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曾在《二馬》中寫道:“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來就是‘出窩老兒’,出窩老是生下來便眼花耳聾、痰喘咳嗽的。一國里要有這么四萬萬出窩老兒,這個老國便越來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動,便一聲不出地嗚呼哀哉了?!?/p>
老舍寫這番話,是在民族危亡之際。幾十年后的今天,仍有許多人打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旗號,巴不得孩子比別人早兩天說話。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也依然是這樣幾個關(guān)鍵詞:成熟、世故、會做人。
這些詞本身其實并不壞,卻成了被毀掉的詞,不僅僅因為它們本不該屬于孩子,也因為社會曲解了這些詞。比如“成熟”往往成了老氣橫秋,“世故”往往成了同流合污,“會做人”更被簡單異化為不得罪人。
父母不希望孩子孤身對抗社會的陰暗面,他們不想看到孩子受挫,他們希望親手磨去孩子的棱角,讓孩子以圓潤的姿態(tài)面對這個世界,不留任何容易受傷的死角,而不是讓這個世界去敲打孩子的棱角。
這個過程會抹殺孩子的個性、創(chuàng)造力,甚至善良。
當(dāng)孩子沉湎于動漫、游戲、日劇、韓劇,大人認(rèn)為他們幼稚可笑,卻不知道這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社會談判,盡管這不是一種好的方式。
很多人說世間無凈土,他們說得沒錯,但這并不等于每個人都要自沉于染缸。人心可以很干凈。請記住這句話:任何經(jīng)過自我扭曲后獲得的成功,都注定只是一時的。
曾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沒責(zé)任感,可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在公交車上見了扒手別聲張,見到有人倒地別理睬,被同學(xué)打了就要裝嚴(yán)重博老師同情,免得吃虧,還告訴孩子工作獲得認(rèn)可的關(guān)鍵是左右逢源、別得罪人,那一切都只是作繭自縛。父母沒有原則,孩子怎會懂得責(zé)任?父母讓一切沒有底線,孩子怎會有分辨力,他們的心怎會干凈?
聽話并不是一個孩子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獨立思考才是。其實,孩子的祖輩和父輩大多都是被時代耽誤的人,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千瘡百孔,歷次運動和應(yīng)試教育,造就的是沒有底線的所謂經(jīng)驗。
孩子不該被社會的任何丑惡所左右。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費加羅的婚禮》的音樂聲在監(jiān)獄上空飄揚,黑暗在那一刻消逝,它告訴我們:即使是再丑惡的世界,也不妨礙你欣賞美。只需要記住一個原則:尊重每一個生命,尊重所有基于人類普遍認(rèn)知的文明形態(tài)。只有這樣,你才會避免狹隘,才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讓任何扭曲的世界觀蒙蔽自己的眼睛。
我想用這樣一段話作結(jié),既是說給自己聽,也是說給這個社會聽:每一對父母都是一股改變社會的力量,他們每培養(yǎng)一個追求自主生活的孩子,這社會就會隨之改變一分。
【選自葉克飛著《殘酷世界和
最愛的你》上海三聯(lián)出版
社版】
插圖/視而不見/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