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
摘要:自澳門回歸后,內地與澳門已有多起關于移交逃犯的案件,但由于沒有相關的立法規(guī)定導致在實務中不同案件產生了不同的結果,有些逃犯得以移交,而有些則因法官認為無法可依而判決不能移交,這些不同的結果已影響統一司法適用的權威問題,內地與澳門本應盡早簽訂相關協議或制定相關立法以解決這一問題,卻因為兩地法律間的差異而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本文擬通過對逃犯移交問題方面所涉及的基本原則的探討,找到內地與澳門在這一問題上的平衡點,只有在具體原則方面首先達成共識才能有效的制定具體的立法。
關鍵詞:澳門回歸;立法規(guī)定;兩地法律
一、關于逃犯移交的分類
為了更好的解決內地與澳門逃犯移交的問題,首先需要對兩地需移交的逃犯進行界定,“移交逃犯”就是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中通常所說的“引渡”,①是指一國應外國的請求,將位于本國境內而被請求國追訴或判刑的人移交請求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②。但從引渡制度的起源和國際上各國的做法來看,引渡更多的是一種國家間的司法互助,是國家行使主權的一種體現。因此我國在關于兩岸四地間的逃犯問題上采用了“逃犯移交”這一用語。在更深入的探討內地與澳門逃犯移交問題之前,必須要先對逃犯移交作出合理的劃分,才能更好地解決管轄權歸屬。
二、關于通行國際法移交原則在內地與澳門逃犯移交問題上不適用的理論基礎
有觀點認為,區(qū)際間相互移交逃犯與國際間引渡既有區(qū)別也有共處,一些為國際上普遍適用的強制拒絕引渡和任擇性拒絕引渡的原則,是可以用于或經變通后用于區(qū)際間相互移交逃犯安排的。③但現在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學者所否定,雖然對于有些原則是否應該適用還存在爭議,但對于一些原則基本上已得到學者們的認同不應該適用。因為國際上拒絕引渡原則的基礎主要基于兩個部分,一為國家主權一為人權保障;而內地與澳門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根本不涉及主權問題,因此基于國家主權而拒絕移交的原則在我國不同法域間原則上是不應當適用的。而基于人權保障拒絕移交的原則在這一問題上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分別具體討論。
(一)關于“雙重犯罪原則”
“雙重犯罪原則”是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中廣泛適用的一項基本原則,它是指只有當請求國與被請求國雙方都認為某種行為構成犯罪并加以處罰時,才提供司法協助。有的學者認為,雙重犯罪原則的根據是“罪刑法定主義”,認為被請求方對于是否移交需要做出價值判斷,若被請求方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則因此而做出的移交就是無法可依的,是對于“罪刑法定”的違反,所以在內地與澳門逃犯移交問題上必須適用“雙重犯罪原則”。但從這一原則產生的歷史和發(fā)展來看,其最初目的是為了相互尊重國家主權而提出的,在國家間刑事司法協助的發(fā)展過程中,人權保障的考量也漸漸的被這一原則所吸收。
(二)關于“政治犯不引渡原則”
政治犯不引渡原則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通過西歐一些國家的國內法和各國間引渡條約的規(guī)定,逐漸形成的一項原則。這一原則存在的理論基礎只要是基于國家主權平等和人權保障以及為了避免卷入國際紛爭?;趪抑鳈嗥降?,在上文中已提過,因為同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存在關于主權的紛爭,但也有論者主張如果不適用這一原則,則是對“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背棄,很有可能影響澳門的司法獨立。我認為這一論斷是不成立的,理由主要如下:關于“政治犯”的罪行應該是以對于反對國家的某些罪行為基礎的,而內地與澳門雖然體制不同,但對于維護一國的穩(wěn)定都負有相等的義務?!吨腥A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第23條規(guī)定:“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澳門特別行政區(qū)進行政治活動,禁止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系?!庇纱艘部梢钥闯?,適用這一原則也是與基本法相違背的。因此,在內地與澳門逃犯移交問題上應排除適用這一原則。
(三)關于“死刑犯不引渡原則”
