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五一”,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勞動最光榮”。的確,勞動是神圣的,也是光榮的。正如李大釗所言:“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p>
和幾十年前相比,現(xiàn)在的勞動出現(xiàn)了三個明顯的變化。其一是勞動強度降低了。比如過去挖渠修路,主要是靠人力挖土抬筐。而現(xiàn)在有了挖掘機和推土機等,就再不需要那樣吃苦。其二是勞動效率提高了。一輛汽車的運力,能超過一百輛手推車。機械化的生產(chǎn),解放了大量工廠和農(nóng)村的勞動力。其三是勞動報酬增加了。過去一個月的工資,能買八十斤糧食,四十斤豬肉?,F(xiàn)在一般勞動者的月工資,能買到的肯定不止這些。
勞動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人們衡量勞動的標準也出現(xiàn)了變化。雖然大家嘴上都說“勞動最光榮”,但在很多人的內(nèi)心深處,卻把勞動分出了三六九等。在他們的眼里,居高位的勞動、有權(quán)力的勞動、低付出高回報的勞動,才是“最光榮的勞動”。反之,那些出大力、流大汗、待遇低、不穩(wěn)定的勞動,則是“不光榮的勞動”。北京大學的一位畢業(yè)生,因為走出校門后一直賣豬肉,所以感覺“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
我們不能以崗位和報酬論光榮,更不能以權(quán)力和名氣論光榮。如果一部分人“勞動而不光榮”,一部分人“光榮而不勞動”,那就會扭曲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促使更多的人不遺余力、不擇手段地去追求那些輕松、體面而又待遇豐厚的勞動。而他們的“成功”,又會一次次地刺痛底層勞動者的心靈,加劇階層矛盾,影響社會穩(wěn)定。因此我們非常需要弄清:什么樣的勞動才是“最光榮”的勞動,哪些勞動者“最應該”得到尊重。
無私的勞動最光榮。有些人的勞動,完全是為國家奉獻,為他人造福。如河北省滄州市滄縣白賈村的白方禮,本可以安度晚年,但為了幫助貧困孩子實現(xiàn)上學的夢想,已經(jīng)七十多歲的他,仍去蹬三輪車,而且一蹬就是十年。也只有這樣的勞動,才能感動中國。
創(chuàng)造的勞動最光榮。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在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中進步的。我經(jīng)常想,山上的石頭為什么能夠變成鋼鐵和水泥,然后又變成大樓和大橋?還有的變成了汽車、火車、電視、冰箱、手機和電腦?到任何時候,人類都應該感謝那些科技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
艱苦的勞動最光榮。按照有關(guān)的理論,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又分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我們說的艱苦勞動,是指那些環(huán)境相對惡劣、強度相對繁重、負荷相對漫長的勞動。在有空調(diào)的房間和在風吹日曬的工地,雖然都是勞動,感受肯定不同。
勤奮的勞動最光榮。雖然我們都在勞動,但一些人的勞動是主動的勞動,還有一些人的勞動是被動的勞動。主動的勞動是為創(chuàng)造而勞動,被動的勞動是為報酬而勞動。智慧源于勤奮,偉大出自平凡。只有那些真正熱愛勞動的人,才會以勞動為樂,以勞動為榮。
【原載2014年5月2日《解
放日報·朝花》】
插圖/現(xiàn)場教育?/趙乃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