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能夠聽到、讀到一些優(yōu)秀同行講如何轉(zhuǎn)化“差生”的故事。他們很多人的成功,或者說成名,主要也是靠了這方面的努力。有時候想想,好像我們中國的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兩項:一是如何防止學生“分心”,二是如何讓已經(jīng)“分心”的學生趕緊“收心”。學生心思都在學習上了,似乎一切就OK了。
再看看那些制造高考神話的學校,幾乎無一例外將學生每天的24小時安排得井井有條,有效地讓學生無法分心,除了必要的進餐和休息,其它時間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而所謂學習,無非“精講多練”四個字。
如果我們認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這一主張,那么自然應該能夠接受這個觀點:學校教育之于學生,無非就是幫助學生適應社會,更好地生活。學校教育應該給予學生長期有效的、有益的,甚至說是終身受益的東西。雖然學校教育有一定的糾正功能,但學校畢竟不是醫(yī)院,教師畢竟不是醫(yī)生,教師給予學生的應該不是興奮劑和麻醉藥,也不是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案。
然而現(xiàn)實是,學校越來越像醫(yī)院,教師越來越像醫(yī)生。過去的學情分析,是為了更加清晰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基礎,從而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方案?,F(xiàn)在的學情分析,更像是醫(yī)生會診,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原因。由此制定出來的教育教學方案,更像是一套套治療方案,不是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恢復基本的習慣和能力。更有甚者,有的學校為了規(guī)避風險擺脫自己可能承擔的責任,都不愿意實施積極的治療措施,而是采取保守療法。撤掉操場上的單杠雙杠,取消體育課的跨欄、跳馬、長跑等項目,整個校園實行無縫隙管理、軍事化管理、精細化管理……諸如此類的措施,無論通過多么美妙的話語來詮釋,都無法掩蓋學校教育功能退化的實質(zhì)。
當然,學校這么做有其苦衷,一個權力和權利都非常有限的事業(yè)單位或私營機構,卻要對學生承擔近乎無限的責任,靠校長和教師個人的教育良知的確很難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zhuǎn)。不過這個不是本文的重點,暫且放下不議。筆者所要強調(diào)的是,學校對學生的治療效果其實并不明顯,倒是出現(xiàn)了嚴重副作用。
根據(jù)這幾年筆者對職業(yè)學校學生的觀察,目前職校生最普遍的問題大體上就是一個“懶”。許多學生沒有什么特別感興趣的事情,課上課下無非就是吃吃零食聊聊天,玩玩游戲看視頻,再有就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那點兒小心思。不過現(xiàn)在的學生生猛的比較多,有了手機,遞紙條這種傳統(tǒng)方式日漸失傳,暗送秋波也不符合現(xiàn)代年輕人的作派,盡管老師和家長嚴防死守,雙休日、寒暑假醫(yī)院婦產(chǎn)科門口學生模樣的年輕人還是日漸增多。
客觀地說,職校生的“懶”多是以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敗結果。因為“懶”,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只好跟著感覺走,任憑本能驅(qū)使自己。久而久之,有的人真的快成為那個脖子上掛著大餅也能餓死的懶媳婦了。
相比職校,普通中學的“懶”學生要少許多。不過,這些“勤快”的學生也有諸多問題。比如,不會玩。除了學習,很多中學生已經(jīng)忘了自己的興趣是什么,上課背書作業(yè)考試再加上吃飯睡覺足以把他們的24小時全部占滿。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高考!”考上以后呢?這個問題會讓很多學生迷茫:“以后?以后再說吧?!币灿幸恍W生很清楚自己將來的路:大學、出國、創(chuàng)業(yè)、幸福美滿的家庭。什么是幸福美滿?透過那些新潮時尚的詞匯,他們的回答其實和久居貧窮鄉(xiāng)村的老人并沒太大的區(qū)別,和一個世紀前甚至更久遠的中國人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般不會再有光宗耀祖的想法,但成為人中龍鳳還是很普遍的追求。
而這一切,同樣是以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結果。只不過,普通中學普遍樂意接受這個結果,并將之發(fā)揚光大,因為這似乎是當前中國基礎教育的主流。
身為教育中人,難道把一部分學生培養(yǎng)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同時把另一部分學生忽悠成迷茫的一代送入社會,這就是我們的成就?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除了讓學生“收心”,除了盡一切可能消除安全隱患,我們還能為學生做點什么。比如,怎樣盡可能多給學生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怎樣讓學生在掌握應試技巧的同時,也懂得關注社會和世界……畢竟,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后者是一張張食譜,如何讓學生“收心”、如何面對“問題學生”、班里出現(xiàn)偷竊事件怎么辦……這些則是一張張藥方。藥方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只能照方抓藥哄孩子吃下,卻忽視為學生配制一道道滋養(yǎng)心靈的教學大餐,甚至連按照已有食譜烹飪的能力都不夠,那我們將有何顏面站在講臺上?
曾聽到過一個笑話。
1991年,因擴大規(guī)模,山東某學校兩個班面臨沒有語文老師的窘境。萬般無奈之際,校長只好安排老師與學生擬定“自修計劃”,學生自修。實在沒法,可以去閱覽室讀書,或借書。
學生們當然很高興,而且是真的高興。
起初,大家都擔心這兩個班的成績。但是結果卻讓語文老師面紅耳赤:這兩個班的成績不僅不差,閱讀與寫作的成績還略勝一籌。
由此可見,語文成績并不是全靠語文老師教出來、輔導出來的,沒有了老師的“口若懸河”,自主學習的孩子反而走上了學習語文的正確道路上來。這讓語文老師情何以堪,讓我們整個教師群體情何以堪?
再不能把藥方當食譜了,我們的工作重點是“教”學生,而不是“治”孩子啊!
編輯 王 慧