“死刑犯不引渡”是指當被請求國有理由認為被引渡人在引渡后可能被判處死刑時則不予引渡。這一原則的誕生與人權保障的發(fā)展關系密切,其主要是為了通過這一原則促使請求方廢除死刑,以保障人權。雖然《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取消了13個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但內地刑法依然存有很多判處死刑的犯罪,而澳門已廢除死刑,因此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議焦點是澳門是否需要移交在內地被判處或可能被判處死刑的逃犯。這一原則與“雙重犯罪原則”緊密聯系,因為若適用“雙重犯罪原則”則必然會導致死刑犯不移交,但前文已論述,兩地間逃犯移交是不應當適用“雙重犯罪原則”的,那么此時是否還應當基于人道主義而適用“死刑犯不移交原則”,我認為也是不應當的。首先,這是基于“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要求,不能僅因為澳門方面廢除了死刑而將這一法律制度強加給內地,雖然有論者對此以人權保障提出抗辯,但是在內地死刑仍有巨大震懾作用的前提下,適用這一原則就會產生一種嚴重后果,即只要犯了足以判處死刑的犯罪逃亡澳門即可不被判處死刑,特別是在澳門無管轄權的情況下,則此犯罪分子就會既不被引渡又不被起訴,這不僅使犯罪分子得不到懲處也對澳門的治安秩序造成不利影響;其次,雖然《刑法》中規(guī)定了很多死刑犯罪,但對于死刑還是很慎重的,2007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修正案八》草案取消一些經濟類犯罪的死刑無疑也表明著內地在這死刑問題上的進步,在內地未完全廢除死刑之前即這些適用死刑的犯罪依然是屬于罪行重大的,認為只有被判處死刑才能達到懲治犯罪與警醒他人的目的,因此兩地間不應當適用這一原則。
三、關于內地與澳門間逃犯移交模式的幾點建議
區(qū)際間逃犯移交在世界上其他地區(qū)也是存在的,且已經過多年的實踐有了較為成熟的方法,我國解決內地與澳門逃犯移交問題可以借鑒其經驗。但是由于我國采取“一國兩制”,內地與澳門一地為社會主義一地為資本主義,因此在借鑒他國經驗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這一特殊情形,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以相互尊重對方的法律為前提。
中國于1984年加入國際刑警組織,自香港、澳門回歸后,為了更好的提供協助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在廣東省特設聯絡處,內地與澳門兩地逃犯移交主要依托其進行協調,但通過這樣的協調機構顯然并不能徹底解決內地與澳門逃犯移交的問題,只有當兩地達成協議并進而形成立法,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
目前對于我國區(qū)際間逃犯移交解決思路理論界存在的幾種觀點。主要有:1.中央統一立法模式,即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法律適用于四個法域來解決。但是這一觀點大多數學者卻不認同,因為其不符合“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對于澳門獨立的司法權也是一種損害。2.先例模式,中國著名刑法學者高銘暄教授在其大會論文《論香港與內地移交犯罪嫌疑人的先例模式——以周正毅案為例》中提出了解決“逃犯移交”問題的嶄新思路——先例模式。其主要是指學習英美判例制度,以遵循先例為基礎來移交逃犯的模式。但我認為內地與澳門均屬大陸法系,并沒有英美遵循先例的理念基礎,雖然內地判例在審判中也有參考作用,但與判例制度依然相去甚遠。這一制度雖然有很多優(yōu)勢卻并不太符合兩地的實際情況。
2009年底內地與澳門檢察機關商討《內地與澳門特別行政區(qū)關于刑事司法協助安排》,在大部分問題上已達成一致,但是在逃犯移交這一問題上因為異議過大而將其擱置。但是兩地應堅持以簽訂區(qū)際司法協議為解決兩地間逃犯移交問題的基本思路,這不僅是對“一國兩制”的維護,也是兩地相互尊重對方司法制度的體現;而且只有通過簽訂“逃犯移交”協議,建立完善的逃犯移交體制才能真正的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
注解:
①趙秉志"黃芳:《香港與外國簽訂的移交逃犯協定研析》,京師刑事法治網"2006年11月7日。
②周忠海主編:《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頁。
③柯良棟:《論中國區(qū)際移交逃犯應遵循的原則及其模式》載《法學家》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