希望從神那兒得到幸福,因此這種思想與幸福主義是差不多的。神意說,把道德的主要力量寄予在神之上,而非人類,這種方式不是人立法,因而是不道德的。康德認為應該“自律”,這才是道德的基礎,而非神。
二、康德倫理學的意義
康德雖已逝世了兩個多世紀,但是他的思想對現(xiàn)代道德規(guī)范的指定有著重要的意義,現(xiàn)代許多道德規(guī)范都是依據(jù)康德的思想理念制定的,他的思想對現(xiàn)代道德的規(guī)范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人們在遵循道德規(guī)律的道路上時時刻刻提醒受著“善良意志”的指導。行為者要克服自己的感情欲望,要從“職責”出發(fā),這種“職責”是內在的道德自律行為,并非受到外界的壓迫,是一種自我約束的行為。行為者要遵守絕對命令,不管外在環(huán)境怎么樣,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堅定信念。在工作中不能有某種特別的目的,而且工作是不需要前提的,否則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康德的倫理學要求行為者的行為能夠“普遍化”,他認為“我一定要這樣行為,使得我能夠立定意志要我的行為的格準成為普遍規(guī)律”,我們在做出一定行為的時候,我們希望我們的準則能夠成為普遍的法則,那么我們是愿意別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別人也采取相同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說自己的準則和別人的準則是相同的,如果別人愿意,則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學會替別人考慮,換位思考,多考慮他人的感受,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康德認為“你需這樣這樣行為,做到無論是你自己或是別的什么人,你始終把人當目的,總不把他只當做工具。”通過這句話我們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要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每個人都是自己國家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任何和尊嚴。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結尾處中寫道:“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边@句話是說自然規(guī)律同道德規(guī)律一樣重要,人與人之間要遵循道德規(guī)律,同樣,人與自然之間也要遵守自然規(guī)律,按善良意志做事。這樣才能構建一個美好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斯賓諾莎:《倫理學》,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82頁。
[2]都本偉"《主體性的道德哲學—論康德倫理學的特征及其意義》遼寧大學學報"2011年第三期
[3]康德"《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亨利.E.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